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学力培养是学习动机、学习思维、学习能力的"合晶体",是课堂教学的旨归。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主问题"教学的研究,如何结合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学力成为我们的关注点。结合学力内涵的三个维度和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生成问题、深化问题、延展问题,来寻求问题设计与学力培养的"契合点",是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1.生成主问题,激发学习动机。主问题的生成,必须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第一课时教学结束,我都会要求学生在初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提出下节课学习中最想解决的问题。然后通  相似文献   

2.
采用目的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对甘肃、河南、四川三省1354名教师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力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的学习发展力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师;城市教师的生活生存力显著低于农村教师;不同教龄教师的学习发展力的“波动”十分明显;不同学历教师学力都亟须提升.为此提出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建议:不仅要从宏观角度考虑城乡师资配备及教师生存保障问题,也要从微观角度关心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载体,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一种教学范式。"问题导学"具有激励、导向、唤醒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问学",在互动对话中积极"合学",在问题拓展中积极"延学"。通过"问题导学",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  相似文献   

4.
学力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对学生而言,学力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而形成的认知、能力、态度、情感等的实际水平和行为表现。它包括基础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三个方面,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性课堂培养学生的学力,这种课堂表现以"自主自为、合作生成、开放包容、高效和谐"为价值取向,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基础上融入"定向和设问"、"探究与反馈"、"点拨与整合"等三个环节。学力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三部分组成,其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并且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范乃芳 《亚太教育》2021,(1):128-129
学力,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指学生借助学校内外的学习过程所习得能力的总体,包括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势在必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学会总结、归纳,促进学生学力的有效提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分析学情,整合更多的因素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教师学力问题的提出、教师创造性学力的实质和特性、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创造性学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剖析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以引起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对教师创造性学力的关注 ,进一步推动教师个人以至整个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力是基于学校教育之上,又是存在于学校教育之外的一种学习力、生存力与发展力,它是内化在主体素质与实践之中的无形的“力”.学力内容从单一强调知识为主的学业成绩到以生存、发展、创造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学力形态从基础学力到发展学力呈现多样化取向;学力主体从学生到教师逐步扩展;学力形成原因由学科教学转向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8.
吴艳丰 《考试周刊》2010,(11):192-193
随着课改的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已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思维能力是上述学力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学校存在的价值、教师努力的方向,准确地说应是提升或培养学习者的“学力”。但自从中国废科举兴“新学”,引入现代学校模式后,文凭成了学力的标志、身份的象征,人们渐渐遗忘了到学校学习是为了提升学力。由于假学历、假文凭和注水学历、注水文凭大行其道,真学历、真文凭贬值,"学力”一词又被人们重新唤醒。学力提升需要教师设计一个有效的教与学环境,课程、教学、教师是支撑学力提升教学环境的三块基石。在这三块基石中,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的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10.
从教师学力问题的提出,教师创造性学力的实质和特性,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创造性学力的关注,进一步推动教师个人以至整个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形成一定的学力."教"是为"学"服务的,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力的一个极为有效的平台,只有我们课堂中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力本位"的教学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师生交往、凸显情感态度、运用评价机制,才能使学生的学力得到发展,进而达到师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十分关注小学生显性学力的培养,但对小学生隐性学力的提升却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提升隐性学力有利于小学生达到最佳的数学学力状态,深度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隐性学力,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学力观,明确隐性学力的层次、方向,关注小学生数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数学教学中寓理于算、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相似文献   

13.
教师自编学力测验能否较好体现其诊断与发展功能,成为当下校内考试改革关注的焦点。当前,教师自编学力测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套规范的学力测验体系,考后缺少对考试信息的深度挖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测量学理论与技术在试题编制过程中的运用;与此同时,教师的测评素养也是使得自编学力测验科学性得以保证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迫切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惯性的影响,一些学校在实际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模式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教育模式低效高耗,培养的学生层次不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最大的浪费在课堂,浪费的根源在教师.为寻求最优的教学方式,笔者先后尝试过"中学物理导学模式"和"创新教育的物理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自感美中不足,仍有许多方面需要研究和完善,试想能否冲破传统理念的束缚呢?为此立项申报了"十五"省级课题:探索"第三教学",提高学生学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力论     
20世纪的学力研究教训表明,21世纪的学力研究视点需要三个转移,一是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二是从静态的抽象分析转移到动态的生态考察,三是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转移到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上来。文章从"学"的角度来重新讨论"学力"问题,以生态学、终身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系统论为指导,论述了学力构成的五大要素及其发展形态,提出了生态学力观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6.
职校生是特殊的一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普高生相比存在差距。这些不足是职校生发展中的"短板",错位发展在学生教育中的提出就是针对职校生"短板"而提出的一种以重点培养学生长处、发展学生特色的教育理念。在职校生的教育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针对职校生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着眼于培养融合"基础性学力"与"发展性学力"的综合学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基础性学力位于世界前列,但正是因为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导致我国中学生发展性学力严重缺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学生。本文就发展性学力的内涵和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发展性学力的策略展开阐述,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朱建良 《数学教学研究》2012,31(11):28-30,33
在课改深层次推进过程中,关注高效课堂的改革,实践证明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一个真理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在"教师引领、学生主体"理念方面逐步达成共识的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自身却面临着许多困惑.笔者以探求初中数学课堂有效设问为案例,就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设问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谈一些教学实践的体会与思考,与同仁一起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性学习及学力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研究性学力的概念.研究性学力培养的路径包括: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方法;以化学体验为平台,催生学生感悟化学的能力;以自主建构为生长点,保持学生反思和批判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体育学力的培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时代的紧迫性。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体育学力"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较少.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从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三个体育学力视角入手,对江西省大学生体育学力的基本理论问题与现实培养状况进行系统、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学力是以体育知识技能,体能和运动认知,体育形态为基本要素,以体育健身、体育观赏、体育学习四种能力为表现的形式结构。江西省大学生在体育态度方面、体育知识方面有着正确的认识,但是无自觉的有目的的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