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船山的《诗广传》对《诗经》的解读,并不注重诗本身的理解,而是把它置放到文化语境中来阐释,揭示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味。《诗广传》》不仅弘扬了可贵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而且囊括了王船山在其他学术著作中未曾阐发的学术见解,值得引起研究者关注。  相似文献   

2.
清代至民国间,出现了好几种苏诗笺注著作,其中查慎行的《补注东坡先生编年诗》是成书年代最早、学术成就突出、个性特色鲜明的一部.其书编集苏诗以作年为次,考证地名详其沿革,注解典故不乖本事,考述人物详其事迹,驳正旧注有理有据,辑录佚诗几无遗漏,对研究苏轼及苏诗有重大参考价值,加之成书年代又早①,故它在苏诗研究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特点和优长,《四库全书总目》才多次称道该书.  相似文献   

3.
现存先秦文献成书时间极为复杂,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先秦文献的思想形成或成书时代分为三个阶段:春秋以前、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其中成书于春秋以前的有《周易》、《尚书》、《诗》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春秋时期的有《春秋》、《左传》、《国语》等以及《尚书》、《诗》等的部分内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有《墨子》、《孟子》、《庄子》等以及《尚书》、《周易》等的部分内容。考察并了解先秦文献的成书时代,对于正确引用和解读这些历史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新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有“崇祯说”、“顺治十八年说”、“康熙六十年说”、“乾隆说”等。这里,在“清代说”的基础上,通过对明清两代科考制度、服装颜色、职官名称演变等方面的考察,论证《醒世姻缘传》成书的上限应该是雍正四年(1726年)。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自上世纪20年代、特别是近30年以来《水浒传》成书年代及作者的探索历程。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内证、外证及旁证,否定了《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的观点;认为《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叶可以定论。《水浒传》的作者为明朝中叶东平人罗本,字贯中。他与元代戏曲作家罗贯中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6.
《诗经》研究是王夫之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经稗疏》、《诗广传》、《诗绎》、《诗经考异》、《诗经叶韵辨》等论著,对《诗经》进行了综合的考察研究,持论甚高而卓见至多。其中对“二南”的划分足见一斑。关于《诗经》中《周南》、《召南》的划分,自古以来,各家解说不同。《毛诗序》以王、侯之风为划分标准,认为《周南》是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召南》是诸侯之风,故  相似文献   

7.
《孟浩然集》中有《长安早春》一诗,此诗或以为属孟浩然,或以为属张子容,然从诗集的编定,其诗的内容与写作风格和用语上来考察,此诗作者当属张子容。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宗旨研经立说。其《诗》学著作《诗广传》对《诗序》的众多突破与发展,在当时的《诗经》学著作中独树一帜,得益于其"拟议变化"的《诗》论观。在"拟议变化"《诗》论观烛照下,王夫之沿着经世致用的解经思路,将《诗经》阐释与时代风气和政治紧密结合,能够对《诗经》学讨论的传统问题提出新见,开拓新的解《诗》路径,体现了明清之际遗民经学的学术风貌。  相似文献   

9.
作为姜亮夫先生就读清华国学研究院时所写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诗骚联绵字考》写作时间起始于1926至1927年,但毕业之时作品并未完成。此后经多方修改与完善,至1932年才得以在云南出版石印本,其篇幅仍然只是全书的一部分。梳理《字考》成书始末,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姜亮夫先生的治学路径与风格。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作过考证和论说,论定此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遂其孝思”,才假托陈沆所作、署名陈沆而刻印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诗比兴笺》时的《出版说明》则说;“《诗比兴笺》四卷,清陈沆撰。一说系邵阳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沆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诗广传>对<诗经>的解读,主要采取以<诗>为志的方式,即对<诗经>各篇加以引中发挥,也就是把<诗>作为一种媒介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所阐发的对社会人生有益的思想观点,以及所弘扬的人文关怀的精神,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和探讨.王船山<诗广传>虽然存在一些缺憾,但是却属大醇小疵、瑕不掩瑜,而它所显示出的价值和意义,却无论如何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2.
五代后蜀何光远著《鉴诫录》十卷,谈唐五代诗事者占十之六七,向为世人所重。以往仅据《十国春秋》略知其事迹。考订何光远曾著有《鉴诫录》、《广政杂录》、《宾仙传》三部著作,其中后二书宋以后失传。通过对《宾仙传》佚文的辑录考察,可以略知他的生平,确知他是一位非常坚定的道教修行者或向往者。他的三部著作都喜欢大量引用诗歌,其中《广政杂录》偏重记录朝野逸事,《宾仙传》则以传闻和虚构故事为主,《鉴诫录》所记介于事实和传闻之间,可以知道他著作的不同取向。  相似文献   

13.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①。笔者通过对《经传释词》"以"字条的梳理,试图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说明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14.
从<广右战功录>和<明史·沈希仪传>的主观存世目的、叙事线索以及部分文字描写诸方面看,后者确实采用了前者.但对两书的文学特点的密和精、行文中记述事件发生时间的模糊和精确以及两丈断限的不同诸方面的考察,<广右战功录>亦不是<明史·沈希仪传>唯一材料来源,唐顺之<都督沈紫江生墓碑>也是其重要来源之一.而<广右战功录>也有独立于<明史·沈希仪传>之外的学术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学以经世的价值取向.于明代皇朝史上的地位和于唐顺之学术演变上的意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惟俭的《史通训故》主要是为了撰著一部明代纪传体史书而进行编撰的,目的是从《史通》中为自己撰写史书寻求理论借鉴,并非仅仅是为了注释《史通》而写作,这决定了他始终坚持避繁从简以速成其书的写作原则.他在开始工作之前拟定了撰写凡例,工作内容包括对《史通》的校勘和注释,同时还有针对性地纠正了此前郭孔延《史通评释》中的一些错误.但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王、郭二书是各有优劣短长的,很难简单论定高下,清人褒王贬郭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而且清代以来注释《史通》的名著也多是效法了郭书详细注释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叶燮《原诗》作为古典诗学的重要文本,迄今虽已有两种评注本,但在还原其诗学语境,揭示其话语背景——大背景是明末到康熙前期的两次宋诗潮带来的唐宋之争,小背景则是昊中地区叶燮与汪琬两家讲学宗旨不同带来的诗学之争——方面。还有不少工作可做。文章就笔者笺注所及诸问题,对《原诗》整理的要点和体例作了说明。同时对学界关于《原诗》写作过程及理论渊源的新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毛诗郑笺平议》是章黄学术继承者、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黄焯的一部《诗经》训诂著作,是对东汉学者郑玄的《毛诗传笺》与《毛诗谱》作考订和评议,全书十卷。黄焯出身经学世家,国学基础深厚,自称"毛氏佞臣",笃信《传》、《序》,故本篇小文章将从训诂方法之因声求义进行释例描写,以展示黄焯征引诸家之说以申毛斥郑的训诂特色与成就。  相似文献   

19.
胡平法 《台州学院学报》2011,33(4):14-16,22
黄瑞是晚清浙江台州学者、藏书家,立足临海,借钞旧籍以丰富藏书。光绪十年(1884)建“秋籁阁”藏书楼,内聚乡邦文献不下数千卷。又有“爱日草堂”,亦称“溪南书藏”,聚书数千册,多供他自己研读、著述之用。黄瑞著作等身,一生著述总计80余种,以地方文献专家扬名台州。宣统三年(1911),“秋籁阁”遗书遭水浸。在项士元先生力劝下,民国31年(1942),黄瑞的后代将“秋籁阁”遗书旧存寄存到临海县立图书馆。其中乡贤之作就有400余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又转赠临海县博物馆,化私有为公藏.造福桑梓。  相似文献   

20.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的"死君"之义,大致有晋人杜预和清人王引之两家之说,今人祖述杜王而未得确诂。据《春秋》三传用词体例和《左传》文意推敲,可知"死君"即"死君命",意为"效忠君命"或"效死国君"。"其为死君乎"是"难道算是效忠国君吗?""可谓死君乎"是"可说是效忠国君了吧"。如此训释,文从字顺不致歧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