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宁和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渎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2.
《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课文,作品本身以及与作品相关的知识都是报刊杂志经常涉及的内容;同时这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教材编者的意图也在于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完成自主领悟,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阅渎能力。选择这篇课文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很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依据语文教学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本课教学在感知、熟悉、理解文本、与文本互动时,紧扣单元主题导人,以学生关于读书的自由言谈创设学习情境;紧紧抓住由“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和由“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抓住语言现象,由学生反复开展课文的朗读、提问、讨论、交流、赏析等课堂学习活动,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体会“我”“窃渎”的行为与感受,由理解“我”窃读的行为深入到与“我”窃读情感的共鸣,感悟读书乐趣,激发阅渎乐趣,促进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通过朗读与语言赏读,加强语感,关注积累,感悟词语的精妙与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正确读写部分词语。2.练习用较快的速度朗读、默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词析句,体会刘伯承坚强如铁、意志如钢的品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从课题《军神》入手,引入课文的学习。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生交流有关刘伯承的资料,以形成对刘伯承的初步印象。3.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画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是“军神”的句子。(1…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 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四个字。认识 3个偏旁“草字头”、“走字底”、“风字旁”和一个笔画“卧钩”。扩展学习本课以外的有关汉字 ,扩大知识面。2 .能力目标 :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 ,掌握生字字音 ,了解儿歌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认识一些蔬菜 ,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3.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认识表示蔬菜名称的汉字 ,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是本课教学的…  相似文献   

6.
《自己去吧》是“九义”教材第一册新入选的课文 ,由两段句式相似的对话和两幅图画组成。第一段是小鸭和鸭妈妈的对话 ,第二段是小鹰和鹰妈妈的对话。故事告诉我们 :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 ,就能成功 ,不能事事都依赖父母。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 ,可采用“一读、二演、三练”的形式进行教学。一读 ,理解内容。教学这篇课文 ,应体现低年级教学的特点——多读少讲。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 ,去理解词句 ,领会思想感情 ,以“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分三步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渎课文。 2、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相似文献   

8.
“阅渎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壮丽的青春》的阅渎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应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渎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帅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渎实践中,让学生打造自我,做灵魂的游历者;披文入境,做情感的感悟者;揣度深思,做问题的探究者一句话,追求充满诗意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说明六年制第三册17课《北京》 ,全文分五个自然段 ,紧紧围绕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来写。第一段开篇点题 :“……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第二段写天安门美 ;第三段写市容美 ;第四段写风景美 ;第五段用“北京真美啊!”的赞叹句子扣题结尾。本课是一类课文 ,分三课时完成。一课时初读课文。通过指导学生“目视双行”正确地读到“目视汉字”正确、流利地读 ,训练学生独立识字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 ;二课时讲读课文 ,通过抓关键词句的理解 ,抓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 ,使学生体会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激发学生热爱…  相似文献   

10.
谢鲁刚 《山东教育》2002,(25):47-47
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采用了“整——分——整”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课文记叙一件什么事?2.贝多芬是为了谁而创作《月光曲》的?3.贝多芬由于什么原因要为盲姑娘创作《月光曲》?对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基本认识,便从整体上对《月光曲》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我转入分解性导读。分解性导读,一般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剖析,透过词句的表面意思,挖掘它们丰富的内涵。但词句的剖析不是孤立的,应和文章的整体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师:我上小学的时候听老师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我听后就立刻找到老师,非常自信地说:“美国人登上月球有什么了不起,将来我长大了,我要登上太阳。”同学们,你们说老师能登上太阳吗?板书:太阳二、自学讨论,寻找理由1郾学生自读课文,熟悉内容,圈画要点,了解太阳知识。2郾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善答案,组织语言。3郾推选代表,全班汇报,进行答辩。4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太阳特点。(1)读议“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和“六千摄氏度”,“钢铁变成汽”等重点词句,理解太…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能用想象情境、字理分析、形音比较、书写等多种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及“人声鼎沸”“肃然无声”“袭”等词语。2.能用明白、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和表现居里夫人美丽内涵的事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渎第一、二自然段。3.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交流及感悟,学习运用外貌和场面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一、设计意图本设计将“认识贝多芬”作为研读目标 ,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间融合、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 ,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将语文课堂变为生活的课堂。主要尝试有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 ,借助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 ,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 ,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进行美读训练。2 .尝试探究性、创造性的阅读 ,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材料 ,通过对比阅读 ,扩充阅读信息 ,进一步认识音乐家的伟大之处。4 .引导学生查找、搜集、拓展相关阅读材料 ,通过“我所认识的…  相似文献   

14.
犤设计观念犦《画风》这篇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浅显易懂。教学时以读为主,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让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犤课前准备犦收集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造成的后果的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风)2.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发散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重点指导“擦”的读音及“旗”、“擦”的写法。2.检查指导朗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交…  相似文献   

15.
《登山》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靠近深渊的小路 ,自觉地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教学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 ,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根据教材的特点 ,我抓住课文中表情达意的词句、段落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 ,读中感悟 ,鼓励学生展开争议 ,在比较、讨论辩解中对课文产生多元理解。一、读读议议 ,悟其情在教学《登山》时 ,就有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登山 ,作者为什么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呢 ?”我以此为切入点 ,以读见悟。首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课文 ,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时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学生从…  相似文献   

16.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散文集《文化苦旅》的首篇,是一篇饱含作者深情,有着深厚文化意蕴的散文。情感的体验是散文阅读的重点,理性的反思是阅读文化散文的更高要求。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分为品渎和反思两个步骤。品读主要有三个层次:感知认读,学生一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情感诵读,学生二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思辨悟读,学生三读课文,探讨散文主旨。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情入理,引导学生逐步把握课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介绍]《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人教版第一册的第三篇课文。全诗共四句话:“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诗句虽然简单,但要一年级的学生真正读懂全诗,尤其是了解“顺水流、树木密、鱼米乡、画中游”等词句的意思,有一定的难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执教老师觉得:除落实“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一目标外,更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感受诗文的优美。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背”等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3.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点: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教学难点: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初读课文,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背”两个字。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教学过程:一、再现熟字,引出课题1.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称”赞”两个字,认读“…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胜负”、“不解”两个词语。2 .了解溪水变化的原因 ,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能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准备 :CAI课件。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一、学会本课生字。二、理清脉络 ,熟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 ,导入课题。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1.借助拼音 ,学习生字 ,掌握识字方法。2 .指导学生写字。三、感知课文 ,理清脉络1.分段轮读课文。2 .检查读文情况。3.自由读课文 ,理清脉络。四、巩固…  相似文献   

20.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 10个生字 ,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2 .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有关句子体会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 .运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创设情景 ,导入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