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卢蒲癸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一语出,论者论及先秦人对《诗》的态度,便皆一言以蔽之曰:断章取义。近世以来,此评语渐含贬意。故对先人之不泥于文句的做法,多所不齿,而鲜有为之一辩者。其实,先秦人之于《诗》,除赋《诗》以明志者外,尚有引《诗》以证事、解《诗》以发微、借《诗》以取譬、评《诗》以论道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复杂的情况,仅以“断章取义”一语,是难以概括的;而且,即使断章取义,也未必一无是处。笔者不揣浅陋,试为辨析,尚祈读者匡正。  相似文献   

2.
<正>赵秉文(1159-1232),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号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登进士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年)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赵秉文生性好学,诗文书画皆工,在当时颇有文名。刘祈《归潜志》云:“赵秉文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王庭筠),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  相似文献   

3.
姓赵氏及生,名为政,姓赵氏(223).《索隐》:《系本》作“政”,又生于赵,故日起政。一口素与赵同祖,以赵诚为荣,故姓赵氏(224)。《考证》:顾炎武自:“姓氏之称,太史公始松而为一。故本纪于秦始皇则日‘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日‘姓刘氏’。”愚按:《秦纪》曰:周军王以赵诚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是秦之所以氏赵。《淮南·人间训》:“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高诱注:“始是生于赵,放日起政。”与《索隐前说皆非》(155上)。逃案:于“姓赵氏”之语,《索德》列举两说作出解释.成川资言否定其“生于赵”的前一说,是…  相似文献   

4.
史浩的王府教官身份对其应制诗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首先,品学老成、政治可靠是王府教授选拔的两个重要标准,史浩的老成催生了他精粹练达、雍容和平的应制诗风,高宗的亲擢则令其所作多有感戴之语;其次,教授内容上的重德轻艺的特点使得作诗不被提倡,故史浩应制诗的数量较少,且少声色之娱的描写,语言也不涉华丽奇险而略显质朴雅淡;最后,与教授方式上的寓诫于读相一致,史浩的应制诗也能委婉箴讽。在出任建王府直讲期间,其所作应制诗中,抒情言志有所加强,对建王与皇孙皆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过日子比作行路,那行至年中的暑假就是一处歇脚的驿站。有树影婆娑。有凉风清茶,有友朋,有亲情,有了闲闲的夜,有了闲闲的心情,皆因为,有了一大把从天而降的时间。  相似文献   

6.
对李鸿章《入都》诗十首予以详析,解其用语,究其旨意,诗旨无非追悔昔日,自信将来云而。李公强为“意别”、“辞别”之难而多得佳制,是彰其寸之大、气之盛耳!然难于为讳者,十诗于“意别”似欠著力。特其九颈联之用事,显为败笔,此皆难与李公后来诗之老辣相与语矣。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所著《史记》既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诗的浪漫。《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文中人物义薄云天,气贯长虹,令人感奋。信陵君:正气歌文章开头指出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由于他能“下士”,所以“士”才“争位归之”。清人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信陵君列传》中写道:“战国四君,皆以好士称……余三君,孟尝但营私耳,平原徒豪举耳,黄歇愈不足道,类皆好士以自为,而信陵则好士以为国也。好士为国,故其得士之效,亦动关乃…  相似文献   

8.
李冶和薛涛是唐代女诗人中的佼佼者。二人都大量写作酬赠诗,但面貌各异。李冶擅长融己情于诗句,故往往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品格清迥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薛涛则语工辞巧而多客观观照,多取巧讨好成分,故显才情有余而真情不足。  相似文献   

9.
<正>赵执信与洪昇在王士祯府中论诗。洪昇说:"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王士祯笑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赵执信说:"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洪昇乃服。  相似文献   

10.
古籍中常见“昆仑奴”一语,其含义为肤色较黑之人则无可疑义,然其义之由来则以前无以获知,仅知其为黑人之代称也。譬如唐朝传奇中每见以“昆仑奴”指称黑人仆人,其说有以昆仑奴为自印度来者,故其色黑。然未知何所据也。今读宋朝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漳州界有一水号乌脚溪,涉者足皆如墨。数十里间水皆不可饮,饮则病瘴,行人皆载水自随。  相似文献   

11.
《辞源》释“怨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书·礼乐志》所言《诗经》"怨利之诗",此"刺"字非个语"讽刺"之意,当依《毛传》《瞻印》释为"责"。验证《诗经》"怨刺"一类诗.其内容绝没有嘲讽朝政之意,而只是黄其想咎,欧其改过,重振朝纲;检索先秦两汉文献中所允之"刺"字,皆没有含"嘲讽"意味的义项;考查"讽刺"一词的由来及其意义演变,个语"讽刺"之意是"刺"字的后起义项,大约始于唐宋间。  相似文献   

12.
(二)、清初之倡唐诗者 清初虽尚宋诗,而倡唐诗者尤众,以主张不同,故争论亦时起。略述如下: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亨林先生。其为学博综六艺,主于通经致用,故有“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之语,其意与梨洲“士君子之不可为者有二”相同,皆激于明亡之惨痛而不欲垂空文以自见也。然其诗沉郁苍凉,力振唐言;其持论亦与梨洲之倡宋诗  相似文献   

13.
杜荀鹤的诗歌,历代论者贬抑者甚多。《渔隐丛话》云:杜荀鹤诗,鄙近俚俗,“惟《宫词》为唐第一云……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升庵诗话》直斥其诗“皆下净优人口中语……”。王夫之则鄙夷更甚,即使上述“一联”亦被其视祝为患有“医家名为关格,死无治”的绝症。凡此等等,不仅是对其诗歌成就的恶意诋呵,也是对其创作思想的全盘否定。因此,探讨诗人的创作思想,将有助于对上述种种偏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4.
韩愈修辞技术好,故其诗未容忽视。中国文字特别在韵文中乃表现两种风致:夷犹、锤炼。夷犹表现最好的是《楚辞》,特别是《九歌》;散文则《左传》、《庄子》。锤炼要做到“坚而难易”,应如匠人之锤铁;锤字易死于句下,故应注意“结响凝而不死”。若夷犹是云,则锤炼是山,云变化无常,山则不可动摇。老杜最能得此。字之锤炼可有两种长处:一有力坚实,二圆润。韩愈诗用字坚实不及杜,圆润不及孟,但稳。韩云:“六字常语一字难”,每字不轻轻放过。退之诗能锤炼,故其诗字法、句法及客观描写好。如《山石》,“荦确”二字,好。二字对韩愈最合适,韩是阳刚、是壮美;若用“嶙峋”,是阴柔,是幽美。“星垂”可代表老杜,“山石荦确”可代表退之。音节好,散文可以成诗,老杜能之。学老壮者多不知此,仅韩文公能知之,“黄昏”、“芭蕉”二句皆散文而成诗者。中国文学史上有演变无革命,有之者,则韩退之在唐之倡古文为有意识者。  相似文献   

15.
论词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名姓。衣冠故敞。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  相似文献   

16.
秦鹤龄(清)《新纂云南通志·名贤传》:秦鹤龄,字子延,号仙筹。呈贡廪膳生,由军功保举教谕,署元谋训导,又晋保知县。以宅心恬淡,不乐仕进,遂一意教育。在省设塾,四十余年,成就甚众。其教育取严格主义,尤重品行。于经、史、诗、文外,兼教以《呻吟语》及《五种遗规》。尝谓《呻吟语》一书,于晚近世道人心,最为有益,故及门多醇谨之士。楚南刘岳昭督滇,重其学行,聘入署训其子。诗文最重格律,书法兼颜、  相似文献   

17.
郑玄认为"笙诗"亡于战国及秦之世,实际是为了解释《毛诗序》"有其义而亡其辞"所作的一种推测。"笙诗"本非《诗经》所有,前人从"有声无辞"、编什、篇题重复、"笙诗"《序》等方面都作了论述。而从汉代四家《诗》来源看,四家《诗》皆得自"讽诵",三家《诗》却无"笙诗"。《诗经》在秦焚书前传播广泛,却没有征引六"笙诗"之辞的资料。"笙诗"加入《诗经》应在刘歆《七略》成书之后,即哀帝建平元年之后。元始五年,王莽征通知《毛诗》等典籍的异能之士,以民间学术校正学官学术,加入"笙诗"的《毛诗》进入官学系统,为人们接受。《毛诗》学者入"笙诗"于《诗经》,除受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的启发外,也与人们把经书看作"应时而作"、可以损益的观念有关。从《汉书.儒林传》"由是言《毛诗》者,本之徐敖"一语来看,入"笙诗"于《诗经》的学者很可能就是徐敖。故《毛诗序》最后完成应该在建平元年至元始五年期间。  相似文献   

18.
赵壹《刺世疾邪诗》与《毛诗序》所言"变风变雅"相似,是东汉末年礼乐衰微背景下的变风变雅之调,因而言词激切、怨愤深广。赵壹虽未列名党锢,观其交游、性情、言行可知其人也深受当时党人以气节、清名为尚风气的影响。党人狷介婞直风尚在诗歌中表露无遗,大异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两汉之诗多入乐可歌,诗、乐联系紧密,诗常以歌名,《汉书·艺文志》所载诗歌等皆为入乐歌诗,东汉文人诗也常入乐可歌。赵壹诗作是明确可信的东汉文人五言诗中最早独立于乐歌的作品。赵壹《刺世疾邪诗》二首分别以诗和歌命名,秦客为诗与鲁生作歌同时出现,鲁生作歌类于班固所作歌诗《咏史》,而不涉乐歌的秦客为诗则表明当时文人五言诗开始独立于乐歌。赵壹诗作最早显示出文人五言诗创作由入乐到去乐的倾向,为之后五言诗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楚雨含情皆有托──李商隐《无题》诗新解任克华李商隐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诗,《无题》诗尤其受到人们的称赞,代表了他最高的艺术成就和风格。标目“无题”或用篇首二字标题的诗,如《锦瑟》、《碧城》等,也用无题诗一类。以上此类的诗凡七十余首。这些大都用博丽精妙的语...  相似文献   

20.
大诗人李白常怀济时用世之志,然其一生仕途却颇不得意,故其诗在浪漫豪放之余,又时露愤世嫉俗之语。本文试从五个方面否定了李白的济世之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