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视听能力,是指学生利用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相等的时间内,谁获取的信息量越多,说明他的视听能力就越强,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视觉和听觉。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这便是思维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视听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课堂教学尽管有时可以用演示实验来进行,但绝大多数要靠教学语言来完成,况且演示实验也需要一定的教学语言才能完成。教师的教学语言功力如何,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着教学的效果。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过早地对物理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除与教师的教法等因素有关外,与教师单调的语言不无关系。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是好动,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一地向学生输出信息,而不注意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教学只是“注入式”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往往反映了其真实的思维状态。如果教师能灵活处理这些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中的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过程。学习要靠大脑的积极活动。如果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通过大脑的积极活动,这些知识就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记忆,更不可能迁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要让学生在教学中思考,问一问为什么。教学的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学习是大脑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不断触发学生的思维。文章基于脑科学理论,针对“烧脑”的专业问题,提出“健脑”的策略,开发视觉思维工具,运用视觉思维引导教学,通过“动眼”的途径,优化专业课教学,达到“醒脑”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学观视“系统指导型”的课堂讲授为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将知识和方法以直接陈述的形式详细地传授给学生。教师追求讲深讲透、清晰生动;学生满足于弄懂、记牢,在考试中能准确再现、机械搬用。在这里,听课被认为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中的“正餐”。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无需学生去探索、去追求、去发现,用自己的思维去克服障碍,它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不利于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7.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学习积极性差,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是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问的信息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做“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9.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视觉、触觉、听觉或情感上的偏爱(这里指学习风格)以及思维水平的差异,只有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水平相适应时,教学才最为有效。教与学二者适应程度越高,学生就越能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接受一系列刺激,从而产生积极的效应,使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针对学生的个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是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间的信息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建立起“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表现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这样注入式的学习方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懒惰性,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为改变以上这种情况,我们从1992年秋季以来,进行“三段四步”教法实验.这种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教学,把学生视为认识活动的主体,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点拨的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的大脑潜能巨大,如果左右脑能够协调运用,潜能将得到激发,教学就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全脑潜能需要科学地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如视觉加工、听觉加工、活动加工、思维加工策略等。  相似文献   

13.
胡明利 《异步教学研究》2009,(3):120-120,F0003,F0004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  相似文献   

14.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学习积极性差,教师经常埋怨学生“太笨”,学生反感教师“太酷”,师生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5.
一、强化知识发现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当作知识的负载者,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把教学过程看作教师把知识注入学生大脑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变注入式教学为创新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式教学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途径。这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由教师提问题学生去解答,关键在于能否引发学生的思维链。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指出的,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如何引发学生的思维链?关键在于用多种形式有系统地对学生提出恰当的、富有逻辑性的问题。对此,我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正>当语文教师都习惯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这一判断的时候,更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在当前的背景之下,如何借助于阅读教学来夯实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语文教师内在的教学观念,涉及到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把握:如果说前者是由国家通过课程标准来决定的话,那后者更多的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所选择的教学行为。从一般意义上来看,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视觉通道输入文本中的文字信息,然后经过思维的加工来完成意义的建构。通常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诵读法古已大行之。谁都难以忘记三味书屋那位老先生,他读到极好的文章,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现在看来,他这种一读、二笑、三仰、四摇、五拗的读书方法是极为科学的。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获得的信息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只是用眼睛去“读”书(默读)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出现遗漏和差错。而当我们开口诵读时,语感信息通过视觉、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20.
教学预设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前通过对教材的个人解读,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心得,再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而精心设计的教学预案。有人片面强调“生成”,认为一旦“预设”了,教师就会用事先固定的模式去约束学生的思维。为使学生不“离经叛道”,教师会把学生限定在已设的思维框架下进行象征性的研究性学习,其结果是学生的思想被压制,个性被束缚。其实,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