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校沟通在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随着智能手机和即时通讯技术走进日常生活。家校微信群随着互联网+时代走进了我们的教育。充分使用好这一新兴产物,将使我们的家校沟通便捷、时效、直观。良好的沟通使得学校在教育学生时等到家庭的支持,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得到了学校专业的指导,从而达到对孩子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小学的班主任,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富有感染力的信息传播工具开展家校联系,应该说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家长会、家校联系单、告家长通知书、家访、校访等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的局限性,使沟通更加便捷迅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拓宽互动渠道、丰富互动内涵、整合互动资源、提高互动的成效,需要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打电话、家访……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和家长沟通?近日,博客成为我校的热门话题,成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种新方式。教师与家长可以通过博客抒怀议事,交流互动,家校沟通变得更加灵活便捷。  相似文献   

4.
微信,使传统的一对一家校互动方式向跨越时空、多元化交流的互动方式转变,尤其在小范围(为部分学困生组建的群)内,它能有效加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空间层面的联系。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微信小群的"打卡"来促进家校间的沟通,提升学困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交软件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家校双方更易产生冲突,主要表现为微信群成为教师转嫁教学任务与责任的渠道、教师与家长地位不平等、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文章结合冲突主义理论分析微信互动实践视角下家校冲突的成因,提出明确家校责权、优化微信群环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优化策略,有效解决新媒体时代中存在的家校冲突,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沟通逐渐成为常用途径,如何让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沟通中QQ群、微信群等群交流技巧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家园沟通方式已经逐渐被新颖便捷的现代化通信手段替代,尤其是当下流行的"家长微信群",因其实时互动、图文音像兼备等优势,成为家校之间使用频率较高的交流平台,为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的沟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微信群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却让教师倍感烦恼与困惑。一、现状分析"家长微信群"是班级家长与教师为共同培养幼儿而建立的一个交流与联系的方式,是便于家长与教师沟通孩子的发展情  相似文献   

8.
<正>"家校互动"是指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通力合作,互为补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好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传统的家校教育中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在内地西藏班(校)实施"家校融合"策略,其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法迥异于普通学校。学校应当立足于党和国家现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西藏实际,将"家校融合"建立在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与家长进行良性互动,积极调整双方教育观念,达成教育共识;鼓励与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管理中,增强双方沟通与理解,保持家校交流畅通。通过"家校融合",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教育将得到切实可靠的保证,也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1,(4):3-4
两年的课题研究,以及之后的拓展应用,根据本学科特点,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形成新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线上教学新模式、试卷讲评分析新模式,作业和小测监督、反馈新模式,线上考试新模式。形成新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师生互动,能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形成家校联系的新模式:利用便捷的微信加强家校联系,使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教育青春期的孩子。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互联网+课外师生互动":利用微信进行课外师生及其家长互动;利用QQ与学生互动;利用七天网络与学生及其家长互动;利用B站直播课线上教学;利用班级小管家布置、批阅学生作业;利用学科网布置作业、线上考试。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家校互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基于手机短信和传统Web技术的家校互动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广泛被使用的交流媒介,为家校互动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手段。高校的家校互动有着与中小学的不同内容和特点,在高校数字化校园平台上构建基于免费APP的教学互动教育系统,能够使学校和家庭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杨鹏 《上海教育》2016,(Z1):108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相结合。"这句话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之一,班主任要善于与家长沟通,进行有效的家校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成长。随着电脑和宽带的普及,近年来智能手机的兴起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像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已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家校互动方式,如家访、家长会和电话短信等,已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事关万千学子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目前,济宁已有100多家重点学校完成了教育信息化智能平台系统安装及校园网络建设,真正实现了家校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济宁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步入"快车道"。智能化数字教育平台的开放已成为"智慧校园"的一大组成部分,是专门为家长与学校沟通提供交流的技术平台,有效地实现"家校时刻沟通,教育立竿见影"的目的 ,得到了济宁市政府领导及学校家长们的高度赞扬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张珍  王利平 《家教世界》2013,(10):263-265
校讯通已经成为家长和教师共同推动学生成长的桥梁与纽带,家长和学校共同推动学生成长的情感助推器。"校讯通"提供了更及时、更经济、更便捷的沟通方式,有效地保证了家校沟通的顺畅,促进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它的优势是"家校互动"。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因为学校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和开展工作的,所以班主任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是有效联系学校和家长、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因此校讯通就义不容辞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强有力助手。  相似文献   

15.
沈彦含 《上海教育》2016,(Z1):26-27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此话精辟地阐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家校互动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电话、书信、家长会、家访、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等沟通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快节奏工作、生活的需求。为此,使用微媒体在家校沟通方面进行有效探索,能促进教师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实现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成长微媒体(Micro Media)是什么?在Web2.0时代,许多人已经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已经入信息时代,人类的教育也呈现出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孩子教育也已经不仅仅是学校的专利[1]。因此,学校与家庭双方配合完成孩子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为学校与家长搭起了沟通的桥梁,解决了传统家校互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家长微信群是当代家校合作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教师往往通过家长微信群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与互动,家长微信群也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着家长微信群的普遍使用以及家长身份差异、教师过度权威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家校互动时存在的矛盾、冲突也随之显露。因此,探讨家长微信群中存在的合作问题,分析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在微...  相似文献   

18.
高中教育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前程和命运。高中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长也应该参与进来,而且很多家长也希望与学校互动交流。本文将围绕作为高中生班主任,该如何与家长建立和谐的互动关系进行阐述,重点就互动的目的、原则、方式展开分析,希望找出一条搭建家校和谐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共同推进高中生教育。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家校互动是学生学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但我国农村家长参与低迷,学校互动乏力,家校互动呈不良状态。分析原因,学校提供的互动渠道符号意义大于其实质意义,教师受制于教师身份的专业主义,家长参与信心不足,学校、教师和家长沟通地位不平等。为了扭转农村家校互动不良的局面,学校要创新家校互动的方式方法,教师要突破固有的教师身份专业主义权威,家长要提高参与信心,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共育。  相似文献   

20.
姚卿 《上海教育》2016,(Z1):8-9
随着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正在变得越来越便捷,而新媒体平台也越来越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并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学校的不少班主任也开始使用这些技术来进行家校沟通、班级建设。在前期,这种实施运用往往是基于教师感性的操作而非理性思考下的有效运用。所以,2014年学校在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指导下通过"基于微信群等新媒体技术班主任开展家校沟通的有效策略研究"这一项目的实施,希望能通过研究教师在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