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苍凉美,是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审美经验中独特的贡献之一,也是张爱玲小说吸引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审美追求读者群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说,苍凉美是张爱玲在其小说创作上的自觉审美追求,从客观上说,苍凉美其实是张爱玲人生感受与经验的自然呈现;从外部看,苍凉美存在于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而内在地看,苍凉美其实更深地隐含在张爱玲的生命文本中,正是因为生命在生活体验里内蕴了这种苍凉,才形成审美感知和表达冲动,并凝聚为小说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审美取向——苍凉,这使其作品无论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或是环境氛围等方面无一不呈现出"苍凉"之色,给人一种"苍凉"之感。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她的散文集中表现了世俗生活、作者的审美经验、冷暖自知的爱情和忧郁感伤的童年。其作品风格苍凉,语言运用十分精致和讲究。张爱玲散文独特的文化与艺术气质,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张爱玲和白先勇的创作中,在人世的悲欢离合中表现命运的无常是二人时常表现的主题。在他们笔下,塑造出了一系列的经典的女性形象,在男性话语权的社会下,旧社会的女性一步步陷入人生困境无法自拔的境况,在他们的作品中"苍凉"意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5.
"苍凉"是张爱玲在其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蕴涵了其悲剧审美趣味及审美追求。"苍凉"悲剧思想的生成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艺术个性、中西文化修养密不可分。"苍凉"悲剧思想既继承了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悲剧传统,也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美学的悲剧思想,是对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她冷峻的笔锋中潜藏着无穷的理性力量,她的小说基调是苍凉的,骨子是荒诞的。她的《金锁记》通过一个说不尽的苍凉故事,表达出令人刻骨铭心的寒意,这种赋悲剧以喜剧的形式,以及故意表现的尴尬的不和谐,真实地再现了那个让人窒息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8.
展读张爱玲的小说,令人深深震撼的是其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苍凉的情绪氛围,“苍凉感”是张爱玲在小说写作上自觉的审美诉求。这种美学诉求表述在她关于文艺的论述中。在张爱玲看来“苍凉感”具有美的回味、表达人生本真的素朴,同时它又担当着使作品本身完满的重任。因而“苍凉感”不是主流审美意识上的“真善美”,但却是张爱玲心目中的“真善美”,并由此基点出发,追求苍凉感的美学底蕴成为了张爱玲自觉的创作策略。张爱玲藉由此上升至对人性、对文化的总体观照,令读者窥见到了人性的悲哀,以及对自我存在和意义的严重怀疑,对丧失自我和寻找自我的悲观,从而超越了单纯的人性的层次,进入到生命本质的透彻认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崛起于中国现代文坛。特殊的身世、经历,使她用其特有的方式把男女之间所谓的“爱”变得透彻起来,平凡男女曲折、跌宕的悲欢离合成了生命底蕴。亲情、爱情的失落,成为她小说表现的内容。她于轻描淡写中,勾勒出人性的本质,透露出作品中较为浓厚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10.
余华通过底层民众在苦难中的"活着",揭示了他们的悲剧性命运,也深刻展示了民族传统中的特别性格。他们承担着生存的重负,深深体会着生命的苍凉,在无助的守望中淡然地活着。温情的加入增强了对人性的表现力度和批判力度,也使叙事在沉重与迷乱中走向明快。苦难之沉重与生命之苍凉共同构筑了余华长篇小说的感情底色。  相似文献   

11.
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苍凉”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情爱世界的消解,人性的丑恶与自私,女性命运在环境和制度下的无奈、无力,个体生命的悲剧意识等方面,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做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以女性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世间的华丽与苍凉、繁华与落寞,无不体现出一种苍凉美学的韵味。  相似文献   

14.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重要代表作,后被香港人文导演许鞍华改编成电影。许鞍华在改编过程中,虽然忠实了原著的情节,但是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把握有误,导致电影整体风格改编发生偏差,人物形象突出的是对爱情的渴望,而不是原作中对爱情的算计。这种误读式改编的原因在于小说的心理描写很难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误读使原作的苍凉意识削弱了,而苍凉意识是小说原本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传奇》的封面及其所描述的人与人之间庸俗浅薄的情感、所描述的日常生活 (与鲁迅作品及《红楼梦》对照 )来寻找《传奇》的苍凉气氛 ,并从作者的身世等方面来揭示其显示苍凉气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时间和空间是小说叙事的重要元素,作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背后隐着其特定的人生观念和审美趣味。张爱玲对时空的幻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关注,她不仅在小说中尽抒生命流逝、世事乱离之感,而且以灵活多变的时空变换机制描摹现实人生,表达苍凉的况味,时空在其小说文体中显示出审美与叙事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的一个重要感情基调就是苍凉,与古典文学的苍凉之感不同,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不但是文体书写风格的体现,更是对现实人生的隐喻。透过张爱玲小说的苍凉笔调,能让我们深深的感触到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生活百态以及个人命运的变幻等。同时,张爱玲笔下的苍凉之感所展现出的对人性的深层透视与关注,对当今时代的人性挖掘与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异数”,她自如地出入中西文化,冷静地观照社会人生。她的个性话语与边缘书写弥漫着“苍凉”的美学基调,透映出以“人”为中心的关怀和思考,再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洋场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9.
在张爱玲的笔下,被形容的不论是特殊情景中的风景还是某种抽象的情绪,通常都表现出一种“以实写虚”的倾向,聪明的比喻被发展成了充满暗示的丰富意象,而大量琐碎奇绝杂色质感的物化意象,则成为作家在对于苍凉的感悟中对抗恐惧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和鲁迅都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话语透视批判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感受人生的孤独苍凉;鲁迅作为一个社会至诚之士发起对社会的批判。二人同是对人内心灵魂的逼近与叩问,在对人性的近距离剖析之后,鲁迅是愤怒的“绝望战争”,张爱玲则是苍凉的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