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陕北秧歌是我国西北部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陕北秧歌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陕北秧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陕北秧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陕北秧歌的进一步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陕北秧歌是我国汉族地区民间舞蹈秧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本文探讨陕北秧歌的历史地理环境和原生状态,以期为陕北秧歌传播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陕北秧歌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这种转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要求的,而舞台型、表演型和现代型的陕北秧歌则是陕北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所以,要以陕北秧歌文化变迁为契机,做好陕北秧歌的转向工作,努力建设陕北文化,把陕北建成一个文化的陕北。  相似文献   

4.
陕北秧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舞种,秧歌与其它的地方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地方主义色彩。自延安时期开展的"新秧歌运动"后,陕北秧歌就在全国得到迅速并且广泛的传播。伴随着陕北秧歌的不断发展,对中国舞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可以说,陕北秧歌在中国的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陕北秧歌是我国著名的秧歌流派之一,被我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大量观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艺术的进步,陕北秧歌文化生态系统也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对陕北秧歌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同时从"走街型"向"舞台型"转换、娱乐型向专业型转换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陕北秧歌文化生态内容的发展特征,也介绍了如何对陕北秧歌文化生态保护信息系统进行构建,以期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及传承。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国而言,陕北秧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群众基础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其起源于以往的傩祭,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步的由以往的驱魔辟邪转化向了娱乐方面,并且和劳动生产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人们祈求吉祥、庆祝丰收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对陕北秧歌的起源、嬗变和其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推动陕北秧歌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器乐合奏曲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鲜明的风格特征.其复调特征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陕北秧歌是陕北民间艺术的魁宝,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特性。从传播学、民俗学、符号学以及"狂欢化"角度对陕北秧歌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陕北榆林地区“大场秧歌”,一般在广场进行,属全体秧歌舞队的集体舞蹈,是陕北秧歌最大、最为壮观热闹的一种表演形式。简述了榆林“大场秧歌”的现实形态,分析了大场秧歌声乐和器乐的艺术特征,并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特有的民俗风情、厚重的红色圣地文化三个层面展现了大场秧歌的历史渊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场秧歌发展的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即塑造精品路线和大众健身路线。  相似文献   

10.
<正>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不少幼儿园积极响应,开始了将传统文化与教育实践相融合的探索,我园也积极引入极具地方特色的陕北秧歌元素,以便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陕北秧歌是一种特殊的传统文化形式,蕴含了陕北人民朴素的艺术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将其融入幼儿园教育有助于更好地传承这一本土文化,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福州十番"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州十番是流传于福建省福州附近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福州十番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另一类是用民间管弦乐器加上打击乐器演奏的“丝竹锣鼓”。本文主要对“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几首代表性十番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丝竹锣鼓、的曲调主要来源于曲牌,小调,哗牌等。曲牌是流行于当地的民间乐曲;小调是当地的民间小调;哗牌是当地流行的一些唢呐曲。“丝竹锣鼓”的曲式结构多为一段体,二段体,三段体及多段体形式;调式从为“正宫调”即(do=G)及其同宫系统的各调;节拍板式多为一板一眼的二拍子;速度一般是先慢后逐渐加快;配器手法主要是齐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乐段内常以“起,承,转,合”的发展原则安排乐句,并常用四小为一乐句的相同乐句的重复。  相似文献   

12.
从音乐不容易为人听懂、音乐是否需要被人听懂、听懂音乐的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听懂"的误区.从感情的重要方式需要我们听懂探寻听懂音乐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师”应摆脱音乐学院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地方音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应定位于本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地方高师成为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基地。  相似文献   

14.
潮州音乐保留着我国古典音乐的特点与风格,同时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珍宝。古筝是潮州音乐的主奏乐器,由于潮州艺人独特的“造句”弹奏法,形成了别具一格而又丰富多彩的潮州筝曲。在诸调中,“活五调”最能体现潮州筝的风韵神髓。  相似文献   

15.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特殊魅力,在于作曲家纯熟地运用钢琴音乐的一切手段,创造出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系列别有情致的音乐形象。但由于曲调的不对称发展,节奏的不规律细分,及旋律的模糊朦胧,使得作品的情感内涵不易被学生领悟而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要破解这些难点,必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德彪西的创作风格,向学生重点解析各曲调所刻画的音乐形象;并适当引述作曲家的创作体验,使学生深切领悟这些“前奏曲”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经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而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卓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莫扎特效应"的"效应"局限——兼论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江梅 《教育学报》2007,3(6):40-43
"莫扎特效应"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自出现之日就引起了科学界、政界、教育界乃至商界的强烈兴趣,但也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至今,它的可靠性还没有得到确认。在科学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实验研究和探讨表明,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的可靠性。在教育界,它引发了音乐教育的价值问题,也应谨慎地对待。从音乐的本质来看,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也是人类内在的生命冲动和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为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而是呵护儿童的音乐灵性。  相似文献   

18.
朱熹在《诗集传》中将《郑风》的情诗视为“淫奔之诗” ,但从内容上看 ,这部份诗并无“淫奔”迹象。朱熹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的“郑声淫” ,但孔子的原意不是指“郑声”的淫荡 ,而是指郑国音乐细而高的特点 ,“淫”字不是内容上的淫秽 ,而是就音乐形式不合传统“雅乐”的标准而言。“郑诗淫”之说实质上表现了身为理学家、文学家的朱熹在研究《诗经》时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9.
"成于乐",真的是指君子道德学问与音乐修养的和谐完美之境吗?通过解读《周礼》、《礼记·乐记》等文献,笔者认为,古代的乐实际上是祭祀行礼的表演形式,祭祀行礼的场面因而被称为"礼乐之文",它的井然有序离不开乐官系统的指挥、调控.这种指挥、调控正是孔子所说的"节礼乐".当一个大司乐、大乐正那样的祭祀行礼的主持人,在孔子看来,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或许.这样理解"成于乐",才更能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20.
谈起现代音乐的发展就不得不承认后现代音乐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挑战,甚至还应警惕以后现代音乐代替现代音乐、以零散性代替完整性的倾向。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中曾出现过许多后现代音乐超过现代音乐而大受欢迎的现象。从"系统"概念的视角,分析现代音乐和后现代音乐的形式、特性及意义,并阐述现代音乐和后现音乐的本质差异,对于研究系统和非系统成分的一般理论成为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