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城乡文化差异语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其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学生身份获取的过程。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是农村乡土文化主动排斥与城市主流文化被动排斥互动的结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的同时,更需关注是否留得住,乃至能否学得好。  相似文献   

2.
在城乡文化差异语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读书,其更深层次意义上是学生身份获取的过程。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融入问题是农村“乡土文化”主动排斥与城市“主流文化”被动排斥互动的结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的同时,更需关注是否“留得住”,乃至能否“学得好”。  相似文献   

3.
来自A市农民工子女学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城市其他社会阶层子女。缺失精英文化所需要的家庭土壤,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师生交流及家校沟通困难,社会地位的差异与现行学校教育的科层制分化是农民工子女低学业成绩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从政策保障、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进城农民工子女由于受到原有乡村课堂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适应城市学校的课堂文化,甚至与其发生冲突.从课堂文化内容的角度看,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课堂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倾向、符号体系、规范意识和教学行为层面.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作出多方面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有效化解这些冲突和不良适应,帮助农民工子女实现对课...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城市公办学校成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途径。但是,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受教育过程中、取得学业成就等方面均存在机会不平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落后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欠缺,以城市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农民工子女家庭资本的弱势状况。要解决教育平等问题,必须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平等、多元、无歧的学校教育;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资本。使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当地城市学校,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汇。以农民工子女为学生主体的南京市宁工小学学生遍及八大文化区域,存在着价值观念、语言、习俗,以及教育启蒙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针对城乡孩子、不同地域学生的区域文化差异与教育需要,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完善现行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优化匹配,有利于实现不同地域儿童相互适应与双向融合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7.
城区学校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的人类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文化差异普遍存在.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背景与早期的文化习得与城市学校文化之间存在异质性和不连续性,当他们进入城市接受教育时,必然面临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冲突与压力. 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如果学校采取措施不当,将加剧学生心理调适上的困难,并导致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出现障碍.因此,而实行"城乡文化整合教育"有助于城区农民工子女文化适应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观念、文化取向以及不同文化层面的认识与行为上,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与城市学生及其家长和教师存在着差异和冲突.我们要以"多元一体教育"来化解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过程中面临的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创新学校文化,并进而催生城市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移民子女融入城市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其与城市文化最直接、最频繁的接触多发生在学校.帮助其跨越城乡亚文化、适应城市生活,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契机.学校可以构建促进城市移民子女融入城市之学校文化模式:学校通过理念文化建设凸显和合与审美精神;通过学校、班级环境等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包容、奋发、和美氛围;通过养成教育、家校合作、心理支持等行为文化建设帮助其获得良好的社会文化适应;通过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行政服务等制度建设为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子女入读城市公立学校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生活适应问题,影响其正常学习与成长。为此,学校应建立农民工子女辅导机制,强化辅导功能,通过设计、开设了解自我课程,帮助其考量自我人格,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同时,应开展跨文化教育,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营造农民工子女生活适应的环境与氛围。  相似文献   

11.
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农民工随迁子女较为集中的4所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水平整体偏低,表现为学习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和学习满意度低、学校归属感弱、家庭支持度不足、与同伴和教师难以深入交流等特征。只有通过随迁子女家庭、就读学校、教师、政府和社区五方协同合作,才能让农民工随迁子女真正融入城市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城市群体的融合等方面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拓展教育视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入城市。同样,他们的子女也随着父母进入城市生活。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地域和文化差异,有些农民工子女存在显著的身份认同混乱,并存在助人行为意识缺失和社会公德心丧失现象。显然,这对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是不利的,对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农民工子女助人行为的理论及实践,进而为其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关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关注农民工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问题。然而,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农民工现如今依然游离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尽管他们的身份有的发生变化,但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等依然与城市存在较大的社会距离。从文化方面切入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农民工要融入城市,文化涵化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农民工个体而言,文化塑造着个体人格;对农民工群体而言,文化起到引导、规范、价值整合的作用。因此,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农民工以保障,从文化、教育等方面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融相生,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难问题的初步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生活状况。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与教师关系、与城市儿童关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适应不良,主要原因涉及社会文化、制度、学校环境、家庭特征和农民工随迁子女自身同质性和个性特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从文化维度的视角,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外来城镇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学生明显比教师重男轻女和重视权力等级;城郊结合部和郊区招收农民工子女小学的师生文化差异更大;外来学生比例过高与过低的学校师生文化差异比较显著等。并籍此向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在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但由于农民工子女三种类型的家庭文化资本均较为薄弱,严重影响了其良好习惯的养成。本文试图用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相关分析,希望找出阻碍农民工子女养成良好习惯的家庭因素,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景璟 《上海教育》2010,(10):5-5
4月27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子课题结题会在普陀区陆家宅小学召开,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主办。来自苏浙沪的8所子课题项目学校分别就招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后形成的新学生文化、融合教育的策略研究、学生行为习惯培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如何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有效眭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为融合教育的实施开启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