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在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把“精、气、神”称为人生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那么教学中的精、气、神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在两千年前的生活实践中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确立了辨证施治的治疗体系,而对于人体生命来源和生活机能的物质基础及其演进规律也早已有了相当正确的认识,形成了“精、气、神”——比较原始的学说,它认识到人体生命的来源、生活机能维持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是随着内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精”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物质, 是由先天父母后天水谷(营养物质)之精气化生而成,是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 “夫精者,身之本也”明确地指出这一概念,它包括了“精”“血”“津”“液”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物质。“气”是整个机体和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命构成问题,黄老道家在形、神的基础上加入了气的部分,认为人的个体生命由气、形、神三个要素构成,这是对中国传统形神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三者关系问题上,以形为“生之舍”,气为“生之充”,神为“生之制”,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是患病与衰老的根源。因此,养护好“三宝”,是延年益寿的关键。[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贾耿 《文教资料》2021,(2):69-79
“无极生太极”与“无中生有”是同一个哲学概念,太极是“有生于无”的有形者。无极是暗物质(无),为宇宙的本原,太极是明物质(有),为天地的本原。“无极而太极”是宇宙的生成论,“太极生两仪”是天地的生成论。宇宙是由无极(无形)和太极(有形)组成的宇空,是“有无相生”“虚实共存”的太虚。太虚是“无极生太极”的时空场所,太极是先天四太产生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是能够化生天地万物的“天地之专精”,是“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先天之精。太极即太一,太一即太阳,太阳是四太创世的果实,《说文》的“太阳之精”就是先天之精、“天地之专精”,谓之“天精”。精是天地万物一切的根源,精就是根,根就是本,本就是心,心就是主宰,太阳就是根源而主宰的心,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天心以天精为体,以谷神为用,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来自于精、来自于心,精神就是心神,所以心为“精神之所舍”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生命之根源。  相似文献   

6.
李虹昆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5):187+189-187,189
文章试图通过一些基本范畴,几个概念丛和从教学实践方面上来讨论如何训练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古典舞中表现“措、气、神”,探索培养训练学生“精、气、神”的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老子》哲学里的“混成之物”指的是“原气”。它是“宇宙生命”的精华:在自然界,指充斥于宇宙的弥漫物质;在躯体,则是神秘性的生命力,甚或“类激素”。它又体现为能够谐合阴阳二性的第三种气,即冲气;“冲气以为和”,也就是“道生一(混沌),一生二(阴阳),二生三(阴、阳、冲气)”以后“三生万物”的过程,近似科学家所说的“混沌事件”。这种“精”或“精气”学说可以看做宇宙生命“一体化”的原子论。而“精”之内还有更小、更基本的微粒———信,就只好看成“亚原子”了。至于“信”的母型还不清楚,有可能是作为原初“真实”存有的“言”,那也许是宇宙生命的基元话语或“元语词”吧。过去一般看法是墨子的“端”类似“原子”,本文揭示《老子》可能也有特殊的“原子论”。  相似文献   

8.
《达生》认为生命是形、精的结合,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精两个方面。但在形、神二者中,神重于形,养神重于养形。“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的原因在于“神全”,“神全”则“形全”,可以不受外物伤害而得长生。《达生》篇的生死观、生命观和养生论都与《庄子》内篇不同,而与《管子四篇》相似,是受黄老学派影响的庄子后学所作。  相似文献   

9.
论太极拳对人体精、气、神的调节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云 :精、气、神是人体身、心之本。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气、神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有助于人体精的蓄备 ,气的滋养和神的调节 ,具有养生健身、调节身心及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0.
阴阳二气及其相互转换的现代科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是气之母,有精才有气。气是依托于精的。精是物质,因此,气是依托于物质的,是物质的活力。物质的活力是指对自组织系统达成自稳态(有存)有贡献的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份。阴阳二气则是物质运动状态或构成成份对系统最佳有序状态的正负偏离,但这种偏离不超过破坏系统有序的阈值。  相似文献   

11.
"发愤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得到提倡并日趋成熟,其基本内涵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包括个体生命中气、情、志统一的整体"生命之气"的充盈与发抒。汉代"发愤"心理基调的形成,与"气化宇宙论"哲学思想的确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台湾地区成功建立起与普通教育并立、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技院校文化在台湾地区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陆与台湾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和教育传统,台湾地区职技院校文化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提炼精神文化,传承办学理念;沉淀物质文化,营造人文气息;彰显行为文化,强化价值认同;创新社团文化,发挥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主“气”、尚“风骨”的建安文学,它的精神实质是在张扬某种“力”,但这种张扬并不是文人个人的主观愿望和兴趣。从根本意义上说,这种“力”乃是汉魏之际,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文人生命态度等人文条件中蕴涵着的各种矛盾冲突生成的“力”,互相碰撞、互相激荡所形成的合力在文人以及文学上的客观效应和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4.
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平衡、阴阳、气、经络及思维的物质性等,在现代科学物质观及系统论方法上进行了讨论,给出了中医基础理论中上述五个基本概念的现代科学表述。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与该民族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及所处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分不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一定生活基础之上的。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人们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离开饮食文化来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是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真谛的。理性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找出它的基础部分,这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运用中医气滞则血淤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摸索出运用火罐加针刺疗法迅速治愈睑腺炎的中医方法,能迅速解除病人痛苦又节约开支。  相似文献   

17.
深入探讨张锡纯的医哲观对当前研究中医哲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张氏对中国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医哲学的气化学说与神明学说的论述,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医学理论就是中医哲学,中医哲学不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精华所在。气化学说和神明学说是中医哲学的基础理论中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绵延五千年的中医学不仅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之瑰宝。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生命观、自然观、生活观,是人类史上一份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对中医的正确认知、对"互联网+中医医疗"的正确认知以及对中医跨文化传播主要问题的认识这三个方面论述对中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提高当代大学生修养的过程中,可以汲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士风度的精髓。传统文士自强、刚健、乐观的人生态度,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以和为贵、忠恕守信的处世原则,以及注重日常修持的修身方式均给予当代大学生人格定位的建议。他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人世情怀可以洗涤当代部分大学颓废消沉的人生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可以矫正其菲薄行为,钟情学术的情怀可以弥补其空疏浅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