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中音乐化的声音进行感知并作出判断,构成“理性”联想的心理行为.音乐作品欣赏时从“感性”到“理性”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对音乐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联想思维至关重要,这有利于更好地挖掘作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性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同形象思维不同,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只有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和谐发展,才称得上是一个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有一道著名的选择题广为流传。题干:天空的颜色是();选项:A.蓝蓝的B.灰灰的C.白白的D.黑黑的;标准答案:A。其实,时间、地点不同,天空的颜色也不同,许多地区极少见到蓝天。这道题的要害,是这种“惟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常常不正确。仿照上面的方式命题:兔子的颜色是(),答案应该是“白色”。但婷婷的答案却是“红色”。婷婷画了一只红兔子,爷爷问“兔子有红色的吗?”她反问:“兔子怎么会没有红色的呢?”爷爷问:“你见过红色的兔子吗?”她反问:“没见过的就没有吗?”爷爷说:“那就不是兔子了”。她再反问…  相似文献   

4.
诗性教育是一种以“浸润”和“体验”为特征的教育,它呼唤冷静的理性思维与丰盈的感性思维的完美融合.数学具有深刻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数学学科的诗性教育,更有其深刻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数学课堂的诗性,主要体现在对理性的诗化、多元化的体验和数学情感的内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广松涉通过批判地析取马赫哲学“复合感觉要素一元论”,提出了主体与对象整体性、函数性功能关联的“场”及人们关于物体的概念符号是“共同主观性的意义形象”——“意义的所识”之命题。但马赫哲学在骨子里是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它表现出来的却是“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的折衷主义.而其所谓关于“物”的“思想的缩约符号”(广松涉称其为与人的知觉及“对象的所与”相联系的“意义的所识”),因其失去了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形象认识到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说明,也就难以得到科学的理解与把握。其实.这些关于对象世界的概念性称谓,只不过是人们在实践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而形成的人们关于对象世界的一种理性把握的思维形式或观念符号。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命体,它不仅需要教师感性的点燃和熏陶,也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教师的理性思维是“经”,让语文课堂立起来,教师的感性思维是“纬”,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经纬交错”,语文课堂才精彩.  相似文献   

7.
物理是一门以“理性”和“严谨”为标识的科学,因此,学习物理需要缜密集中的思维逻辑力,物理课堂教学需要更多的“理性化”的特点。但感性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加之物理的本源及物理规律与人类生活经验有密切的联系,“感性”便可成为高中物理教育的一个新朝向,而通过视频展示、人文诠释、活动体验和实验操作这四种方式可以激活物理课堂,渗透“理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活力的充分迸发。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必修)(人教版)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试验本)在江西、山西、天津三省市实验教学基础上,再经过试验修订本而形成和完善的.三个版本在体例上的共同特点就是:每章附有一至两篇不作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外阅读,借以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教科书应当承担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阅读材料”正是为贯彻这一精神而登堂入室的,那么,在当前,“阅读材料”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受到师生的重视,是否具有《数学课程标准》所期望的教育功能,是否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寄望的教育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江西省的某些高级中学的师生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直觉?朱光潜先生说:“见到一个事物,心中只能领会那事物的形相或意象,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这是知的最初阶段的活动,叫直觉。”直觉是人的思维直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理性直观认识,它是感觉与思考、感性与理性、肜象与概念熔于一炉的特殊产物。而艺术直觉则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客体的感性形式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直觉最基本的特征是:  相似文献   

10.
在讨论语感的本质时,曾流行一种说法:“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长期以来,这。一说法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然而,语感中的“感性”是指什么,“理性”又是指什么,“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却很少有人去深究。下面,笔者将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以澄清相关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术”“道”“学”是认识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与发展形态的重要维度。“术”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与方法论之维,它经历了从“感性之术”到“理性之术”再到“作为方法论之术”的演进与发展过程。“道”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循与方向性之维,它具有“道理”“道路”“道德”三个方面的内涵。“学”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与科学化之维,它具有“学术”“学科”“科学”三重含义。从“术”经由“道”再到“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方式从经验形态到理论形态再到学科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方式从工具思维到理性思维再到科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交叉融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它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基本规律,又具有自己的特性——问题性、概括性和间接性。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将数学思维分为三种形态: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此外,数学思维还有以下“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Web网站设计”课程技艺融合式教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技文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科渗透,文理交叉,已是大势所趋.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Web网站设计”课程,但大多数的教学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进行网站设计的教学,要想开发设计一个完美的网站作品,理性的计算机技术在开发中具有指导意义,而感性的艺术创意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探讨如何将技术与艺术两者知识有机结合融入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要培养学生“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课程“总目标”清晰地指出,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石美萍 《今日教育》2007,(7S):56-57
“请按老师给你的句式说”这是一节低年级语文课《美丽的丹顶鹤》。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怀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回归“第二整体”.让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随即出示了一条补充句子:丹顶鹤.你真!  相似文献   

16.
成尚荣 《江苏教育》2011,(11):27-28
让每一所村校都美丽,这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这一表达.让我们眼前立即浮现出农村学校种种美丽的情景.充满着审美的愉悦。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每一所村校都美丽的背后,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支撑,因而,美丽并不止于外表,也并不止于感性。有理性支撑的美丽才有深度。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中,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在某种意义上感性、灵感和直觉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发明创造关键的一环。“科学假说的产生源于超逻辑的直觉或灵感。”“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章将“感性潜质与科学家的关系”作为立论前提,通过“科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感性、伽利略创立的科学语言与感性、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感性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感性”,阐述科学家发明创造中感性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什么是语感?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或理性或感性的理解,是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一般以童真来认识现实生活。他们充满幻想.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作文则要求他们将这些感性的认识用充满理性的逻辑语言表达出来。这正如站在此岸望着彼岸.彼岸小草青青、百花艳艳、蝴蝶翩翩。在此岸感知得到.如何由此岸达到彼岸.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这番美景呢?这就需要在两岸之间架一座桥.架“桥”的重任自然落在了教师的身上。  相似文献   

20.
孙犁晚年因对妻子的“惭德”而引发的“忏悔”意识,是一个执着于追求自身人格完善的现代知识分子,是在关于个人的叙事伦理和人的生存应遵循的基本道德的理性伦理之间徘徊、犹疑的观念产物,它是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感性生命与理性规约及传统道德与现代生存欲求等多方冲突所提出的一个历史话题:作的“忏悔”,其意义并不仅在寻找良心的自慰,达成心境的安宁,他把生命的感觉真诚地敞开,意在伦理失范、价值失据的当代,吁求建立感性生存与理性生活和谐统一的生命样态,让所有合理的东西洗去污垢,优美地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