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强记者的主体意识,这是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条件。所谓主体意识,就是记者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身具有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确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是报道主体与报道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诚然,作为报道客体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主体无疑要尊重客观事实;然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既肯定客体的第一性,又注重记者的主观能动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编是记者一种兼具认识和实践双重性质的活动,是作为采编主体的记者对作为采编客体的新闻事实进行认识和反映的过程。主体意识的强弱是衡量一名记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信息环境的认识、实践活动中,图书情报系统处于主体地位,信息的利用、开发、创新是其活动的直接最高目的.图书情报系统的信息处理正向高层发展.情报研究是图书情报工作与科研工作者合流过程中的产物.读者是图书情报系统认识、实践的客体之一.智能开发的出现表明图书情报系统正在参与对活的信息制造源的改造工程.图书情报系统主体能动性表现为其多功能发展趋向:充当信息交流的中介,参与信息的创造,从事智能的开发,干预信息的活动等等.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图书情报系统应处于战略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人们用概念和陈述构筑的理论系统。划分一门学科的知识范围是了解这门学科研究什么的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人的认识一般由三个基本项构成。第一项,认识的对象(认识客体),第二项,人的认识活动离不开对人本身的研究(认识主体),第三项,客体作用于主体和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反映形式。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社会实践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的桥梁,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我们界定编辑学知识范围的理论根据。结合编辑实  相似文献   

5.
陈邵桂 《新闻界》2007,(1):122-122,90
主体是在不断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发现客体的,没有发现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客体。新闻是主体认识客体并有所发现的成果,因此,新闻写作教学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力。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是叙事者,而在大众媒体时代,记者需要成为更有技巧的叙事者."叙事"是一个连接"主体"和"客体"的纽带,也是作为主体的记者对作为客体的现实进行一种符号化的过程,正是这一明显带有社会赋予意义的生成过程,使得新闻的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更让新闻维真成为新闻从业者的毕生追求.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采访的情境?“情境,主要指与采访主、客体相联系的一种客观环境,一种能够影响采访者或采访对象心理变化的社会环境、采访场合、他人关系等。”上述的主体指记者,客体是指采访对象。社会环境的分析。社会环境通常指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文  相似文献   

8.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9.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0.
数字技术深度嵌入的互联网新闻业涉及更多元的参与主体,新闻实践呈现日益显著的关系之维。新闻业多重关系的互构是新闻主体发挥能动性的结果,而作为情感产生基础、连接中介的新闻客体亦是其中的重要纽带。基于此,本文从物质性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新闻客体在“党的二十大”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新闻硬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提供情感塑造、体验的空间场所,助推生产创新;新闻软客体为新闻生产主体借助内容创新实现情感的传递提供物质基础;软硬客体的交织使产品创新得以实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新闻意外客体影响不同主体间的情感连接程度。借助新闻客体,传统主流媒体实现了主题报道的创新,提高了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治理的逻辑是承认人之多元主体性,通过协商对话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播是社会主体间互动交往的纽带,也是凝聚共识、整合社会的有效途径,公共传播在凝聚共识、整合社会、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更具潜能。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不仅在社会共识达成、公共利益维护等宏观层面存在关联,也在社会治理与传播主体、客体、本体、渠道、方式及目标等要素之间具有融通之处。构建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互动机制,有利于激活社会多元主体能动性、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社会革新进步。  相似文献   

12.
编辑意识,是指编辑主体所持有的一种对编辑客体的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情感体验且具有能动性的心理反映形式。它是编辑主体以情感、态度等方式体现编辑与受众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编辑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带倾向性的心态,具有使编辑行为带有目的性并促成现实的控制力量。当编辑拿到  相似文献   

13.
江海  张琼 《新闻传播》2010,(7):59-59
新闻采访是以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来考察.采访活动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它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着自己的特征。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陈则周 《新闻战线》2013,(1):110-111
采访过程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是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很多人视曝光"猛如虎",因而排斥和阻挠采访。面对"采访难",记者怎么办——传播新闻,是记者的职业所在,而要完成转播新闻的职责,很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采访获得。然而记者经常会碰到采访难、拒绝采访等问题,甚至还会因采  相似文献   

15.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存宽 《视听界》2002,(1):50-51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编辑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是报道主体与报道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诚然,作为报道客体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主体无疑要尊重客观事实。然而新闻报道不仅要忠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而且要力求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受众获得通观全局和预见事物发展前景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记者编辑高扬主体意识,激发创新精神。电视  相似文献   

16.
新闻选题与采访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华 《新闻界》2001,(5):52-52
一、什么是新闻选题新闻选题即是选择新闻采访的“题目”。新闻选题的确立,能使记者(采访主体)与具体对象(采访客体)之间的关系得以现实地建立起来,从而使每一次具体的采访活动通过主体到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得以有效地展开和发展。新闻选题是主观思想的一种确立和体现,但它却不是主观、随意的,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客观性与观念性的辨证统一选题不能是闭门造车,凭空杜撰的,必须先有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再有新闻选题,这是新闻采访认识路线的规定。但是,新闻选题确实又要受到记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7.
何为舆论?舆,即公众。论,即意见。新闻作为传播公众意见的工具之一,如何能够做到既客观地反映舆论,又正确地引导舆论呢?这里有许多实践和理论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探讨。 客体的广泛性与主体的能动性 从哲学的角度讲,新闻传播是主体,社会舆论是客体。在日常报道中,不论大千世界中有多少事、多少种舆论,新闻记者的主动性就表现在选择上。由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处的地位不同,受个人思想理论和业务素质的制约,每个人主动性发挥的正确程度也难尽一致。而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符合历史与国情、符合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社会主导舆论,要  相似文献   

18.
试析现代档案编纂工作中的"可接受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接受风险涉及风险的可控程度、灾害的毁灭性程度、主体对风险的认识程度、主体甘愿冒险的程度以及主体的恐惧心理等因素。藉此,在风险社会到来的今天,从档案学的外生客体风险、内生主体认知风险与档案学主体的恐惧心理三个基点对档案编纂工作进行了反思和探究。这包括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折射出现代档案客体异质化;科技理性的负面效应导致现代档案学语言表述的遮蔽;档案研究主体遭受到社会转型的心理冲击,由于主体间信息流动而产生的不确定性迷茫等。  相似文献   

19.
媒体的主体意识是指媒体明确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职能、主体价值,感知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公共生活责任感,确认自身在社会关系和程序中的传播主体地位。媒体的主体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笔者以萍乡市创建文明城市中的媒体宣传实践为例,分析广电媒体如何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舆论引导能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与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20.
档案价值理论问题一直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档案工作的实践和档案学研究就是围绕着档案价值问题进行的。一、档案客体的潜在价值所谓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原始记录。它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所谓档案客体的潜在价值,是指未被主体认识或虽被主体认识而未实现的档案价值。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档案的内在价值属性未被人们发现,其作用没有被主体所认识。档案的内在价值属性是多方面的,有的表现得比较明显,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