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倪焕之看叶圣陶的早期教育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写于1928年的教育题材长篇小说《倪焕之》,是20世纪初叶中国社会教育状况的一面镜子。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极力追求并实践理想学校和理想教育,主张教育要认识儿童,注重开源教育和诚意感化。探寻叶圣陶的早期教育理想和追求,对我们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仍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读叶圣陶的小说《倪焕之》,抽离时代性、历史性、文学虚构性等特点,就教育思想、教育价值层面解读这本小说,就能淘换出一目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教育“理想国”活剧本,或者说教育实验田实践操作指南。寻着“倪焕之”的教师之路,随着他的足迹,走进叶圣陶教育实验田,按着实验田规定法式,伸个腿、弯个腰,转个身……我个人似乎跟万千新教育实验者融化在一块了,仿佛世界又扩大了!  相似文献   

3.
《倪焕之》是叶圣陶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上的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的作者,通过主人公倪焕之的奋斗历程,寄托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80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但在这个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作者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仍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始终情系教育、献身教育的著名小说家,他写于20年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倪焕之》不仅成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功的重要信号,而且也是他的教育情结和历史感受的艺术释放。本文探索了叶圣陶的教育情结与主人公倪焕之的心灵变迁的关系,着力透视了主人公的精神典型意义,并揭示了小说在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5.
《倪焕之》是叶圣陶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上的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从事乡村教育的作者,通过主人公倪焕之的奋斗历程,寄托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80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但在这个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时代,作者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仍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小说是教育和文学结合的最好形式,借助教育小说思考教育问题是叶圣陶常用的方式。从叶圣陶的教育小说探究其语文教育思想,可行而必要。透过《倪焕之》这部教育小说,探究叶圣陶的教师自己编撰语文教材的教材观,思考当下的语文教材建设,可行而必要。  相似文献   

7.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因病在北京谢世,继郭沫若、茅盾之后,又一位"五四"文学巨匠告别了文坛.当时,报刊上登载过不少悼念文章,总结他在新文学创作事业中的辉煌成就和在教育事业上的重大贡献.但在这众多的缅怀悼念文章中,差不多都有一个失实之处.即把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说成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普通教育(自由教育、人教育、通识教育、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历史关系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两的分裂与融合同当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倪焕之》是叶圣陶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茅盾称为一部“扛鼎”之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评论者们基本延续了茅盾对《倪焕之》所作的评价,从时代性、社会性以及革命性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评析。但是,随着时代气候的改变和研究视野的拓展,一些评论者试图倡导回到作品本身和作者独特的创作方法上来,重新认识和评价《倪焕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即关注评论者对《倪焕之》所做的这种评价转变,主要从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及主人公形象的再评价中,分析现有评价中提出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倪焕之》叶圣陶著,发表于1928年。《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长篇小说,曾被矛盾称赞为“扛鼎之作”。它讲述一个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期间的小学教员倪焕之的生话经历和思想变迁。他曾经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但在旧势力的阻挠下失败了;他希望在事业基础上建立理想家庭,但妻子沉溺于家务变成了一个旧式家庭妇女;他后来终于无法忍受周围生活的平庸,在时代感召下,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参加了大革命。革命失败后在精神苦闷和肉体病痛的双重折磨下死去。小说将主人公的命运与十年来变化的时代相联结,并从倪焕之的一生道路中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变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作为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扛鼎”力作,是当之无愧的,同时,它又是一部教育小说,对教育作用与教育变革、教师地位与使命、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等重要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通过对《倪焕之》的分析,追循作者当年投身教育改革的脚步和对教育理论问题思考的轨迹,进而研究作者早期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至清末新政,都不同程度地对教育进行了改革。这三次教育改革,内容不断丰富,体系渐趋完善,并对当时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终于完成由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轨。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好的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可以影响时代,更可以预见未来,这种影响是具有空间性的。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一位教育家。他对于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教是为了不教"是叶老的核心教育理念。在叶老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就处处彰显着叶老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对于教师修养等的感悟,还是学生应该需求于学校什么,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教育思想对那个年代以及现代的教育都有深刻的影响,提出的教育问题也有其预见性,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知识、方法与智慧--对王守仁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种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守仁基于“心学”的教学思想与实践是对当时教育批判和改造的结果,其目的是革除当时教育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学风,机械化的培养模式和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弊端,在其教育思想与实践中,教育是个体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同受教育者自身生活世界不可分的自我实践,体验与反思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全人生指导的过程,其教育思想与实践对现代教育极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英国是世界上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教育督导是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加强教育督导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早在1839年,英国政府就根据当时的教育法案设立了皇家督学团,开始了对学校的督导。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口的出生率不断提高,政府要求办好学校,教育好下一代,并要求教育督导承担起学校教育质量监控的任务。1871、1902年,英国分别通过《初等义务教育法》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史上的筚路蓝缕之作,范寿康的《教育哲学大纲》循沿康德及新康德派的那笃尔的哲学思想,批评性地介绍了西方教育哲学思想,并对当时的教育学界中的一些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思考,其中若干观点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代来华传教士提倡通识教育,主张人的灵、智、体应当全面,其主旨在于培养教会学生的基督化人格,使学生皈依基督教。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之所以能得到部分传教士的认同,除了受国际教育大趋势的影响外,与传教士本人的神学观念以及当时中国教会学校所面临的教育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傅玄在魏晋之际儒学动摇,社会风气败坏的情况下,力陈时弊,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及社会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8年前,即1995年底至1996年初,我们曾经以“关于普通高校教育技术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题,进行过类似的研究,发表过研究成果。在研究的结论中,我们针对当时高校教育技术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若干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梅贻琦在清华实施通才教育,这既与他留学美国,接受英美教育思想有关,又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关。通才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不仅体现在各门知识之间的“通”,而且要求做学问与做人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