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海军  成佳  邹日菘 《科学学研究》2018,36(7):1274-1283
知识经济情境下,知识转移对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绩效至关重要。文章引入模块化理论来研究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问题,并重点从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的视角分别探讨了知识转移的协调机制。在此基础上,以海尔为案例系统地分析了其产品模块化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讨论了案例企业采用模块化手段与外部合作资源开展知识交互,以及基于模块化的知识转移协调机制的具体应用。研究发现:模块化不但有助于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从“面对面”转向“背靠背”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更有利于调节知识供需双方的知识转移策略;模块接口则作为知识供需双方消除信息不对称、实施知识转移的重要管道。本研究可以为中国企业探索需求驱动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以及实施知识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桥接模块化理论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一种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设计了相应的运行机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通过解构提升创新竞争力的价值信条并赋予相应模块,可以在平衡企业的创新策略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以需求为导向、领导企业为核心,融合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等创新主体在内的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有利于加强能力互补、协调分工,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化的过渡;将模块化嵌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并辅以相关运行机制,可以改进协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3.
首先分析了模块化对于一流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构建了基于平台模块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其在模块化嵌入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和演化轨迹;其次,围绕“用户协同-资源协同-组织协同”三个维度,归纳对比了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和平台模块化下案例企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可以被赋予调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功能,而平台模块化既有利于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从“面对面”转向“背靠背”的合作创新,也能通过开放企业平台资源来激发合作伙伴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4.
郑帅  王海军 《科研管理》2021,42(1):33-46
制造企业生态化创新战略转型中,枢纽企业为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如何伴随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而做出技术、商业决策?依据“情境-结构-机制”的研究框架对海尔集团进行纵向案例研究,从模块化视角探索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机制与路径特征。研究表明:(1)情境主导了技术创新的可实现性,技术标准、用户需求和政策支持3个情境因素驱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交互演进。(2)发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3个重要特征,即创新架构模块化、交互界面开放性、网络治理嵌入性。海尔模块化生态圈战略转型历经的开拓布网期、扩展织网期和颠覆融网期3个发展阶段,以 “产品、生产模块化-组织模块化-超模块化”的架构创新驱动了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 “以内部研发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产业链协同为中心的创新体系-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路径。(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实现机制突出表现在杠杆、协同和互利机制上,通过揭示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实现机制的作用逻辑,提出杠杆机制呈现出重用“模块资源-平台资源-场景资源”的演化路径,协同机制使枢纽企业在系统中的角色沿着 “分解者-平台领导者-创新集成商”演化,互利机制呈现出“企业主导-开放市场机制”的演化路径。研究结论丰富和发展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战略转型提供方案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9,(6):8-11
桥接了开放式创新理论和模块化理论,围绕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式创新开展外部资源的配置管理研究。分析了模块化对于开放式创新的作用机制,探讨了模块化下开放式创新网络构建原则;构建了以模块为交互载体的开放式创新网络模型。重点结合典型案例相继探讨了案例企业的产品模块化创新,基于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实践和针对外部资源管理机制,以及在IT系统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6.
王海军  王楠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5):845-855
基于我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形势需求和技术转移障碍,首先解析了模块化推动创新的理论内涵,讨论了组织模块化对于技术转移的调节作用,并构建了组织模块化下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关联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以MIT、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系统地探索了其技术转移管理实践。最后,文章还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给出了若干启示。研究发现,组织模块化有利于调节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产出和效率,主要体现在:(1)从外部看,政府牵引、高校约束和产业联动所形成的三股力量,构成了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协同创新基础架构;(2)从内部看,在研究型大学设置能力专业且独立运作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可以起到连接科技创新供给侧和需求端的重要枢纽功能;辅以组织模块之间的协同机制,还可以推动研究型大学组织体系(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7.
模块化体系结构创新的网络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IT为代表的模块化产业体系,在不断的技术进步和网络发展的背景下,模块规模报酬递增、模块操作和网络效应的叠加形成了模块化的价值创新网络,但是受到体系瓶颈的约束,价值创造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提供了模块化体系结构创新的价值推动力,也决定了不同的创新协调机制.与模块的创新不同,模块化体系结构的创新需要整个网络的创新协同.开放的网络结构、关于创新的知识集成,以及通过开放的知识产权策略建立信任和合作机制,在模块化体系结构创新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管理》2017,(5):1-6
组织间知识协同能够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获取组织间知识协同对于成功实施开放式创新至关重要。开放式创新组织间知识协同是组织间在知识方面的相互配合与协作,知识资源跨越组织边界的优化配置。基于Amit和Zott构建的价值创造来源理论,将组织间知识协同分为效率性知识协同和增长性知识协同。进一步对开放式创新组织间知识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具体包括知识协同机会识别机制、知识协同利益激励机制、知识协同沟通协调机制、知识协同产权保障机制。最后对提高开放式创新组织间知识协同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从知识协同角度研究开放式创新,拓展了开放式创新理论研究,能够更为具体指导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价值链驱动下,产业的分工格局进一步细化,企业为了平衡生产成本、促进产业链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就必须构建更为有效的生产网络。首先分析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特征,探讨基于模块化产品架构来构建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基本策略;其次,提出结合模块的特性来优化模块化生产线布局的方案,其中包括稳定的主线配置和动态模块自制及外购策略切换等,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块化生产网络模型,阐述以企业为核心并嵌入模块供应商、代工厂等外部资源进行研产销全局协同的思路;最后,结合海尔集团公司的模块化生产实际案例说明,提出理论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李阳  原长弘  王涛  陈志强 《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44-1757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国家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尽管学术界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未能充分揭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如何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本文基于对同方威视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单案例研究,剖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4个关键要素,从自组织理论视角出发,揭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化过程。该研究成果对提高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绩效,实现企业竞争力有效提升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Collaboration in large-scale projects introduces challenges involving both coordination (the ability to collaborate) as well as cooper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do so). Existing research has shown how modular designs can improve coordination by locating interdependencies within rather than between different modules. Based on an in-depth case study of collaboration in a large-scale infrastructure project, our study highlights an effect of modularity on collaboration that previously has been overlooked. Specifically, we show that while modular designs may help overcome coordination challenges by reducing interdependencies between modules, they can in turn hamper collaboration by emphasizing specialization within modules. Therefore, though existing work typically perceives modularity and integration as opposites, we clarify how they can also act as complements. In particular, we show how firms need to complement modular designs with integrating practices that stimulate cooperation. Overall, we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on collaboration and modularity by explaining when and how organizations can combine modularity and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12.
松散耦合系统: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技术创新网络看成是由模块化结点形成的复杂网络组织,网络结点模块的双重性特征,使得合作创新网络的整体性和模块结点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协调,超越了传统的组织理论。Weick等的松散耦合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技术创新网络及其结点模块特征的分析。从网络整体性与模块独立性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松散耦合理论映像的N—M(Network—Modularity)矩阵,提出了技术创新网络是一个松散耦合系统的观点,并对技术创新网络的松散组织结构与弱耦合关系强度及耦合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模块化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模块化能带来独特的竞争优势,但也面临一些局限不足,那么如何合理运用模块化,最大限度发挥模块化价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尝试从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两个层面来审视模块化,把模块化置于创新的视野之中,剖析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与创新三者间的关系,权衡模块化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提出模块化发展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建立起一个模块化的决策分析框架,为模块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在厘清知识协同理论、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概念和内涵基础上,从知识协同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跨区域应急协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框架,分析了其主要构成要素和运作机理。跨区域应急协作是不同地区应急主体间的知识协同过程,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主要包括: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网、知识协同平台和保障机制,应急协同网是实现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的组织形式,知识协同平台提供技术支撑,保障机制是保证体系建立和实施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5.
从资源拼凑和外部创新搜寻的交互视角,本研究认为企业在技术市场需要通过复合的途径为知识或技术找到最佳的“工作”,即推动企业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寻找均衡点,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双向开放式创新。通过来自珠三角的176份新兴产业的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外部创新知识搜寻对双选开放式创新,即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的影响。(2)企业资源拼凑对双向开放式创新也均起到了正向影响。(3)企业资源拼凑与外部创新知识搜寻的交互作用对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此文通过开展以360科技与开源中国社区为对象的纵向案例研究,结合资源依赖的视角,尝试探究基于社区的企业创新模式形成与演化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利用开源社区实施创新的过程实质是双方进行社会交换并构建基于资源的权力关系的过程,会伴随资源流向的改变和治理焦点的转移。同时,这一过程及其所形成的模式会随企业-社区依赖关系的改变而不断演化。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决定创新模式形成与演化的企业-社区依赖关系受到组织特征(组织资源禀赋)与外部情境(技术复杂度)的共同作用,且技术复杂度对企业和社区的影响存在差异,高技术复杂度会放大社区创新的先天劣势,进而使依赖方向与权力关系向企业倾斜。此外,随着创新范式与价值创造逻辑的变化,企业管理外部依赖的过程和逻辑也会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7.
张钢  王宇峰 《科学学研究》2011,29(12):1895-1905
 聚焦于“知识集聚与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的创新资源如何配置才更有效率”的问题,建立起以知识集聚与不确定性为调节变量的组织模块性、知识基础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模型,并以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知识集聚与不确定环境中,模块化的组织方式是比较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此外,知识集聚与不确定性主要调节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所依赖的动态能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组织模块性与知识基础,与其创新环境无关;知识集聚对企业知识基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组织模块性则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