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现代是客家人走向世界并形成世界性民系的重要时期,近代时期客家人“过番”的原因主要源于内部生产力贫乏带来的经济压力,“过番”成为时人公认的最佳谋生途径,客家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对近代时期客家人“过番”有直接的决定性意义,工商业发展、客家人的家庭血缘观念、客家的生活习俗以及客家女性的持家方式等都与客家人的“过番”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客家人漂洋过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南宋末年,客家人就开始唱起了“过番谣”,把目光投向大洋彼岸。七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客家人冒死赴险,“出洋过番”(出南洋),在遥远的异域筚路蓝缕,开天辟地。19世纪中叶以后,迁往海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客家人就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广东梅县,民谚云:“梅县番客(华侨)断家不断屋”,共有60万华侨和华人,被誉为“华侨之乡”。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7,(3):12-18
明清以来,粤东客家人漂洋过海去谋生,是无奈之举。"过番谣"反映了客家人的这种心路历程及其泪痕。程贤章的《挽水西流》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为去南洋而抛妻别雏的悲惨境遇与诉苦、诉情和异地生活的情形,体现了客家华侨集体记忆在形成客家移民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它真实地反映了客家华侨在异国他乡生活创业的艰难历程,也从文化认同的视角重现客家华侨对故土文化的确认。  相似文献   

4.
张资平作为一个客家文人 ,客家文化在他身上印上了深深的烙印 ,影响着他的一生。客家文化中的儒家教育为他打下了文学根底 ,但其中的功利主义观念又促使他走上了汉奸和文痞的道路 ;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使张资平成为创造社元老 ,还使他在情爱小说创作方面“开风气之先”;他的宗教观基本上是建立在客家传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 ,时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 ;客家的风俗习惯也往往成为他小说的重要背景和情节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客家民间艺术是客家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向南迁徙和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的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也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新的思维方式、艺术观念和美学机缘。其特有的文化符号、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民俗,形成了客家民间艺术相对独特而又具深厚发展潜质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6,(7):14-19
晚清以降,粤东客家地区存在大量的"过番谣",这种歌谣见证了粤东客家人漂洋过海去谋生、创业的辛酸史、血泪史。客家人为了生计而"过番出洋"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举措。杰出的诗人、外交家黄公度则通过诗歌的创作,为客家人在异国他乡的生存发展作了生动的描绘。试图在客家民俗文化的视野下,对粤东客家的"过番谣"与公度先生的"过番诗"进行现代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很多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当地生活和交往中并没有完全混化于当地,而一直保留着客家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世的观念,甚至他们所讲的方言也是保留着中原古汉语音的的客家话。这些都可归结为客家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个大区,它不但在分布和演变上有自己的特点,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客家人也提炼了大量的谚语,这些谚语凝聚了客家人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普遍观念,并且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准则,被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当作祖宗遗训、主义般的教条传授下来。在客家地区,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也可以随口搬出“老古句说”(即谚曰)来指导自身的活动或教育后代,可以说,客家谚语将生活浓缩在语言中,反过来又作用于生活,规定、制约着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本文试从客家方言谚语的某些特点探讨客家人的家庭观和家庭制。 家庭是由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它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既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生育单位,又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经济单位,也是传统伦理规范的执行单位,同时还是灌输传统伦理道德和传授生产技能及生活本领的教育场所。客家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承传下来的,它的家庭具有中国传统家庭的共同性。但是,由于客家又是在离乱的迁徙和长期的艰苦生活中生存发展下来的特殊群体,所以,它除特别顽固地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家庭家族这一套传统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11.
通过解剖罗香林的专著《客家研究导论》,认为比照今天的客家研究成果,再重新审读罗氏的《客家研究导论》所蕴涵的对客家文化的深邃学术思想和里面渗透的研究方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以往对罗氏的客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存在很多的误区,罗香林并非主张"血统论"的客家源流观点,而是倡导客家与南方土著"族群互动"、"族群融合"的观点,在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实践中渗透的是史学家的整体史观、人类学家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银饰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常常作为社会交往、民俗活动中,表达情感、礼俗的一种载体。客家银饰曾是客家人的婚、丧、寿、诞、年、时、节、庆中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物,客家人创造了灿烂的银饰文化。赣南客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制作工艺独特精湛,折射出客家人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罗香林是客家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客家研究导论》。其主要历史业绩有五:提出"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这是罗香林客家学说的核心;主张客家"混化说";"客家界说",阐发客家"特殊民系"的理论;首次较全面标定客家分布地域;利用谱牒研究客家问题,实现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学者从事客家与太平天国研究的早期阶段。他们从探询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及力量来源问题起步,进而肯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客家的“民族革命”,再进而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体力量客家人置于人类学研究视野之内予以探究,既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发展,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的客家与太平天国研究以及汉族客家民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16.
客家学的研究自19世纪末发端以来,罗香林是最早对客家民系作系统研究的奠基人。罗氏的学术思想对客家学研究启示多多。综观罗氏的学术著作,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思想贯穿于字里行间。罗氏在论述客家历史源流时,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强调其特殊性,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本论题是在实践罗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考察资料有关客家研究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7.
早在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发表之前,梅县地方小学的史地教材与一般的地方文献就开始从源流、风俗、语言等方面论述"客家",从而使客家表述渐渐从知识分子层面向大众层面普及,这对后来关于客家的表述与客家意识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者伊能嘉矩的“泉州临海、漳州人近山、客家在丘陵、山区”之台湾族群分布说,一直为许多研究台湾的学者所沿用。在台湾的拓垦进程中,客家人最初也分布于台湾各地,对台湾的开发是作出重大贡献的。今天人们所观察到的福、客族群地域分布格局是福佬人与客家人在拓垦进程中长期演变形成的,是福、客械斗及客家人福佬化等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时间先后因素只能算是诸多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客家廉洁文化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弘扬客家廉洁文化,可以促使人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促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有效预防和反对腐败。  相似文献   

20.
论客家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华夏汉族一个民系,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近千年历史,其文化的构成主体是古中原文化,途中汲取了江淮文化的养分,进而与聚居地的闽粤赣三角边地的少数民族(畲、苗和瑶族)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客家文化,从而显示了客家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