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受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等多种文本阐释观的影响,语文文本解读的标准一向比较模糊。要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坚持"一主三辅"的文本解读观,即要尊重文本的客观表述,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尊重编者的选文目的,尊重读者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文本解读能力可以说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关于文本解读,目前大致有三类理论: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能让读者读出自己,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调又往往会曲解文本的要义。为了更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本的价值,更宜采取以"文本中心论"为主抓手,兼顾"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基于这样的理解,文本解读可以视作是用心体会文本灵动之美,是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积极建构文本,自我理解的过程。当然,要达成高水平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据此 ,可以把西方诠释学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作者中心论”诠释学 ,其根本特征是消解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 ,让作者的意图支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第二阶段 ,是以海德格尔尤其是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 ,它完全颠覆了文本解读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固有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 ,用“意义的创生”取代“作者原意”作为诠释活动的基本追求 ;第三阶段 ,是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它试图克服“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的对立。建构一种方法论与本体论相统一、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代表了诠释学发展的合理走向。  相似文献   

4.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文本意义的生成是无限的,解释活动也是无限的。文本的解读有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三种情况,要进行有效解释,就必须符合文本自身。本文从文本解读理论视角考察目前教育界流行的对蒙氏游戏思想的各种解读,分析各种对蒙氏游戏思想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一、文本解读的"宽"与"窄""宽"是指横的距离大,范围广;"窄"是指横的距离小,范围小。宽与窄是相对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解读文本需要有宽度,即能够将文本置于相对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运用多种思维,不断变换视角,审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意义和读者解释。因此,有宽度的文本解读才会呈现出厚度与高度。文本有"所指"与"能指"之别,"所指"是作者的初衷,"能指"是文本内在的张力。任何文本都潜藏着问题与意义,也都具有多元解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语文教学中对由文本解读而产生的作者意图、读者意义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有的老师认为文本解读不需要知人论世、深挖作者;有的老师认为文本解读离不开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参照;有的老师对解读中出现的多重读者意义不知如何评价和处理:哪些"哈姆雷特"是正确的?哪些"哈姆雷特"是偏颇的?判断正确和偏颇的标准是什么?哪个"哈姆雷特"是"最哈姆雷特"?判断的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导向下,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方向从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这一转向强调读者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个性化的阅读成为了文本解读的主要导向。这也就意味着语文文本所传达出来的内容完全由读者个体接受的程度来决定。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作品的接受史上,曾存在过三种有影响的解读理论和解读实践。它们最本质的区别是:以作者为中心;以作品为中心;以读者为中心。我们可分别称它们为“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立足于语文教学,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三种理论  相似文献   

10.
作品一旦写出,就脱离作者而具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因此,作者的意图不等于作品的意义。语文学科文本一旦进入阅读过程,就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作品"。文学批评中的"意图谬见"反对将作者意图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语文学科文本解读中的"意图谬见"要强调的是,作者的构思或意图不是文本解读的中心,但也不能完全脱离对作者构思或意图的解读。正确对待文本解读中的"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有助于揭示作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麦珏昉 《中国教师》2013,(20):41-43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即"文本解读"格外重要。本文旨在结合实例,从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  相似文献   

12.
<正>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充满动感,富有童趣,既新颖又开放,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解读文本呢?一、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从作者的视角,把握文本的  相似文献   

13.
在解释学发展的历程中,围绕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的重心发生了多次转向。无论是作者中心抑或是读者中心,为课程文本解释提供的参照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笔者认为,读者、文本、作者三个要素应当融合在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中,组成网状的构成模式。课程文本解释也应成为一种动态的、立体的、多元的活动。而在这方面,意大利学者艾柯的文本中心论既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与解释者主体性的发挥,又关注到文本解释的限度.可以为课程文本解释理论的发展带来颇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后我国中小学语文课堂文本解读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了不同的方法论,方法论直接影响到课堂文本解读教育功能的发挥。新中国成立后50年主要运用的是"目中无人"的社会学、文章学和语义学解读法;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在以往解读方法并存的同时,"有人无本"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解读法又盛行一时。以上方法论都对学生自我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扭曲性影响。在当前促进学生自我健全发展的解读目标指引下,将主张"人本交融"的哲学解释学作为语文课堂文本解读的主要方法论不失为理性选择,因为它是一种立足读者生命本身的发展去阐发文本理解内在哲理的生存论意义上的方法论,恰与当前语文文本解读的目标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诠释学视角下教材文本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教材到教材文本,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替换而包含一个理念的、质的转变:由传统传递作者、编者意图的教材变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存在——教材文本。诠释学中关于文本意义的理论为教材文本解读提供了深厚的哲学根基,新课程改革为教材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都为教师的教材解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语文》(九下)三单元《渔家傲·秋思》一文课后思考探究中,有一题提问如下:"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题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情景,以具体意义单元解读文本主题。本文试欲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义单元,解读文本结构进而解读文本主题,达到明确文本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蒋智斌 《江苏教育》2012,(25):26-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为敞亮。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翻译之"误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作者原意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作者中心论,还是以作品的文本自身为理解作品意义的根本依据的文本中心论,都要求译者采取力图再现作者意图、复原文本意义为目的的“正读”的阅读方式。然而,现代意义观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主观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因此“正读”只能是一种理想,“误读”则是文学翻译之必然,也是再创造之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文本的意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批评者应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学翻译之“误读”,因为它使文学意义重建和文化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如何在学生与文本解读之间架设桥梁?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一书中,作者闫学说,文本解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要做"教学解读"。教学解读就是为教学而解读,要求教师在做文本解读时不仅要眼中有文本,更要心中有学生。《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选取了现行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各类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20.
廖莉 《教学随笔》2013,(6):9-10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对阅读教学的文本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多元解读。时至今日,文本的多元解读早已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和教学实践的共识。然而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这其中涉及一个文本的价值取向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具体教学案列,从把握编者意图、作者本意、文本时代背景及教师素养等四个方面来论述文本的多元解读如何做到与价值取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