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诗经》中的雅、颂部分,有很多歌颂文王之德的篇章。"文王之德"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文王卓越的治国及军事才能;家庭美满和谐,子孙福禄厚泽;招贤纳士的人才眼光;高尚的修身品格。本文结合《诗经》中具体篇章,解读雅、颂部分所歌唱的文王之德。  相似文献   

2.
“田畯”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毛传:“田畯,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晻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清儒说《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崔述《读风偶识》、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良《毛诗传笺通释》、陈奂《毛诗传疏》等,皆祖述毛传郑笺,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3.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叙及周武王克商之事,引用了部分诗句,有“其卒章”“其三”和“其六”。荆州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其二”“其三”等分章的标注,据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引诗中的“其三”和“其六”亦应是《武》篇的分章标示。类似王家嘴楚简《诗经》中有分章标示的抄本,至迟在春秋中期楚庄王时就已在楚地开始流传。  相似文献   

4.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弦俗称“弦子”,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拨弹乐器之一。远在秦汉时代,已流传于北方,但三弦之称谓却始见于《元史》。最初三弦也叫琵琶。琵琶二字是由模拟拨弹乐器上所发出的音响而得的象声词。“琵”是模拟向上[或向左)弹得的音,“琶”是模拟向下(或向右)弹所得的音。古时候,“琵琶”是用类似方法弹奏的乐器总称。  相似文献   

6.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7.
《氓》是《诗经》中一首弃妇诗,其悲怨性的抒情主题已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对于《诗序》所谓“男女无别,遂相奔诱”等解说,今人在摒弃其从封建义理出发的曲解的同时,却沿袭了其关于“奔”的附意,有些赏析文章因而使用“同居”这类语词具说诗所表现的婚姻行为。这是一种附会之说。  相似文献   

8.
"眉寿"一词在《诗经》中共出现七次,遍及风、雅、颂三类,其在诗文中的具体意义及用法,值得进一步考究。古来注《诗》者甚众,诸家说法或有抵牾,则须取舍折中,明晰句读,以察知"眉寿"的句中真意。"眉寿"一词意为"长寿",在《诗》中多表示用来一种对于延年益寿的祝愿。其语用范围遍及先秦社会的各阶层,无论民间祝祷,卿士颂赞,乃至宗庙祭祀,都将其作为祝辞进行使用。"眉寿"在《诗经》中的广泛使用,正是先民尚生恶死的普遍心态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诗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传统。《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孔子编撰《诗经》时提出“诗教”的概念,对其内容和风格进行了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  相似文献   

10.
安大简《诗经》总共包括《周南》《召南》《秦》《侯》《鄘》《魏》六国国风和介于《秦》《侯》之间完整遗失的"某"风共七个部分。与《毛诗》相比,《侯》对《魏风》的重编,以及《魏》对《唐风》的替代,使这两个部分表现出了明显的"有意为文"痕迹。联系战国初年魏国小霸初成的形势与魏文侯的文化抱负,安大简《诗经》的编排或为魏国改制《诗》乐以强化其文化影响力的反映。经过魏人改制的《诗》本,随着魏国霸业的推进传到楚国,于是才有了今日的安大简《诗经》抄本。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独特魅力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喜爱。自18世纪以来,《诗经》英译版本陆续出现,扩大了《诗经》的影响范围。其中,英国翻译家理雅各的《诗经》译本影响广泛、独具特色。在《诗经》英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笔墨去诠释与复原原文,才能够使目的语读者理解原作之意。该文以理雅各1871年《诗经》译本为例,以克劳迪显化方式为划分方法,从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性显化3个方面,研究显化在译文中的应用,以期对中国典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2.
吴幸萍 《文化学刊》2023,(2):248-251
“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的反应”[1],基于此,笔者认为,如同知人论世一般,对于“雅颂之博徒”中,带有“博弈”含义的“博徒”应该置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下来评价。在本文中,笔者在六朝“博弈”现状下,对“博徒”一词做出价值判断,结合六朝任诞风气的背景,对博弈受到六朝士人追捧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博徒”虽带有轻微“贬抑”之意,但作者是用此表示《楚辞》与儒家经典的不同,并且肯定了这种不同是一种创新之处,同时也用“博徒”来批评六朝士人盲目效仿屈骚造成文风的无序状态,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博取众长,既要有《楚辞》的“奇”“华”文风又要有《诗经》“贞”“实”格调。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 ,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 ,因此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 ,对所谓“艳诗”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 ,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并肯定其价值。王夫之的诗经学说凸现了儒家经典《诗经》歌颂生命主体意识 ,高扬人性 ,肯定性爱 ,赞美爱情的本质。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就丰硕 ,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周南》突出体现了《诗经》的诗教作用,这已被学者们所认可,而在研究中对《周南》女性教化主题的揭示则不多见,前贤对此揭示主要有"后妃之德说"和"房中乐说"两种观点。基于此,从文本顺序出发,本文具体阐释了十一篇《周南》女性教化主题:挚而有别、勤敬为本、贞静情笃、宽厚无妒、宜繁子嗣、安邦立国、同心同德、和谐相生、德广道施、修德化善。这些女性教化主题充分体现了《诗经·周南》的女性之德,对后世尤其是当代女性美德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经.豳风.七月》之"七月流火",古今注疏均作大火星西下,天气渐寒。其实细考原文,这种解释未必正确。《豳风.七月》是一首反映周时周地周人农事的诗篇,所以"七月"并非夏历七月,而是周历七月,相当于夏历五月。这个季节正是天气炎热,不当转凉。《诗经》中有以星象表示时间的诗句,如"三星在户"、"月离于毕"等,既以星象表示时间,则不再缀以表时间的词语。而"七月流火"中既有"七月"明确表示时间,"流火"就不可能再是表时间的星象。查《诗经》中所用之"火"均不作星宿解,"流火"并非星象,而是指天气。况且《七月》一诗中,月份后所属者皆是农事、物候、节令和天气,没有属星象者,"七月流火"自不能例外。正如"九月肃霜"指凉爽的天气一样,"七月流火"应视为炎热天气为宜。  相似文献   

16.
《说诗晬语》是沈德潜总结自己早期诗学思想的诗话类著作。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沈德潜对《诗经》的阅读,可以揭示出他对于《诗经》具有双重维度的接受,即在儒家传统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接受,以及从诗歌文学角度对《诗经》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现,重申《诗经》的源流意识,并以之作为诗歌批评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7.
"游必有方"和"粪土之墙"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句中“方”,《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保存了汉代郑玄的解释:“方,犹常也。”宋代邢昺进一步解释为“常所”,目前的《论语》注本大多把“有方”解释成“有固定的地方”,联系先秦时期其他典籍中“有方”的用例,“有方”义为“有道理”或“有原因”。《论语.公冶长》有“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现存《论语》的各种传世古注中,没有关于“粪土之墙”的解释,近年出版的《论语》注本,则多把“粪土之墙”解释为“污秽肮脏之墙”;《说文解字》:“粪,弃除也。”可见先秦时期“粪”是动词,是“弃除”的意思,那么,“粪土之墙”应以解释为“剥落泥土之墙”为宜,这样的墙,才真正“不可杇”。  相似文献   

18.
《国语》和《左传》两部作品都大量地引用了《诗经》的文字,两书的用《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霸道和王道思维的差异。根据《左传》,《诗经》引用必须要符合本意,即赋诗必类;但礼崩乐坏以后,出现了断章取义,随意使用的情形,一般以为这是赋诗断章的开始。根据《国语》,赋诗一开始就有断章引用情况存在。通过对《国语》和《左传》引用《诗经》进行比较发现,《国语》用的是晋国版本,而《左传》用的是鲁国版本,二者和今本《诗经》皆有一些差别。《国语》以晋国为中心,记载了天子治国和曾经称霸过的诸侯国的相关语说,代表了霸道时代人们的历史文化态度,和《左传》的王道思维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社会发展、政治制度、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诗经》中的婚姻爱情是它的"精华",所占篇幅多,其描绘的婚姻爱情包括婚姻观、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文化内容,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对《诗经》所处时代的婚姻制度和爱情观念进行介绍,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和探讨婚姻爱情诗,从而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诗经》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关于毛公所标兴体的意义是否与诗序相联系 ,古今诗经学者虽然看法不同 ,但几乎一致认为毛传“兴义”都与喻义有关。本文采取将诗序与毛传分开 ,仅以毛传文本为准的统计方法 ,在逐篇分析毛传“兴句”和“兴义”之间各种思理联系方式的基础上 ,归纳出毛公标示的三类兴体。认为其中至少有 2 3首与喻义无关 ;其余 80多首含有喻义的兴体中 ,有 38首并无附会政教之嫌 ;另外近 5 0首确实大多穿凿附会。但从毛公对这三类兴体的注解可以概括出“兴”在形式和思想上的一些共同特点 ,可见他确实抓住了兴体最重要的特征 ,即使是对“兴义”的附会 ,也正是利用了他对兴体特征的把握 ,这就在实践上为后人提供了理解兴体的基本思路。在诗经解读得到极大发展的今天 ,重新审视毛公所标兴体 ,对于追溯兴体理念的形成 ,以及深入而又通达地分析兴的艺术思维原理 ,都是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