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25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调查,从对大众传媒的接触和关注、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和评价、利用大众传媒的行为和态度三个方面探讨了院士的媒介素养。最后,从院士自身、院士工作服务部门、大众传媒和政府相关部门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更好地促进院士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等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2.
金科 《今日科苑》2011,(12):9-10
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近日在京揭晓。本次投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55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宣布了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相似文献   

3.
柏坤  贾宝余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11):1740-1748
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文章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基于科学传播“对话模型”,提出科普实践的“一体两翼”理念,并结合“科创中国-院士开讲”栏目的科普实践,分析了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专家群体在参与不同平台科普实践的成效和经验,总结了“一体两翼”理念在指导和推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最后提出以高质量科普产品引领科普实践进而服务创新发展的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活动于12月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了开幕式暨首场报告会。这是科技界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这项活动旨在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前景的展望,通过对科学研究经历的感悟和凝练,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深入理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  相似文献   

5.
正6月15日,中国科协召开专题会议,邀请院士专家一同探讨深海科技与海洋装备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新举措。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主持会议。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第七○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有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科协论坛》2008,(10):21-21
9月8日,由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组织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在兰州大学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杜祥琬,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鼎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中国科协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宋南平,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艺术     
正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将我国科学家宝贵的思想财富通过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形式传承给广大青年学子,《科学中国人》联合西泠印社出版社于2016年8月隆重推出"‘科学与艺术’——中国科学家书法作品征稿邀请"活动。本次活动陆续收到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和知名学者的来信来稿。在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先生应本刊邀请题写"团结一致抗击疫情武汉必胜中国必胜",为科学打赢这场战"疫"鼓舞士气。  相似文献   

8.
风风雨雨中,中国的院士制度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把"院士"定位于最高荣誉性称号,它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所作出成就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他们一贯坚持的高尚的学风道德的肯定和褒奖;它不但代表了一种科学精神,也代表了全社会对科学、知识、人才的尊重。通过严格程序选举出的院士,不仅是各学科最顶尖的人才,在自主创新、咨询建议、学科建设等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还在推广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激励人才成长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尊敬院士,崇拜院士;人们注目院士,学习院士;人们研究院士,呼唤院士……院士,科学家中的精英,国家最高科技水平和科技实力的象征;院士,科技工作者一项最崇高的荣誉,有志于科技事业者心中一座最为闪光的坐标。半个月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在北京公布。2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3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达到710人,中国工程院人数达到721人。此次两院新增院士人数均创历史新低。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我们设置了更高的人数限制门槛。"  相似文献   

9.
各位院士、同志们:今天,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与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在这里联合召开。值此中国工程院成立两周年之际,我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学部主席团向中国工程院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2004,(2):7-10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路甬祥、徐匡迪等58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振邦杯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2004年1月12日在京揭晓。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已成为决定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院士”)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优秀代表,在我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积极承担科普社会责任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知识爆炸和数字化时代带来的诸多挑战,推动科普理念转变、实现高质量科普供给、构建大科普格局、谋划大科普战略,以高质量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基于院士群体开展科普(以下简称“院士科普”)的特征分析和实践经验,从新的历史方位重新理解院士科普的作用和意义,并对更好发挥院士作用推进科普事业繁荣发展提出了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分析了当前社会语境下国立科研机构在科学传播体系建设方面的使命。在此基础上,回溯了中国科学院围绕"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中心工作"开展的科学传播生动实践,从中总结出国立科研机构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阐释了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经验,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学术身份对科研项目申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继宝  田雯  梁樑 《科研管理》2008,29(3):114-12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官本位文化的表现,假设科研人员在学术身份变化的前后,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有显著变化,采用非参数的威尔柯克逊秩和检验,对2001-2005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NSFC)中获得项目的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除2001年当选的院士以外,2003年和2005年当选的院士获得项目的数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突变,但是总体的检验结果仍呈现出显著性,本文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穆荣平  廖原  池康伟 《科研管理》2022,43(10):160-171
准确把握杰出科学家成长规律是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重要保障。综合使用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组合对1901—2021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群体的成长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杰出科学家做出重大成果的时间集中在35~45岁,其重大科学贡献获得学术界认可的平均年龄在57~58岁,其中,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平均获奖年龄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平均当选年龄呈现下降趋势;(2)化学、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短,物理学等领域重大成就获得认可的时间相对较长;(3)杰出科学家通常拥有良好的科学教育背景,并在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平台进行过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成长起来;(4)杰出科学家的涌现表现出较强的群落效应和明显的师承关系,师承关系是杰出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师从名家可以有效促进科学家成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对杰出科学家支持政策和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制定提出了两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是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和创建者,在传播准确信息、避免科学谬误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无论是从行动还是从效果而言,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一直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和问题。本文以科学传播领域近年国际研究进展为参照,对比我国科学家的现实状况,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驱动因素、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情况这三个方面出发,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研究图景展开分析与评述。结果显示,在驱动价值层面,社会责任感、乐趣驱动等内在因素以及社会认可度、群体归属意义等外部激励因素共同作用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结果,但总体看来,时间和经费有限、缺乏同事支持以及科学传播评估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阻碍,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管理体制予以支持;在互动关系层面,科学家通过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来传播科学,科学家的知名度、可信任度、权威性、传播风格、公众感知关系等是影响公众对科学认知的重要因素,然而,尽管科学家主动尝试改善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媒体的分歧和缺乏默契配合也让他们的科学传播努力显得势单力薄;在能力提升层面,相关科学培训项目特别是源自于美洲的培训推动着科学家来提升自身进行科学传播技能,但是一方面,这些项目的效果评估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因而争议不断;另一方面,学者多是将项目培训师的观点、背景及培训方法联系起来进行定性分析讨论,未来有待于在参与动机、影响因素以及培训效果方面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科学传播工作更显艰难、相关的研究进展也更为滞后。因此,建立详细可行的支持政策、划分科学传播实践对科研事业的贡献比重、打造系统化的科学能力培训项目都是助力我国科学家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总之,立足国际视野下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整体面貌,找寻其面临的阻碍和存在的短板,将为改善我国的科学传播现状提供现实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内蒙古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县是中国科学院的定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主动发挥热心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从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两个方面,在库伦旗和水城县构建"一个纽带两个基地",开展了以"科学"特色为核心的"科教帮扶"新模式的探索。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在库伦旗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改善教育环境,资助300余名优秀师生到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参与"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活动;在水城县开展"科普阅读进校园""科学快车"等科普活动;在库伦旗和水城县培训各级教师7 521人次,有效提升了当地师生的科学素养。未来,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还将对"科教帮扶"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构建精准结对的共同体,以期实现"科教帮扶"的长期化、稳定化、实时化。  相似文献   

17.
马健 《科学学研究》2008,26(3):487-492
 科学传播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而且包括外行知识。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都是所谓的地方性知识。科学传播的过程实际上是科学知识与外行知识通过彼此竞争,相互融合,从一种地方性知识转变为另一种地方性知识的过程。科学家与大众传媒必须在科学知识的真实性与科学传播的时效性之间寻求一种“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创造学和心理学的视角,以物理学领域的194位诺贝尔获奖者、375位中科院院士和291位工程院院士为研究对象,探讨原始性创新驱动因素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原创人才的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形成,从而有效提高原始性创新的绩效。创新人格对创造性思维具有显著影响,而创新思维对创新技法具有显著影响。创造性思维在创新人格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创新技法在创造性思维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在成长环境和原始性创新绩效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策制度环境正向调节创新人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法对原始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与我国两院院士相比,诺贝尔获奖者在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等方面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