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文化村寨建设是各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在民族文化村寨的建设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民族文化村寨建设应重在突出民族文化内涵,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村寨是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活栽体,加强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与建设,保护民族文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拉缆乡排烧村排烧苗寨,是一个原生态的、典型的、有文化内涵的民族村寨,本文以它为个案,探讨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建设、开发、利用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黔东南州山川秀美,民风古朴,享有“原生态民族博物馆”的美誉.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艺术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这里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增强各部门和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意识,加大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保护民族文化村寨的法律法规,以实现对民族文化村寨的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   

4.
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村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黔东南凯里市麻塘革家寨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在强调个性和特色的基础上,一定要注重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民族文化村开发建设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哈尼文化的丰富内容,并结合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阐明了如何开发和建设民族文化村,以及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梯田、水利灌溉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村开发对于传承文化、美化生活、丰富精神空间、建设生态文明有特殊意义。然而,有关民俗文化村的理论探索,更多地停留在建筑民居等物态设计及浅层民俗活动上,忽略对深层精神的研究,尤其在民间信仰领域。为填补这些空白,本文对民俗文化村开发的有关指标体系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文化名村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村民族旅游发展现状调查出发,进行丹洲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明确在当前旅游发展大环境下进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的前景和紧迫性,提出依据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标准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和思路,提出突出"古(历史文化型民族村)、民(民族文化型保护村)、生(生态旅游型文化村)、遗(文化遗产型品牌村)"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构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部分,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美化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有特殊意义。然而,有关开发设计理论探索,更多地停留在民居建筑等外部设计、浅层民俗活动上,忽略了对深层精神的研究,未能正确处理民间信仰问题。为填补这些空白,故对民俗文化村开发的整个体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老人在乡土社会中拥有着重要的话语权力,在地方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年协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依托尊老信老观念成为了一支作用独特的社会力量。云南元阳箐口村作为一个哈尼族民俗村,其老年协会的建设刚刚起步,笔者以为它将为当地乡村文化建设,地方权力体系变革、民俗文化村开发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也将为乡村养老模式的转变、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民族生态文化村旅游是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它的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一种文化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开发这类乡村旅游资源要做到旅游产业发展与当地村民致富相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创新与保护相结合。大糯黑旅游开发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以上思想。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民族地区节日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城乡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落后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节日旅游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而是要严格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建立若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同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建设是整个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民俗旅游又是民族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之一,它对于弘扬、保护、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挥民族文化对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就楚雄州彝族文化当中的民俗旅游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民族地区节日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城乡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落后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节日旅游不能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而是要严格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开发,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建立若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同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教育自觉、民族文化教育政策落实、制度保障、课程建设、教学、师资队伍、民族文化教育研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不足,应采取明确民族文化教育的定位,创新民族教育制度,加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综合利用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坚持民族语言教学,加强民族文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教育对策以促进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建设是整个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民俗旅游又是民族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之一,它对于弘扬、 保护、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挥民族文化对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就楚雄州彝族文化当中的民俗旅游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姚安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本土民族文化、中原汉族文化与外来宗教文化交互相溶的多元传统文化。这类区域性民族文化与该地区的历史事件、民族聚居、文化互动等关系密切。加强区域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是当今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姚安县为个案对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加以探讨,对许多民族地区的类似性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弱化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反而因价值鸿沟、历史解构和利益渗透等因素导致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高度复杂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相互嵌套和联动,引发民族文化主体性危机和政治紧张。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连接在一起,日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民族整体利益所在,需要进行总体性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厘清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归纳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梳理现代国家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民族(族群)认同的次序,以建立引导文化认同通往国家认同的政策逻辑,既是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的理论前提,也是本文要着力阐述的重点内容。本文提出,要确立以文化共同体为基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目标,把握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性契机,借助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重建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国家认同三条技术路径,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地理、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合力构建了闽北历史文化村镇适宜的人居环境,其价值特色通过村落选址、街巷空间、传统建筑和地方民俗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方式得到完美呈现,集中体现了闽北厚重的人文历史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和生态观。历史文化村镇应当融入当代生活元素,创新思路,突破保护发展工作普遍存在的意识淡漠、资金短缺、措施不力的难题,整合政府和市场力量,寓保护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挖掘扩大历史文化村镇的社会影响,形成闽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体系,促进遗产资源持续和多方位地释放出文化价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都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在经济层面上,导致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缺失以及对农业劳动态度的消极进而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政治层面上,导致基层政治参与主体缺失、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力以及非正式权力组织功能弱化从而影响到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活开展;在文化层面上,带来民族语言使用空间萎缩、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主体流失与断层、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等问题使得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受到影响;在社会层面上,出现"娶妻难"问题、家庭稳定问题以及留守妇女与儿童问题、老年人问题与贫富分化问题、违法犯罪问题等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因此,要正确认识消极影响并采取措施予以消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历史文化村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因而在空间构成方面表现出众多的文化共性。但由于各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风土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村落在空间形象上又表现出各自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