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专利制度核心的权利要求决定了技术方案的保护深度和广度。作为权利要求关键指标的权利要求数对专利价值,尤其是对专利维持时间的影响程度如何,需要深入研究。基于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与韩国授权专利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专利权利要求数与维持时间之间的关系发现:除日本和韩国授权专利外,权利要求数对专利维持时间存在正向影响。同时发现,基于专利文献来研究权利要求对维持时间的影响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我国实行了保护性的专利审查机制,使国内企业能够更容易并更快速地获取专利权。国外企业在中国要想获取专利权往往需要等待更长时间,且获取专利权的难度大于国内企业。我们从专利授权和条件寿命期视角,结合企业的专利战略考虑对这种保护性审查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从申请专利保护的技术垄断效果看,保护性审查机制限制了国外企业专利竞争战略的实施。然而,相较于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出于专利市场收益的不确定性考虑,更倾向于延长专利的条件寿命期,保护性审查机制延迟授予国外企业专利权的做法无疑更有益于其专利市场战略的展开。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获取专利权相对容易,使得一些技术含量低、市场收益水平不高的专利被授权,增加了企业的专利权维持费用。因此,从专利战略视角看,保护性专利审查机制并不完全有利于国内企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08—2010年间失效专利数据,从专利质量的视角对国内外专利维持时间进行比较,并通过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专利维持时间平均比国内专利高2年左右,专利申请书的权利要求项数、说明书页数是影响专利维持时间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权利人国别、类型不同的情况下,专利维持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事业单位专利维持时间最长,国外比国内专利存在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4.
宋爽  陈向东 《科研管理》2016,37(9):68-77
专利技术特征是专利价值生成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通常假定技术创新相互独立,忽视同一区域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的关联。本研究以中国知识产权局1985-2009年间授权的战略新兴产业专利为研究对象,分析包括区域技术差异在内的多种专利技术特征对专利价值的影响。将专利存续期作为专利价值的代理变量,估计专利生存函数发现:中美日三国在各技术子领域的专利价值与其在该领域的技术相对优(劣)势有明显关联,而与技术领域本身的相关性并不明显。随后建立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量化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技术领域因素,区域技术差异对专利价值生成更具显著且稳定的影响。区域技术优势能够促进专利维持并最终提升专利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当前专利质量问题的表现及成因,认为专利质量问题的实质是,大量的问题专利的存在导致大量的专利效力不确定及其引发的有关问题。因此,提高专利质量、解决专利质量问题就是减少不当授权,减少专利效力的不确定性。无效宣告、法院诉讼等事后解决专利效力的方式并不十分有效,而决定专利效力的关键环节———专利审查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审查投入,克服专利审查中信息不足和对专利申请人的申请行为进行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6.
以1985年至今纺织授权发明专利为统计对象,从专利的发展趋势、申请人分布、授权率、技术领域分布、国内外授权专利数量与专利权维持率等角度,揭示我国纺织专利布局及竞争态势,并基于专利分析结果,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邓洁  崔利刚  苏平 《科学学研究》2019,37(7):1193-1202
已授权专利(范围、新创性等)与专利法规定的授权标准之间的"模糊空间"是导致专利权不稳定的根源。由于专利制度内在的"不确定性",使得专利申请人有动机通过采取策略性的专利申请行为影响专利审查过程,从而制造或者扩大这种"模糊空间"。本文选取我国经历过无效审查的发明专利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专利公开延迟、实质审查请求延迟、审查时间、权利要求撰写方式及技术复杂度作为策略性专利申请行为的代理变量,无效审查的结果作为专利权稳定性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策略性专利申请行为与专利权稳定性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策略性专利申请行为普遍存在,并与专利权的稳定性存在显著相关性。策略性的延迟行为与专利权稳定性显著负相关,专利撰写方式(权利要求数)与专利权稳定性显著正相关。该研究为识别专利申请及审查过程中的"模糊空间",优化审查过程及提高审查质量提供一定的实证借鉴。  相似文献   

8.
温芳芳  罗爽 《情报杂志》2023,(7):185-192
[研究目的]理清专利审查周期对专利转化的影响,能够为专利审查机构完善专利制度、为专利发明人调整申请策略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以获得“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为例,借助公开时滞、授权时滞和实审时长指标,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考察审查周期对专利转化率、次数和速度的影响。[研究结论]专利审查周期整体呈缩短之势,审查周期长短对专利转化确有影响。“早公开早授权有利于专利转化”的假设部分成立,对提升转化率无益,却能加速转化、增加转让次数。  相似文献   

9.
提升专利质量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专利化过程提出"三阶段—两维度"专利质量测量指标体系模型,即从技术发明、申请审查和授权保护3个阶段,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2个维度构建专利质量测度指标体系,以中国C9联盟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C9联盟高校专利普遍具有低被引、低转化率、维持时间短等特点,与全社会专利平均水平相比,高校专利在技术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C9联盟高校专利质量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态势,其中清华大学专利在3个阶段的经济质量和技术质量均比较突出;与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学术水平相比,C9联盟高校学术水平与专利质量存在显著分化,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10.
专利饱和的实质是专利权空间的饱和,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一定时期内,专利授权率没有出现剧烈波动,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的授权专利的权利要求数逐年降低而授权专利数量却逐年增加;二是在一定时期内,专利审查标准没有出现重大改变而某一技术领域的专利授权率急剧下降。理论推导和产业实证模型验证了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实证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及诉讼应对可能导致2002—2007年美国无线通信、移动手机和软件及数据处理行业出现了专利饱和;入世后关税减让带来的进口贸易激增和专利法修改前相对新颖性带来的本土优势促使权利人大量申请我国专利,进而导致2001—2003年的发明授权饱和,而2008年后专利资助政策的连年升级是我国发明授权率急剧下降的一个可能原因,且资助政策对国外权利人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研究高收益专利审查周期影响因素对提升专利审查效率非常重要。以1993—1999年期间中国授权的维持届满专利为样本,采用Violin Plot和Cox回归模型,分阶段研究高收益专利审查周期的影响因素发现:初步审查周期与申请人国别显著相关;实质审查周期与申请年份、技术领域、申请人国别、IPC分类数、优先权国家文本数、权利要求数、发明人数和专利被引数显著相关,其中IPC分类数、优先权国家文本数和权利要求数是实质审查周期的保护因素,发明人数和专利被引数是危险因素。建议在初审阶段压缩初审期限,延期理由严格化,探索申请人需求导向型审查模式;在实审阶段将技术领域实审部门精细化,合理限定权利要求边界和数量,加强建设智能检索系统,优化审查流程等;探索检索外包等创新审查模式,确保审查质效平衡。  相似文献   

12.
吴静 《现代情报》2013,33(10):101-104
本文从中国知网(CNKI)的专利数据库中获取江苏省211高校1985-2012年的专利申请及专利公开数据,从年代分布、专利类型分布、地域分布、技术领域分布、专利转化率以及专利维持情况6个方面对江苏省211高校专利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明确指出,我国高校目前存在专利申请、授权数量不断攀升与专利实施率低、专利维持时间短、授权专利质量不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专利价值分析可以更好地测度创新活动产出和认识创新活动规律。该文构建包含USPTO授权基因工程发明专利特征和专利维持状况的专门数据库,经SAS 9.1.3软件运行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基因工程专利维持的影响因素,揭示生物技术创新活动特点。对1991-1996年间授权的1063项基因工程发明专利的实证研究发现:基因工程专利呈现高维持率特征,61%的专利维持到法定年限,平均维持时间长度为13.65年;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工程专利维持受到专利所有权人数量(组织间合作)、所有权人规模、被引用情况和内部连续创新活动的显著影响。这些研究认识对技术政策制定和创新战略管理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工智能由于缺乏创造发明的动机和对创造结果的理解,在发明创造活动中仍然是人类的工具与手段,不会构成对知识产权实践发展的颠覆性挑战.算法支持与数据保障下的超强算力是人工智能生成发明影响专利审查制度实践的根源,为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研发能力的极大提升,专利法应当提高专利授权标准,以防止因大量专利授权而减损授权质量,...  相似文献   

15.
宋浩  刘斌强  孙中勤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3):152-159,183
从专利授权进度影响因素的分析视角,对相同时期和相同技术领域的Dyson公司、中国申请人和国外申请人的中国获权发明专利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专利授权进度的因素更多在于申请人的专利申请策略尤其是申请时间策略的结论。分析结果表明,在针对中国的专利申请时间策略中,Dyson公司和国外申请人整体上都存在大量的、有意识的时间延误,中国申请人更积极快速地配合专利局,国外申请人则不然。专利申请人的时间策略选择和申请人与审查员的互动行为表现最终导致专利授权进度的差异。申请人James Dyson关于中国专利局存在双重审查标准、差异对待本国申请人和外国申请人的言论没有真实、客观和准确的依据,是意欲混淆视听、不负责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风能技术发明专利维持时间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雪凤  高兴 《科研管理》2015,36(10):139-145
在梳理我国风能技术发明专利发展演变趋势基础上,以维持时间为衡量指标,本文认为中国风能技术发明专利质量低于国外专利质量。通过选取1985年-2013年无效专利为样本,作者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重点研究中国风能技术发明专利维持时间的影响因素问题,发现:选取的六个自变量中,影响力度最大的是年费,影响力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年费、专利族大小、发明人数、科研院所或个人、专利审查时间。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作者提出了增加我国风能技术发明专利维持时间、提高我国风能技术专利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应用直接法(寿命表法)和失效专利维持年限统计法对上海市2001年至2020年的全部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了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和失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通过对比表明,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与失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总体上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后者,上海市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9.12年。同时,上海各区之间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很大,应当采取针对措施提升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专利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兼顾了失效专利与存量专利的数量与维持时间长度等因素,可以客观全面反映专利的整体现状,应该成为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权利要求及其数量通过影响专利申请质量、权利保护范围、专利价值和质量以及专利诉讼风险等反映专利收益的指标影响专利维持时间。分析中国和日本授权专利权利要求数与维持时间关系发现:中国授权专利权利要求均数越大,其维持时间越长,而日本授权专利的权利要求均数随维持时间的延长,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国和日本授权专利的权利要求数与维持时间的相关性区间和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应用直接法(寿命表法)和失效专利维持年限统计法对上海市2001年至2020年的全部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了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和失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通过对比表明,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与失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总体上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后者,上海市发明专利自申请日起计算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9.12年。同时,上海各区之间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很大,应当采取针对措施提升专利平均预期寿命。专利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兼顾了失效专利与存量专利的数量与维持时间长度等因素,可以客观全面反映专利的整体现状,应该成为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刘钦峰  董润丽  刘昆 《现代情报》2013,33(3):154-156
创造性检索是判断专利申请是否具备创造性以及预测授权前景的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对《专利法》和《专利审查指南》有关创造性判断原则和基准的理解,以机械类专利查新为例,探讨了对比文献为同领域现有技术、不同领域现有技术时创造性的判断方法,以及发明的用途及预期效果对创造性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