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很多科技发达国家都将科学传播作为重大科研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公众对科研项目的了解。欧盟框架计划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增进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的结合:设置独立的科学传播板块和在非科学传播项目中嵌入科学传播内容。本研究通过对欧盟框架计划项目中科学传播的政策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重大科研项目中开展科学传播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科研项目实施的方法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郭碧坚 《科学学研究》2001,19(2):88-95,81
各种类型的科研项目从本质上说 ,就是求解科学问题的过程。本文以系统分析为基础 ,从求解科学问题出发 ,提出用Π -Σ法分析求解科学问题的过程。特别是在分析了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重要关系之后 ,给出了求解科学问题方法论与一般框架。这种方法论对于有效地实施与管理科研项目有重要指导作用 ,有助于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利用  相似文献   

3.
王大鹏 《科研管理》2015,(1):346-351
传统上科研评价看重的往往是论文和著作的数量、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等可以量化的指标,科研人员从事科学传播工作并没有被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而随着科研与科普结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在科研评价中将科学传播作为一个指标纳入进来存在着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文献等方式分析在科研评价中纳入科学传播的相关问题,包括科研评价的现状,科学传播工作作为科研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延展,在科研评价中纳入科学传播指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最后,提出了如何促进科研与科学传播的有机结合,并推动科学传播作为科研评价指标之一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是影响国家科技竞争力、争夺全球科技话语权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科学传播的时代背景及科学传播的理论研究与模式转变,探讨了科学传播与科技创新的相互促进关系,揭示了两者交互作用的机理。在此基础上,调查了国外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推动科学传播的典型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科学传播现状,尝试提出了促进科学传播事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研人员对科学有着较其他群体而言更为深入的理解,是科学传播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主体。科学资助机构作为科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续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从而加强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文章调查了国外一些主要科学资助机构在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学资助机构的定位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科技期刊传播视角,采用原始期刊文献分析考证法对1919年创刊的《少年中国》编辑出版、办刊宗旨及自然科学传播作了历史考察与研究,梳理五四后期综合性期刊在中国传播自然科学的历史脉络。研究认为:《少年中国》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本科学精神以创造少年中国为宗旨,翻译、引进与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等,影响并推动了五四运动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自然科学传播和大众科学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point高校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物化的重要基地,其基本功能和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横向科研项目是连接高校与企业的一个重要桥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帮助。文章以广东药科大学为基础,谈谈我国高校的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方法。高校科研项目可以分为纵向科研和横向科研两类。横向科研项目指高校与企业单位签订的关于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项目,以及一些通过非常规渠道下达的政  相似文献   

9.
潘启龙  杨浩然  徐明凡 《学会》2011,(10):51-54
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可以对具体领域的科学传播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接着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科学传播的对策措施,其中包括推动科学传播方式创新、加快科学传播网络发展、促进科学传播范围扩展、加强科学传播能力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科研项目投入是保障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资金来源,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成为科学基金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中美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规定、内涵界定、核算模式及监督机制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发现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管理规定不完善、内涵界定不完整、间接费用的核算与结余经费管理不科学以及监督部门行使内部管理职能等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学传播中存在一些异化形态,如科普专题节目中渲染神秘现象、科幻作品中的迷信色彩、伪科学广告欺骗大众、科技新闻报道的片面性等。这些科学传播异化形态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人们尊重科学的心理,宣传伪科学、反科学的内容。通过分析科学传播异化形态的成因及对策,有助于媒体发挥科学传播的应有功能,使公众正确理解科学,进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国25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调查,了解了院士通过大众传媒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了院士通过大众传媒参与科学传播活动与其所从事行业的关系.调查发现,从行业领域来看,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学部的院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比例较高;从两院院士的对比分析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较中国科学院院士整体上更善于利用传媒资源获取公众对自身科研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英国科技社团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种力量,形成了成熟灵活的科技传播和科学教育网络,已成为英国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英国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和社团化运作无疑将为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科普事业提供宝贵经验,而这些成功社团也是我国科技系统开展中外科普合作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14.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5.
科学博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搭建了平台。解读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探讨科学博客传播中的问题,对于科学博客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媒介是科技传播与普及的重要工具和渠道,其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则是造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力提高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与普及的能力已迫在眉睫.文章以大量数据和实证案例为依据,分析了我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与普及的基本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我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社会语境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科学传播作为负载意义的"文本",是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系统;语境分析方法论给人们的启示是:当代科学传播需从"缺失模型"转向"语境模型"。这种转向不仅拓宽了科学传播的研究路径,而且还可能对科学传播研究的松散状态起到学科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知识管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情报科学》2007,25(2):177-182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哲学已经确立自己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并且正在成为科学哲学的新范式。信息作为物质的基本属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对信息的抽象。对知识的管理以对信息的管理为基础,借助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活动为信息哲学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信息哲学是信息科学学科群共同的哲学基础,也是信息管理学和知识管理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科学映射模式及其方法论基础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亚明 《科学学研究》2008,26(5):904-912
 科学映射是科学计量学重要研究领域。半个世纪以来,科学计量学家和信息科学家对具体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成果已在信息服务实践中应用,对战略科学决策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然而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尚显薄弱。本文在科学学研究的背景框架中,提出了科学映射的双层概念含义;建构了科学本体-科学家-交流媒介的三维模式和科学论著-科学本体的简化两极模式;从认知学、社会学和交流传播学三大方法探讨科学映射的方法论架构,其中,以文献计量学作为三大方法的链索和交流传播学方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