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比较,就是把内容相似的事物彼此接上关系,并以此来辨别异同的思维方式。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联系就可以比较,有比较就能鉴别,就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相对抽象的音乐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教师讲课,而且便于学生接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就是把内容或形式同类,或有一定联系的事物彼此接上关系,来辨别异同或高下的一种思维过程.有联系就可以比较,有比较就能鉴别,就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就能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笔者认为比较法在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利用比较法进行授课时,首先是根据课标要求和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意图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相对应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3.
列表比较法     
<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认识各种事物的固有特点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列表比较法分析概念、现象或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一、列表比较法的含义与功能列表比较法是将列表和比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握事物性质、特征、成因及发展演变规律的方  相似文献   

4.
比较法是启发学生自己把握教材特点的有效方法。比较是人们在思想上确定事物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同分析、综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分析,比较就无法进行;没有综合,就不能确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故运用比较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通过比较,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认知事物的角度来看,比较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人在认知新事物时,往往会将其与其他已知事物做比较,来找出新事物与已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不同,以此来认知新事物的特点.中职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也有这种思维特点,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利用比较法来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解物理现象,从而把握住物理的本质.本文将重点从几方面来谈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有效地学生物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比较法引入课堂,可以借此来提升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和了解事物,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其"活教育"思想中提出"比较教学法"教学原则。他认为比较教学法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比较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内需,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促使学生较好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度、广  相似文献   

8.
屠洪根 《教学月刊》2005,(10):35-37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法就是运用比较的手段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是从“分析与综合”走到“抽象与概括”的彼岸的桥梁。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组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具体理解文章的词句,把握作品的思想艺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并且还能使学生学会求同辨异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可找出事物间的不同点,使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和本质特征;也可找出事物间的相同点,建立起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在事物的整体关系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历史比较法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同样也适用于历史教学。通过纵向比较可以研究上下古今人类发展的演变历程,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了解现实社会,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横向比较可以研究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或地域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下面就历史课比较教学…  相似文献   

10.
比较法是人们对不同事物的异同进行认识辨别的思维过程,对事物进行比较,有利于人们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帮助人们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比较法应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有利于学生记忆教学内容。本文主要深入探究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并辅以实例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厚,情感细腻,读诗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该如何教会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和妙处呢?我以为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特别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不妨尝试运用比较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种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那么怎样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2.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认识千千万万个地理事物和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时 ,更需要进行比较。比较法是一切思维和一切理解的基石。通过它可使观察得到深入 ,思维得到发展。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所以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和方式的不同 ,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比较教学方法。一、类比法就是教师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 ,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同型比较法和同类异型比较法。1 同类同型比较法就是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各点相…  相似文献   

13.
正"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的论述。事实上,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许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诗词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既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架构古诗词知识体系,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笔者结合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比较法是人们在区分事物异同,了解事物特点和属性,把握事物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运用比较法,收到较好效果。下面谈几点认识。 1.运用比较法建立图形概念。正确地说明图形特征需要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对此,学生感到困难。正确使用比较法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可将这几种图形相比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比较阅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的确,运用比较法这种思维方式,容易显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符合人们感知事物的认识规律。几年来,我把比较法作为一把钥匙,使作文教学深入浅出,学生写作化难为易。下面略谈几点做法和体会。一、比较审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比较法是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之一。(一)拟设句式结构相同的题目比较审题。  相似文献   

17.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8.
比较法是一种识别事物异同的思维方法 ,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比较法进行题组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有关应用题的结构 ,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一、运用比较法 ,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体现为三量关系。低年级学生初学应用题 ,对数量关系的掌握比较肤浅 ,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在教学中 ,将数量相同、内容相同、关系不同的应用题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 ,区别异同 ,可以帮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正确掌握解题方法。例如 ,学习了有关倍数的应用题后 ,可利用…  相似文献   

19.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就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观察庐山。比较促进人们对事物有完整正确的认识。在古诗学习中,科学运用比较法,能快速理解诗意、领悟意境,促进思维发展。下面我从纵向比、横向比、对比三方面谈谈比较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一、纵向比 纵向比是对一事物的历史形态即事物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语文比较教学法可以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说,这种方法是语文教学法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一、比较教学法的依据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我们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其依据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