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大学生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了解其心理危机现状,是危机干预的第一步。通过对漳州地区高职院校1161名学生进行疫情一个月后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查,为再次返校后的心理干预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调查得出结论:PTSD占全体大学生的比例为2.41%,各年级大学生存在PTSD的比例介于2%-3%之间;PTSD在不同专业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但是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男生存在PTSD的比例高于女生;男生的症状普遍比女生的症状更严重。  相似文献   

2.
使用PTSD-SS和SCL-90量表进行两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地震9个月和18个月后震区居民的心理状况;对接受过心理援助的居民、心理援助人员、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以了解灾后心理援助的模式、经验和问题,为以后的心理援助提供依据和建议.结果显示:(1)重建期震区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心理状况较差,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SCL-90的检出率都较高;(2)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化和睡眠饮食问题最突出;(3)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年人群体和失去孩子的父母心理问题最严重;(4)"灾后环境及救灾满意度"能负向预测PTSD和SCL-90的症状.因此建议心理援助应长期持续地开展,并建立健全灾后心理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3.
CISD课程简介及其对我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徽 《比较教育研究》2008,30(10):81-85
危机事件压力转化(CISD)课程是为了减缓个体在灾后可能出现的急性应激障碍(ASD)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实施的短时程会谈式团体支持活动,是当前各国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方式之一.文章简要回顾了当代CISD课程的基本假设、基本过程与主要技术、组织形式与变式、效果检验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其对我国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促进个体自我复原并引导个体在危机中成长;借助团体的支持并结合本土的文化;重视灾后心理评估与长期追踪.  相似文献   

4.
研究5.12震后三年灾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83例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学生均存在重度抑郁;抑郁各维度及其总分与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及家庭功能的问题解决和沟通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且抑郁总分与客观支持和家庭功能的角色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支持总分及家庭功能的沟通维度对抑郁的解释贡献率达34.7%,结论:抑郁是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共病症状,社会和家庭应给予其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交流沟通,逐渐降低其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5.
经历创伤事件的个体不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且也会体验到创伤后成长(PTG)。作为创伤后两种性质不同的心理反应,PTSD与PTG之间并不是彼此无关的,它们往往共存于创伤后的人群之中。从整合-比较的视角对两者的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在创伤后的短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策略,可以缓解PTSD;在创伤后的长时间内,PTG作为一种结果,可以由PTSD转化。PTSD与PTG既分享着诸如创伤暴露、核心信念挑战和恐惧等共同的因素,也可能被诸如侵入性反刍和主动反刍等因素所影响,甚至社会支持对两者也可能产生"双刃剑"的作用。从PTSD与PTG的影响机制角度看,两者产生的认知机制不同,但是两者产生的情绪机制类似;社会支持通过认知活动可以缓解PTSD,并促进PTG;社会支持通过降低情绪的表达抑制能有效地缓解PTSD,但不能促进PTG。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的近十年间,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震后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进行了考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PTSD和PTG的发生状况和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等方面,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PTSD和PTG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总体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PTSD呈下降趋势,PTG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直接诱发因素(创伤暴露程度)、个体稳定型因素(人口学变量、人格类因素)、个体状态型因素(核心信念挑战、反刍思维、复原力、控制感)和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等四类,这些因素对PTSD和PTG都会产生影响,但影响机制不尽相同。未来的研究可关注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机制、PTSD和PTG的关系及其在时间历程中的变化轨迹、PTSD和PTG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社会行为的影响等议题。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到成年期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本研究分析了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指出其与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差异。对目前存在的针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课题组使用事件影响量表(ISE-R)和有关内疚、压抑、失望、社会支持、无生命意义感、无信心感的六个附加题对四川5*12地震极重灾区阿坝州的181名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有创伤后应激障碍重度症状的人群为7.9%;(2)女性教师的事件影响量表的平均分高于男性教师;(3)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之间在PTSD症状上差异不显著(都大于0.05);(4)常常出现内疚、压抑、失望、无生命意义感的教师受到地震的影响和冲击明显高于没有或很少出现这些感受的教师;(5)社会支持的程度不影响地震对教师的影响和冲击程度;(6)无论感受到地震的影响和冲击有多大,大多数教师在现阶段对未来都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5.12地震所致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青少年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83例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焦虑状况进行测查,并使用应付方式问卷及苦恼表露指数量表对二者与焦虑的关系及影响力进行研究;结果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焦虑症状与应付方式量表的自责及苦恼表露指数存在显著相关(P<0.01),特质焦虑和应付方式的合理化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后发现,苦恼表露指数及应付方式的自责因子对焦虑的解释贡献率达15.0%;结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需增加其对他人的苦恼表露,同时对地震这一负性生活事件也应避免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如自责、退避等)去面对从而逐渐降低其焦虑等不良心身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意识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舟曲县59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91份。结果:女生在PCL-C量表上的平均得分极其显著地高于男生平均得分;在PTSD筛查阴性组,女生平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平均分,且高于全体平均分;女生反复出现再体验、情感麻木回避与高警觉症状的严重程度都显著高于男生;自我意识量表总分和行为、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四个分量表分在PTSD筛查阳性组和PTSD筛查阴性组得分之间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结论: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与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5·12地震给灾区群众特别是儿童心理健康造成极大损伤.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到成年期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本文介绍了儿童PTSD的症状表现、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干预策略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初中生经历创伤事件情况和创伤水平。方法:采用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LIET-S)和创伤后症状自评量表(CROPS),以越秀区某中学为例,对该校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1)学生经历最多的创伤事件前三位是家庭成员住院(生病或受伤)、目睹过他人受伤和家庭中有人去世。(2)学生中受过创伤且现在仍保持创伤后症状的学生为79人,检出率14.2%,其中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三个年级的检出人数百分比分别为8.3%、15.9%、18.8%。结论:筛查出经历创伤且现在仍有创伤症状的学生,可以了解学生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潜在可能性,为今后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高,应激源包括救援中的伤亡事件、救灾现场的残酷情景以及未能有效施加救助的自责,人格特征,参与灾害救援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救灾之后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对消防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均有影响。未来研究应制定消防员的选拔标准,纳入与PTSD有关的心理因素的测查,重视消防员的心理训练,预防或降低PTSD发生;消防员处置重大事件之后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心理支持,有针对性地建立消防员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本文主要从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方面进行综述。根据最近的研究,文章认为创伤后成长是可以被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郑琰 《教育导刊》2010,(3):72-75
突发灾难事件常常引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儿童与成人一样也会罹患PTSD的观点已逐渐为人们接受。本文就儿童PTSD的症状表现、特点及干预治疗进行介绍,试图为我国重大突发灾难事件后儿童PTSD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向提供依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17项筛查问卷对舟曲县的59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行为、焦虑和合群分量表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除躯体外貌和属性分量表与PTSD无显著性相关外,其余分量表均与PTSD总分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除智力与学校情况和躯体外貌与属性分量表在PTSD等级上无显著性差异外,总分和其余分量表得分在PTSD等级上均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加强对自我意识各维度的关注与改变,将有益于PTSD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地震极重灾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科学把握灾害对教师造成的心理创伤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援助,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诊断标准,用改编的PTSD问卷对十个极重灾区的31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灾区教师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持续警觉性、长期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指标上症状明显,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较为严重.对此应从提高认识、建全机制、分层进行、全员培训、改善生活工作条件等方面入手,开展心理援助,重建教师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中小学生心理现状,推进中日合作心理援助灾后重建工作,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中日合作四川大地震灾后心理重建援助项目崇州点项目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崇州市元通小学和元通中学四至九年级共计1445名学生(小学662人,中学783人)做了“四川省崇州市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本次测查的学生中有608人(42.1%)抑郁症状明显,334人(23.1%)焦虑症状明显,231人(16%)可能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59人(4.1%)退缩症状明显,45人(3.1%)违纪症状明显,25人(1.7%)攻击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19.
应激障碍(stress disorder,SD)是指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包括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1]。两者有着阶段、严重程度、诊断标准等一系列的区别,同样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继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地震、车祸等突发性、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幸存者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受灾儿童而言,PTSD更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识别汶川大地震中受灾儿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