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主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是指高等教育的成本由谁支付、如何支付的问题。高等教育财政危机导致高等教育出现成本补偿。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理论依据是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作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主体学生、政府、企业,均应承担一定的补偿比例,并按照相应的方式进行补偿,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已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经历了一个现实的演变历程。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是依据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提出的,由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或其家庭承担一部分高等教育直接成本的政策。由于国家的支付能力日益下降,而个人的支付能力逐渐提高,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能性,是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紧张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 政策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统包统配制度。这一制度下的一个重要政策是: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完全由国家负担,学生和用人单位不必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统包统配制度不再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适应,高等教育经费不应完全由国家承担,必须实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但是,一些人士对实行成本补偿政策后的社会公平问题存在担忧。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是,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实行成本补偿政策将对社会公平起促进作用。一、实行成本补偿,将促进公共教育经费在全社会的分配更加公平如果不实行…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的产出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各受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是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它涉及到其成本补偿机制的设计问题。本文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原则、成本承担主体和成本补偿制度本身的社会效应等方面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个人(家庭)成本补偿的必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个人(家庭)成本补偿的必然性●陈良火昆一、我国个人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现状(一)实行成本补偿的政策演变1.委培生制我国开始实行个人(家庭)成本补偿要从委培生说起。委培制是以个人承担未来去特定单位(部门)工作为代价,换取特定单位代为支...  相似文献   

6.
谁来为高等教育付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60年代以来,由于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实证研究的深入,以及各国教育财政状况的普遍恶化,使成本补偿———受教育者通过缴纳一定的学杂费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已经成为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采取何种成本补偿措施、如何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平等问题,对世界各国大学而言,也是一种挑战。一、高等教育成本补偿(cost-recovery)的必要性及实现形式成本补偿有利于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世界银行专家60年代以来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  相似文献   

7.
个人收益——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为什么要进行成本补偿、如何进行成本补偿、成本补偿的额度等。但是,由于我国实行成本补偿的历史较短以及成本补偿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理论分析还相当欠缺。这里拟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以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决策的科学化。属于非义务教育性质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成本补偿?或者说高等教育进行成本补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成本指的是社会直接成本。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是:1.利益与能力原则;2.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现实依据是:1.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为受教育个人(家庭)补偿高等教育成本提供了经济保证;3.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分担与补偿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高等教育成本一部分由国家、社会承担,一部分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但并非所有的教育成本均需进行分担,需要由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进行分担的成本应该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直接共同发生的成本,如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固定资产折旧及维修费等。在当前形势下,进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有其必要性。首先,从目前来看,高等教育还不是纯公共产品。接受高等教育会给国家、社会和受教育者带来一定的收益,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理念,受教育者应该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其次,进行成本分担有益于某种意义上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经历了由国家负担到收费阶段的发展过程。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或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1.
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高等学校成本补偿政策已被普遍接受。实证分析表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使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黄彬 《高教探索》2012,(5):54-56,62
民办高等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公共财政应该在民办高校教育成本结构中承担补偿责任。民办高校教育总体收益中,个人收益增加的部分含有公共收益,这些增加的公共收益部分应由政府的公共财政进行成本补偿。根据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一般规律,本文对民办高校的个人及公共财政教育成本分担额度进行了理论测算。民办高校教育成本财政分担中存在财政政策本身的公平性、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公平性、民办高校之间的公平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投资是经济投资的一部分,属于人力投资。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应该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必须考虑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高等教育成本构成、高等教育成本的控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等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补偿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现状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不能全额补偿、从而影响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发展等问题;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这一属性,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是必要的,研究创建出了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成本全额补偿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投资是经济投资的一部分,属于人力投资.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应该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必须考虑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高等教育成本构成、高等教育成本的控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等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高等教育实施成本补偿过程中的难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等教育实施成本补偿内涵来自社会公众和高等教育自身尚且存在的某些理解和认识的误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以及如何科学地界定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比例是影响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改革的几大难点。  相似文献   

17.
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等教育既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对它的投资能够带给个人及社会巨大的收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国民收入日益向个人倾斜,由国家独自承办高等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又很不公平,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分担与补偿高等教育成本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主要是受教育个人,政府,高校自身及用人单位。  相似文献   

18.
教育成本的分担原则及其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既可以实行公共提供,也可以实行市场提供,还可以实行混合提供。在公共提供下,高等教育的成本全部由社会承担;在市场提供下,由受教育者承担,不存在教育成本的分担问题;在混合提供下,一部分由社会承担,一部分由受教育者个人承担,因而...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英国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已被学术界和各国政府普遍接受,遍及全球的高等教育财政危机使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在各国教育政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主要探讨了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基本原则及主体、英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模式及其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日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小浩 《教育与经济》2002,(2):24-28,43
本文拟就与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相关的问题对中国和日本两国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补偿的途径、力度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居民高等教育经济负担状况,成本补偿与高等教育就学机会以及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