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细化为有机联系的四个方面,即课程理解、课程建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师提升课程力也应围绕这四个方面,立足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本文是许大成老师"教师课程力提升专题"的第四篇,也是最后一篇文章。许老师通过这一系列文章告诉我们:提升课程理解力,不是"技"的选择,而是"道"的遵循;提升课程建构力,应指向学生成长的"执行"和"开发";提升课程实施力,目的是"实现"学生充分有效的学习;提升课程评价力,是为了以此增强重建教学行为的力量。许老师的这一专题,在本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和探索是没有休止的省略号。欢迎大家继续就这一话题,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广泛探讨!  相似文献   

2.
教师课程理解:现实问题与应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课程理解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进行有效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个体精神和生存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在我国课程实践中,教师的课程理解存在对象狭窄化、取向极端化和角色对立化等问题,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理解取向是教师从生存视角对课程精神进行忠实理解.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教育课程的建构既有由教师职业和专业特点决定的客观必然性,也有由教师教育价值追求决定的主观选择性.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价值追求不仅决定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也决定整个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甚至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既要变革中小学课程建构的价值追求,也要变革教师教育课程建构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讲新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媒介社会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经验现象割裂、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割裂、课内教学与课外提升割裂、个人学习与团队协作割裂的背景下被建构和提出。在应用过程中,"讲新闻"主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倡导团队协同合作,坚持激励和启发相结合的原则和立场。"讲新闻"对"媒介社会学"课程教学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反思精神,强化了学生的存在感,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6.
教师课程能力具有独特的专业个性与特质,直接影响着教师"卷入"课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就其关键要素而言,主要包括课程理解与表达力,课程预见与执行力,课程建构与评价力。教师课程能力应该在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的亲身尝试和经历中不断锻炼和成长,这样一种不断成长的能力发端于教师自身的积淀,走向儿童学习的深处,最终回到课程内在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一种整合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从教师知识的性质及其生成机制出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遵循整合性、联系性和一致性的原则。具体来说,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要着眼于建构与积累实践性知识,课程实施要秉持探究取向,并且要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课程理解是教师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和意义赋予,具有自我的主体性、精神的建构性和价值性等特征。课程理解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程系统中的存在方式,是教师课程领导的能动因素和内在需求。教师课程领导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投入个人的实践知识、生活经验乃至整个自我生命来诠释和建构课程,还要在教学经验的分享中、群体的互动中、生命经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流于形式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主题、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创建"探究式"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教师培养模式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体现在高校运行的各个方面。课程建构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程观是教育理念的体现。在课程的建构中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到文化育人,这不仅是大学领导者的责任,同时也是大学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有什么样的课程力,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新课改倡导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主张"教学"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而"课程"则是"一系列课堂教学事件及内容变革与意义的生成"。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是体现新课程的"国家意志",而是体现高考的"应试要求",导致新课程倡导的"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国家意志"很难在教学中"落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从教师层面看,过分重视提高教学能力、轻视提高课程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师课程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为此,本刊约请江苏省特级教师许大成,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分别从课程理解能力、课程建构能力、课程实施能力以及课程评价能力四个层面探索提升教师课程力的实践路径。同时欢迎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教师共同探讨交流,积极撰稿、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12.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96,自引:0,他引:9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 ,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 ,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 ,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 ,进而使信息文化与儿童学习生活整合而成为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在课程研制视野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有“优化课程的空间结构”、“优化课程的时间结构”以及“创新课程材料包”等。  相似文献   

13.
"教师创生课程"这一命题意在阐释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它主张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并自觉主动地变革课程的各要素,以达到促进课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命题具有重要的课程论意义,它将带来课程领域的三大转向:课程观念由单一、封闭、静止转向多元、开放和动态建构;教师的课程角色由忠实执行者转向反思性建构者;课程运作的价值取向由追求技术理性转向追求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  相似文献   

14.
"动画剧本创作"课程蕴含课程思政的富矿因子.教师以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为依据,发掘动画剧本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从外在要求的课程思政转向内在生成的课程思政,将"应然"的立德树人愿望落实到"实然"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有着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三段式"与"模块式"课程模式在知识观、能力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两种课程模式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并非中职发展的桎梏,而"模块式"课程模式也并非中职课程的全貌,这是由中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中职教育课程的建构应立足中职教育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吸收"三段式""模块式"课程的优势,形成"强强整合"。  相似文献   

16.
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新课改强调教师在课程上的意识觉醒,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课程的组织者与创造者.教师在课程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课程,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课程进行反思与建构,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生出新的教育经验.课程创生是“教师即课程”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数学教学的课程创生是必要的、可行的.课程创生促进教学模式的改进,促进数学教育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的专业性问题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情意等的发展问题。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重心正在实现由"技术熟练"范式向"实践反思"范式、从"公共教育知识"到"个体实践知识"的转移。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教师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也要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与理念应回归师范性;课程设置与实施应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建构;课程伦理建设应关注专业态度培养,注重专业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学校课程文化建构依然存在诸如课程目标和评价被人为割裂、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孰为根本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优秀化”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上述问题或矛盾,是由于缺乏对课程文化的动态的理解所造成的.课程文化建构者们必须正视动态的存在——课程文化的本质性理解。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强调课程是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授业解惑者,学生在大多数学习情况下只是课程知识的单一、纯粹的接受者。故在以往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课程教材为中心,实施所谓个性化、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而学生在文言课堂上表现出的却是课堂参与意识淡薄,缺乏文言学习的兴趣。当前,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共生"课堂则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文即从"师生共生"这一理论角度出发,来阐述新时代让学生开掘高中文言课程资源的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如何开掘高中文言课程资源进行有益的探究,以此来有效促进高中文言课堂中的师生共生。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在课程规划、资源建设、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规划力、整合力、开发力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是学校领导文化转性的标志;是课程实施从忠实取向走向创生取向的标志。课程文化是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追求。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