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23课的文章。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吉林雾凇美景、形成过程和人们对他的赞叹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语言明快、优美。通常人们会将本文作为描写雾凇美景的文章组织教学,于是教学中很多教师带领学生欣赏雾凇之美,诵读或复述雾凇形成过程,安排学生动笔描写雾凇姿态,繁华落尽,课堂学生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第29课。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异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作者从描写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景起笔,接着引出了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  相似文献   

3.
课教材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2 教材分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全文分三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4.
曾梅华 《山东教育》2008,(10):26-26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誊,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5.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  相似文献   

6.
【文本解读】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全文仅330字,但意蕴颇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文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雾凇冰雪"绘画语言实际上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雾凇冰雪"是其特有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出招:《雾凇》描述了吉林松花江畔的美景——雾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雾凇的。 接招:作者从3个方面来描写雾凇:1.形状。毛茸茸、亮晶晶的冰条儿,犹如一朵朵白菊傲雪怒放。2.颜色。洁白晶莹,就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教材《雾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雾凇奇观的景象。第二自然段讲雾凇形成的原因。这是文章的重点,因为内容离学生太远,因而也是文章的难点。第三自然段讲人们观赏这千姿百态雾凇奇观,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其次进行重点词、句的训练,再次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段落。结合《大纲》要求,…  相似文献   

10.
《雾凇》这篇散文,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及其形成原因,语言生动、精练,富有韵律美,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以“读”为贯穿始末的主线,同时突出习惯培养和口语训练,以彰显“语文”之本色. 一、以读为主线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材,我以读为主线,以读促学、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欣赏作品文字之美、感受作者心境之美.  相似文献   

11.
雾凇是一种自然奇景,本文介绍了雾凇的特点、分布,并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雾凇的成因、危害及价值。我国最典型、最著名的雾凇当属吉林雾凇,其形成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覃圣琼 《广西教育》2013,(33):47-47
【教材分析】《雾凇》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景物特点鲜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是学生习作练笔的范本。【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水平在低段基础上有较大提高,能理解简单的词句意思,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能力和习作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以上分析,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第二课时。(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科研论坛》理事单位课改成果展示活动优质课奖)[教学设想]《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中,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使他们喜欢朗读呢? 一、巧妙地设境 1.媒体促读法.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能唤起同学们的乐趣,配乐朗读、给动态的画面配音、听电脑里的卡通人物点评朗读效果,这些是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如在教学《雾凇》一课时,我用课件映示了一组雾凇图.学生一看到如此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的雾凇,情不自禁"哇哇"地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严冬的松花江边,景色怎么样?想不想去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雾凇的美,雾凇的奇,我再映示一组图片,让他们理解雾凇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细细欣赏,慢慢读句子,感受奇景.所以,给学生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匹配的朗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章描写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选文突出了爱国主义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这是教材选编本课意图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二、吃透两头说目标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  相似文献   

17.
《雾凇》是四年级第7册的一篇写景文章。 对于江南的孩子来说,学这样的课文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雾凇。于是在课前,我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制作了一个课件。上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了一个雾凇的神奇世界,那如雪般洁白,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绵延十里。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妆玉砌、瑰丽壮观的雾凇世界之中,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18.
<正>【背景】"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第二小节的最后两句话。句中一个"镀"字用得精妙准确,把雾凇形成之慢、之美、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这个词专业性太强,学生即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它与雾凇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体会它在表现雾凇奇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作用了。于是,我在上课之前,做了一些尝试,引领学生去体会"镀"出来的精彩。【案例描述】出示句子,自读感悟:雾凇的凝结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看看文中哪个字或者哪个词用得最好,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准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隆冬时节,吉林市松花江堤,远远望去,一排排松柳枝头晶莹剔透,与蓝天白云相接,如同仙境一般,奇妙而美丽,这就是雾凇奇观。仔细观察,枝杈间的雾凇,犹如一片片雪花。然而,雾凇的形成要比雪花形成的条件更为苛刻。它是在无风、低温、水气非常充足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雾凇又称“树挂”,是雾气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有粒状和片状两种。粒状雾凇结构紧密,一粒粒凝结在树的枝叶上;片状雾凇结构松散,呈现片状。吉林市的雾凇是后一种。松花江穿过吉林市区,江上的丰满水电站距市区仅15千米。隆冬季节,从水轮机流出的水,温度约4℃,江面蒸发的水气,形…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7组第22课。[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并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行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雾凇奇观之美,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巧妙复习课文词语。有效辅助课后练习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雾凇》,请同学们读课题。(出示课后练习3的词语)师: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