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圣经》在近代中国的汉译版本、翻译主体以及近代中国人的圣经观念,来理解《圣经》这部宗教经典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圣经》汉译文本与中国文化融合与协商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特点;翻译主体们通过自我调节而不断探索,促使《圣经》汉译活动与中国文化不断适应;近代中国人对圣经的观念从鄙视怀疑发展到逐渐理解。  相似文献   

2.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了大量文化信息,这使得汉语习语英译成为翻译的难点。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就是要翻译意义,并尽可能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与风格的对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以对《红楼梦》中出现的习语的英译为例,对汉语习语的英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结合社会符号学的翻译标准"意义相等,功能相似",分别在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通过揭示这三种意义在译文中的具体体现和得失,旨在找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为汉英翻译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圣经在中国的汉译历史,并就影响最大的《和合本圣经》的成书以及影响进行了综述,对其翻译原则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合本圣经》是国内外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译本,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其中的很多表述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固化。《和合本圣经》以口语化为特色而不失典雅,忠实而不失流畅,同时是注重文化翻译的"好的白话文"译本。  相似文献   

5.
译介学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人类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研究翻译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圣经》译介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宗教传播,但《圣经》的译者在对《圣经》进行翻译的同时,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创造性叛逆,从而使《圣经》为不同价值观的各国人民所接受。《圣经》翻译对民族语言的形成,包括对中国语言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圣经》对于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纵观整个中世纪,教会一直把持着对《圣经》的解释权,广大信徒只有无条件的服从。宗教改革爆发后,马丁·路德曾用德语翻译了《圣经》,此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力从多个角度分析,意在向读者阐明这种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杜英丽  顾建华 《海外英语》2012,(23):133-134,147
以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译语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该文以《天净沙·秋思》三英译本为例探,分别探讨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在翻译中的得与失及其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胡亚伟 《海外英语》2016,(15):109-110
宗教经典翻译是外来宗教在融入目标文化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恰当的《圣经》翻译策略也是基督教在中国成功传播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从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采取的全盘汉化《圣经》翻译策略到明末清初适当顺应目标文化汉译策略,再到近代话语独立与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相结合的汉译策略。不同时期《圣经》汉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令基督教在融入中国文化过程中吸纳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还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也成为基督教中国本土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玉春 《考试周刊》2011,(61):26-26
《圣经》不仅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源泉.对西方国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圣经》也是英语谚语的宝库,英语中有大量来源于《圣经》的谚语。这些谚语是了解和研究西方语言与文化的一把钥匙。因此,从谚语这一层面初步探讨《圣经》对英语的深刻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圣经》被联合国公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书籍,也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圣经》翻译经历了希腊罗马、宗教改革以及现代翻译三个时期。《圣经》翻译体现了翻译的目的性、创造性、集体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西方《圣经》翻译史对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通过《天路历程》和《圣经》两部作品的翻译史可以考察两者在中国的平行翻译进程及平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鲁慧雪 《英语广场》2023,(33):11-14
《中庸》是儒家经典,是被翻译和诠释最多的儒家典籍之一,对中国的思想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天”是《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也是中国哲学、宗教等领域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在社会符号学翻译观的指导下,选取华人译者辜鸿铭的译本,从语言意义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等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其在《中庸》中的核心概念词“天”的英译,探索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对中国儒家经典翻译的指导作用,以丰富儒家经典的翻译研究,更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以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译语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在意义和功能上最大限度忠实于原语。习语是相当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文化特殊性,常常成为翻译的一个难点。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以《红楼梦》杨译本为倒,从语义三角关系,语言符号的意义及其功能方面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文化资本在不同场域传播,与异质文化争夺话语权力,并渗透与之相融合,成为文化资本流通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是从《圣经》的汉译在中国的传播出发,探讨翻译在文化资本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中可见,翻译并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5.
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涉及到与翻译紧密相关的所指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用这种翻译法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和文化传输方面对张亦文和Moss Roberts《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就翻译文本内的研究而言,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最为全面,可作为翻译批评标准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作为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其传播以其文献《圣经》为基础。伴随着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圣经的翻译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不断发展,圣经的汉译也是圣经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态对等论创始人尤金?奈达与圣经的汉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动态对等论对现代圣经翻译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而在动态对等论出现之前,已经有部分《圣经》汉译本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动态对等论的原则。本文通过阐述对动态对等论,寻找早期圣经汉译中动态对等论的初现。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西方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它被誉为最伟大的书。它对西方各民族的思想、心理和文化色彩有着全方位的影响,西方传统的思维特色、主题特色、乃至于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圣经》,它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世界文学遗产。《圣经》涉及多种文学风格,包括历史、诗歌、法律、传记、预言、哲学、科学和励志文章,至今已经被翻译成2 000多种的语言。《圣经》作为第一本最重要的文学经典,对英语单词的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警幻仙姑赋》是《红楼梦》中唯一的神话赋体语篇,文化语汇众多,蕴含多种修辞方式,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丰富。社会符号学侧重于分析译文中这三种意义的表达。本文选取了《红楼梦》中《警幻仙姑赋》的三个译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分析译者对译文的处理。这对其他译者把握典籍英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俗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结构简练,内涵丰富,文化色彩浓郁。在俗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处理语言障碍又要考虑文化因素,因此俗语翻译一直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对《红楼梦》俗语在杨译本中的意义再现进行探讨是一次新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为俗语翻译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20.
西方学者《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西方哲学和宗教文化概念代替中国思想;二是从中国经典中寻找《圣经》的痕迹;三是利用翻译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也要反对那种抛弃原文精神实质的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