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小学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刚刚听完(或读完)应用题的条件之后,不管后面问的是什么,就列出算式;有的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不论是加法题还是减法题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一共是……”,有的学生在解答比多、比少类型应用题的时候,只要看到题中有“多”字就用加法计算,有“少”字就  相似文献   

2.
低年级的应用题虽然简单,却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选择解题方法时,往往只注意题目中的一个因素,常常把运算与个别词语联系起来,如见到“还剩”、“少”就用减法,看到“一共”、“多”就用加法,这直接影响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影响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能力。要让学生真正学好应用题,必须将应用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说”、“操作”、“补”等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维方式。一、从“说”入手,弄懂应用题的构成要素,理解数量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往往照例题类型依样画葫芦,跳不出条条框框的束缚,严重影响思维的发展。我就应用题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谈几点做法: 一、采取分析比较的方法 1.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根据题中个别词语机械地套用模式,一些学生见到“多”就用加法,见到“少”就用减法等。为此,在  相似文献   

4.
简单应用题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 ,是复杂应用题的基础。因此 ,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应用题的结构 ,掌握数量关系 ,获得解答方法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与品质 ,是学生正确解答的关键所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一般比较典型化 ,叙述中往往带有明显的特征词 ,如“一共”、“还剩”、“比……多”、“比……少”。学生容易根据这些特征词列式 ,如看到“一共”就用加法 ;看到“比……少”就用减法等。但是当题中条件叙述顺序、表示方式发生变化时 ,学生就容易产生错误。因此 ,教师应设计一些改变固定结构的题目 ,使题目的表面现象、结构特征发生变化 ,但本…  相似文献   

5.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学习心理及思维活动的研究,未能找准发“难”的根源。据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小学生在解答算术应用题中形成了某些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对列方程解应用题产生了强烈的负干扰作用。表现在初中学生总想用算术解法的思路来列方程,只要一看到应用题,先前熟悉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按教材要求,是分块教学,即先讲分数乘法应用题,再讲用方程解答的除法应用题。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每块教学效果很佳。然而,当进行这两种应用题混合练习时,由于思维定势被打破,一部分学生往往产生“张冠李戴”的错误。为此,我们在教学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  相似文献   

7.
应用题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年级越高,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现象就越突出。应用题教学难,有其客观的一面,但低段应用题教学中望文生“式”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中高段应用题教学的难度。一次到乡村学校搞教学调研,我看到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普遍很高,于是想听听学生的解题思路,就指着刚做的一道应用题问学生:“这题为什么用乘法做?”想不到学生答得很干脆:“求一共是多少,当然用乘法做。”他还告诉我一个“诀窍”:求一共是多少,要看单位,单位相同用加法做,单位不同就用乘法算。这个“诀窍”的直接结果是:学生见“多…  相似文献   

8.
我们曾对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中产生错误的原因做过调查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题意,不能透彻地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他们选择算法和列算式是凭借题中某些术语或对题目模糊的认识。因此,解答的正确率不高。如调查题中有“航模小组有30人参加,每5个编成一个小组,一共可以编几个组?”解答这题的正确率仅为78.4%,有的学生见“一共”就用加法计算,这种错误的有9人,占被调查对象的16.2%,有的见“个”就用乘,理解为5个30共有多少?此类错占3.6%。出现问题的焦点在于:有部分低年级教师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忽视从儿童的思维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学中体现儿童思维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总是不够理 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不当。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对如下几个问题加以重视。 一、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基础。 简单应用题的“简单”之处在于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将数学基础知识学好。对于加法应用题的教学,可分成两类:一是求总数的应用题;二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由于求总数的应用题同加法概念比较接近,因而学生比较好懂也易掌握。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学生往往会得出不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题中有“总数”、“一共”或“多”等字眼,就用加法计算。造成形如:甲班有学生45人,比乙班多3人,乙班有多少人?用45+3=48这样错误的解法。如果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讲清数量关系上,而不是分类上,使学生懂得加、减、乘、除的意义及两数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 ,学生由于受课本例题、习题的强因素的影响 ,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形成“思维定势”——即一看到两个量的比 (如 :A∶ B) ,便自觉或不自觉的将这两个量的比转化为几加几分之几的形式 (如 :AA+B) ,这样在分析应用题时 ,往往会陷入思维的盲区。为了破除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灵活性 ,我们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之后 ,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训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注重联想 ,夯实基础教师给出含有两个量的“比”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进行联想转化 ,为应用题…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小学一年级算术所学的应用题,是最基本的,是以后学习复杂的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应当让学生切实掌握。一年级应用题主要有“求一共”、“求剩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两数相差多少”和一般乘法应用题以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等内容。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各种类型应用题讲完以后,如果分单元让学生进行练习,一般都作得较正确,但当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出题时,往往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在解答时就会乱碰,这反映了学生并没有把知识灵活而牢固地学到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各种类型应用题讲完后,就采用了归类分析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弄通弄懂这些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把有关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归纳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例如:(1)小明早上写了40个字,晚上写了30个字,这天他一共写了多少个字?  相似文献   

12.
小学五年制数学第五册107面应用题例1的教学,是在二年级学过的分步解答几倍求和(差)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几倍求和(差)两步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形成见“倍”就乘的思维定势,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加强图式对比,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学生将要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按教材的安排,先分步列式解答,然后再复合成综合算式的顺序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样教学,不易使学生摆脱分步列式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比较繁琐,若抓住数量关系式,来指导学生列综合算式,不仅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如教学第66页例1:“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大车运了1500千克,用卡车运的千克数是大车的3倍。一共运来化肥多少千克?”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中的问题是什么?(一共运来化肥多少千克)要解决这  相似文献   

14.
“九义”小学数学第一册(六年制)第五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正确而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学会解答“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了解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夯实计算基础 因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用“想加做减”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而任何多位数加法在计算过程中,一般都要分解成一位数加法,多位数乘法的计算也经常要用到加法,所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是小学阶段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解答一般应用题往往需要用到题中的每一个条件,但有些应用题却不是这样,常出现多余的条件,在解答题目时是用不到的,这样就使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可见,如何指导学生解答带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一、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可能会出现的多余条件,打破以往每个条件都有用的思维定势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机。教师如能抓住这一时机,在例题教学中有意地向应用题中增添多余条件,让学生在解答时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年龄小,分析能力差,他们在解数学应用题时,不能很好地审题,常常孤立地片面地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有些儿童看到题目中有“一共”,就用加法;有“剩下”,就用“减法”;有“倍数”词语,就用乘法,以致做错了题。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必定会遇到逆叙条件应用题教学。学生在解答逆叙条件应用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定势思维,即:一见到“多几”就不假思索地用上“+”,一见到“少几”就毫不犹豫地用上“-”,一见到“几倍”就直截了当地用上“×”。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走出以上这种惯性思维的误区呢?在30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常采用以下四种做法来纠正上述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贫乏,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等进行演示,能直观。形象、简明地反映出数量关系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如教学一年级“和是7的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先出示4只小白兔图片,在绒板的左边贴上,又出示了3只小白兔图片,边贴边告诉学生又跑来3只小白兔。然后,老师一边用教杆在原有的4只小白兔和又跑来的3只小白兔周围画一圈,一边问:“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学生看着生动有趣的图片,根据老师的动作演示,很快就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并且熟练地表述出“草地上原有…  相似文献   

19.
应用题的复习要侧重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和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一、归类整理二、复习提要“应用题”由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和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五个部分组成。用一步计算解答的应用题叫做简单应用题,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量关系。训练学生看到有联系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提出若干个可解答的问题。如看到“六(1)班有26名男生,28名女生”这两个条件,即可以提出:(1)六(1)班共有多少学生?(2)女生比男生多几人?或男生比女生少几人?(3)女生是男生的几倍?或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  相似文献   

20.
过去教“比多”“比少”这部分应用题时,讲后给学生总结出两句话。“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让学生记熟背会就放心了。结果呢,不少学生片面理解为: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计算。尤其是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然后再求两个数的“和”的两步应用题时,错误率竟达70%。问题出在那些以间接方式叙述的应用题上。如:(例一)学校养7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少5只,白兔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