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乡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试图以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的设想,来探索乡村文化发展建设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乡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  相似文献   

3.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新世纪的乡村书写获得了喜人的超越和突破:它巩固并发展了在文学总体格局中的传统地位,摄取扫描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写真,农村新人形象登上文学舞台,农民业余作家迅速崛起.然而,新世纪的乡村书写也存在着若干隐忧,即对苦难的浓重渲染,对欲望的过度宣泄,对生活的浪漫观照.只有消解这些隐忧,新世纪的乡村书写才能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乡土叙事的城乡二元对立模式建构了乡村与城市互为想象的两种镜像,并且形成了乡村仰视城市、城市俯瞰乡村的一般审美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由对视发展为对话,二者互为开放和拥抱的同时,农民对于城市的想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想象姿态和审美情感的渐变在新世纪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及时捕捉这些新鲜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塑造新的农民形象,全面把握文学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律动与特征。  相似文献   

5.
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描绘了一个基于"他者"的进入而处于变动、重组中的偏僻乡村,呈现了一种新的乡村图貌;并对"他者"进入之后的乡村世界有了多维度的思考。作品虽然不乏争议,但作家以丹江口水库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前后数年的变化,颇具典型性地写出了世纪之交处于急剧转型中的中国乡村的常与变,并为新世纪的乡村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周大新的获奖小说《湖光山色》作为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力作,既显示出作者对农民与土地、乡村与城市之间复杂关系的独到思考,对现代与传统两种文明之间的碰撞所引起的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关系失衡的深切忧虑,又以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揭示出乡村变革背后所发生的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政治和人性悲剧。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如果不对乡村进行新的思想启蒙,经济变革与农民精神人格的嬗变都将举步维艰,离开思想启蒙,乡村变革便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梁漱溟认为近代中国衰弱的问题在于文化失调,为了使中国社会形成“新秩序”,他意欲创办一个组织来实现文化重构,他从“乡村救国”的角度出发,成立了乡农学校,它有三要素组成:乡村领袖,成年农民和乡村运动者。通过进行乡村教育、引导农民自力团结及发展乡村经济,乡农学校为乡村建设做出很多贡献。虽然乡农学校自身存在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导致了梁漱溟的乡村改造运动的失败,但是乡农学校的一些思想对于我国当今的农村教育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金海观的理念是乡村学校应该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实现旨在纠正教育脱离乡村实际的教育革命。他采取适应乡村现实的做法,主张并且实行乡村工作者“农民化”、乡村工作乡村化简易化,在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百年征程中留下了脚印。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乡村教育理论对近代乡村改造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乡村建设虽未能获得成功,但是他的理论中关于重视传统文化、关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等见解,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是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奠基人,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为当时中国的乡村改造运动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他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核心教育思想,仍然值得我国农民教育借鉴。应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农民教育思想,创建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丰富农民教育内容,采取多样化教育途径等方面来推进我国农民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站在农民立场上,把他们放在小说主人公位置上的作家之一,农民问题是其创作的中心,他把最多的篇幅、最大的关注和最深的同情给予农民。从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来审视其乡土创作,并依据这些人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性格特征,将其分为三大类:暂时做稳奴隶的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习惯奴隶别人的人。在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面对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而极度躁动不安的乡村大地,重新研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站在农民立场上,把他们放在小说主人公位置上的作家之一,农民问题是其创作的中心,他把最多的篇幅、最大的关注和最深的同情给予农民。从鲁迅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来审视其乡土创作,并依据这些人物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性格特征,将其分为三大类:暂时做稳奴隶的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习惯奴隶别人的人。在新世纪、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面对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变迁而极度躁动不安的乡村大地,重新研读鲁迅的乡土小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2014,(5):4-6
“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早在1926年,陶行知先生就在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强调乡村学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他是农民的儿子,是在乡村接受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1981年从晓庄师范毕业又回到乡村任教,在江宁小学教育这片土地上已经耕耘近30年了。长期乡俗民风的浸润,造就了他质朴自然的人格特征,也铸就了他追寻本真的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5.
梁定佳──心系农村成人教育事业从1962年秋开始,梁定佳当了14年的乡村教师。在那里他与缺少文化的农民兄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在完成全日制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抽空组织农民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1976年底,他调到广东省琼山县(现...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20世纪我国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的先驱。他强调乡村建设要坚持“民为邦本”的理念,塑造“共和新民”,发扬“农民民主”、对农民进行“科学与生利教育”、采用“创新与试验”的方式,建设一支“服务型”的领导队伍,积极“缩减城乡教育差异”等思想,这对于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贺享雍是四川省达州市新世纪“巴山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二十余年来,他以其近五百万字的乡土文学创作而享誉中国当代文坛,他的这种返本归真的“农民书写”,切实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学创作所应具有的“三本”理念:创作立意的农业本体观念,书写身份的农民本位意识,文学风格的农村本色叙述,给我们如何构建新世纪中国地域一乡土文学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周阿敏 《文教资料》2012,(32):76-79
新世纪乡村小说创作已经走过第一个十年,产生了大批优秀的小说文本,与之相对应的文学研究却呈现重视不足的境况。本文从文本主题的解读、文本形式的发掘、多元研究视角的突围三个方面,对新世纪乡村小说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新世纪乡村小说研究的前景和潜在空间。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科学揭示农村、农民、农村教育三者之间关系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乡村教育的实践者和生活教育理论的首创者。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今农村教育改革和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阳是20世纪前期名的民众教育家之一。他创办并担任院长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民众教育与乡村教育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曾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提倡教育大众化、学校社会化,强调以乡村建设为主旨的乡村教育最终要达到让农民自动参加的民众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