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鄂西自治州少数民族地区42所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的调查,指出山区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与平原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差距大,发展不平衡。其原因在于受经济发展、师资力量、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对于山区少数民族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并应制定一个符合农村学校客观实际的学校体育工作规划。  相似文献   

2.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 ,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发展的路子 ,对百色地区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结果表明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 ,是阻碍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工作更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湘西地区乡镇中心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湘西地区62所乡镇小学的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现状调查分析,探索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山区体育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为湘西边远地区的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在教育结构中的布局不够合理,使其发展的总体水平不高,城市好于农村的模式依然存在。要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同步于发达地区,就必须从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运行法制化、开展中小学体育师资继续教育工程、建立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运转的资金体系、唱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主旋律、制定科学规范可行的学校体育评估标准、树立学校体育现代化观念等方面着手,并据此为推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工作长足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并根据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该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现状,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思路,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玮君  黄振文 《体育科技》2011,32(4):163-16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探讨目前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的现状,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途径。试图为今后的学校体育活动安全工作提供新的方法和视野。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调研。发现影响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培养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8.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体育资源,但由于历史原因、地域问题,导致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和利用,课改步伐严重滞后,文章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就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如何利用和开发好这些优质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湘西少数民族体育教育改革的加速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师资力量雄厚完全具备了开发民族民间体育课程的能力;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自然地理环境资源丰富;教师和学生获取民族民间体育资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体育教师对新课程实施标准了解程度相对较低;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可以满足民族民间体育课程的开发条件;学生从不参加课外活动或较少参与课外活动。  相似文献   

9.
试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的起源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实地考察法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的起源和地域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府有组织的加以挖掘、整理和保护;发挥地域特征,提升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经济、文化、社会效益;大力宣传,塑造品牌,开发湘西少数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的基本发展对策。试图为湘西大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苏近阳 《精武》2012,(7):78-79,81
通过对黎平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场地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农村中小学的场地、器材和体育专业教师很缺乏,导致学校体育难以开展。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和教师的要求相对不是很高,在当地学校容易开展,又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因此,黎平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当地学校开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熊文 《体育学刊》2021,(2):13-20
体育作为中高考必考科目及中考主科化的改革取向存在诸多理论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为将体育考试(项目)与体育、健康等直接或过多关联,以及忽略体育中高考与受教育权、人才培养-社会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1)体育考试(项目)与体育某种意义相分离,并可能导致学校体育的异化。这主要缘于学校体育相关人文、素养等体育本质和属性并非体育考试所能体现,体育考试的个体-体能化、量化等取向将对学校体育实质造成消解和异化。(2)体育考试(项目)与健康很大程度相分离,并可能悖离健康机理。(3)体育作为中高考必考科目及中考主科化将对受教育权和教育公平构成挑战。其核心问题为学生的受教育权不能因为某些非基本运动能力的不足而受到影响。(4)体育作为中高考必考科目及中考主科化将对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形成冲击。以上问题很大程度具有结构性、基本性,难以从操作层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从学校教育、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出发,认真研究和探讨大学体育的发展规律,论述了大学体育与现代教育、体育变革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和世界范围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提出21世纪的大学体育教育特征,即“构筑学校体育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俱乐部组织模式和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体育课程及教材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对陕西省南部的安康地区与商洛地区乡村72所中学的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校体育教育不受重视、体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缺乏、教学条件低劣、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体育师资整体水平低、较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都是该地区乡村中学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议各有关部门重视体育教育,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上加强投入与管理;改善体育教学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素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以彻底改善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低水平状况。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与目标层次存在不清及人们的一些模糊认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学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过程目标及其价值取向。指出学校体育所追求的体育价值必须要与学校教育价值相统一,学校体育必须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要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体育运动教育向身体教育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5.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河南省农村中学课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受应试教育影响依然严重,体育课不同程度地存在被挤占现象;教师接受培训次数较少,师生比例过大,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偏大;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等严重不足。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充实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加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力度,加强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切实提高体育教师各方面的待遇;通过增加体育经费、完善场地器材、优化教学方法等来积极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国家及地方与体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通知及意见,大力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论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有效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有机结合的意义在于,改变学校体育的封闭状态,给学生营造一个连续进行体育学习、锻炼的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也能不间断地进行锻炼,形成终身体育观.通过对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内在联系的揭示,提出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及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必须走出三大误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芬 《体育学刊》2003,10(3):100-101
学校体育在贯彻执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过程中,容易走入三大误区:1)健康第一等同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健康第一。2)学校体育教学应从满足学生的意愿出发。3)竞技体育内容与学校体育教学相冲突。必须走出以上三大误区,才能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8.
自《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下发以来,特别是中学体育考试制度政革的10年以来,几次对仝省八学时中专生体质调研站果进行了分析.从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等9项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中专生生长发育水平城乡差异缩小趋于乡村超过城市的可能。呼吸机能水平城乡差异加大,身体素质水平城乡均有大幅度提高,且乡村忧于城市,体质综台评价结果乡村优于城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经济政策和教育政策,特别是中考加试体育和招生制度的政革对乡村中专生体质的影响和结果。  相似文献   

19.
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子明 《体育学刊》2001,8(2):18-19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对当前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与关系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旨在使人们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有更深一步认识,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现代体育观,树立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20.
熊文 《体育科研》2022,(3):8-17
针对我国当下中考体育逐渐提高分值(乃至与主科同分)以及将体育作为高考必考科目这一改革取向的操作和实践问题而展开,涉及考试设项、平时成绩及“减负”“双减”等相关理论假定的困境或误区,旨在为体育中高考改革议题和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及警示。认为:(1)体育中高考的设项难以与体育(及健康)关联,并存在操作性偏差。考试项目难以体现体育的实质及其多维目标,考试设项数量确立及选项、抽考等举措存在理论缺失和缺陷,“考什么”(考试项目)对“教(练)什么”导向失当及评价失灵。(2)体育中高考的平时成绩难以与过程性评价及体育锻炼关联,并衍生相关问题。这主要缘于平时成绩偏离常规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真实功能且缺乏公平性;同时,平时成绩的可能构成中,“平时表现”难以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习惯及其他内在相关品质,“体育竞赛”和“体育素养”也均存在较大的弊端或局限。(3)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难以对冲文化应试教育及推进“减负”或“双减”。其中的认识误区为将一般性、适度的体育锻炼等同于高区分性升学考试压力下的功利性、极限式训练。提出:体育中高考应与体育相分离的根本原因为考试设项所具有的个体化、体能化、简单-片段化、标准化等特征,难以体现体育项目、体育教学所应有的内容及相关素养,甚至难以反映真正的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课程不能“教什么,考什么”,是制约这门课程应试化及纳入中高考的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