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在近年语文教育改革中,许多人对鲁迅作品教学提出批评。有人认为选文不妥,教法不当,因而导致学生对鲁迅作品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固然有很高的价值,但对学生却是高不可攀,或者是可敬不可亲的。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鲁迅小说鉴赏教学中,应通过激活学生的个体因素,引导学生读出、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那样:“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一、说出自己对鲁迅小说情节的情感体验首先,在学生阅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集合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具备独立欣赏小说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内涵,从而收获对自然、人生、社会有益的启示呢?在小说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势在必行,文章就在新课标下小说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谈谈见解。  相似文献   

3.
小说是对生活的反映或呈现.而民俗是民族生活文化史的核心与主体。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会在自己的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融注进本民族广泛的民俗事象。从作家的成长和创作实践来看.每位作家也会把自己独有的生活画面带进自己的作品中去.使他的作品自觉不自觉地带有家乡风情民俗色彩,并打上自己思想、情感、性格的烙印。可见民俗风情与小说有着天生的不解之缘。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在小说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通过民俗风情,走人小说教学.可以为小说教学打开一扇色彩斑斓的窗户。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能力目标: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悟作品优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对学生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开展小说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去洞悉人情冷暖呢?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不是阅读的结果,而是阅读的过程,即:你是怎样读出哪个结果的。这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方法"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在语文教学之中呢?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根据这个要求,我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有以下几点见解。一、小说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小说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变”;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  相似文献   

8.
蒋太刚 《成才之路》2009,(16):47-47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在阅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一项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田振明 《甘肃教育》2014,(22):123-123
正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拥有完整的布局、情节发展及主题思想,想象丰富,内容情节跌宕起伏,反映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以及在现实之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新课标》对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作出了如下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文就以小说《麦琪的礼物》为例,谈谈小说阅读教学切入点的几种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  相似文献   

12.
林仁华 《华章》2007,(1):121-12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丛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对教者和学者在分析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凸现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正就"文学鉴赏"来说,初中学生应该能"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要求我们在文学作品教学时,体味语言的意蕴,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感知,陶冶情操,享受语言艺术形象的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语言创造的潜力。但是审视如今的文学作品教学,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误区:[误区一]教学内容、过程格式化。教师在教学时把学生当成容器,老是想着如何把容器填满,于是就对文学作品进行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对初中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阅读,这一社会重要的交流手段在教学活动中非同一般,它有计划,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尤其需要有教师的引导。而在引导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就必须联系实际教学,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于红 《甘肃教育》2013,(23):65-6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小说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段决定了读者在鉴赏小说作品时要遵循独特的鉴赏规律和鉴赏方法。作为叙事性文学文体,  相似文献   

17.
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是从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的角度对教材中的作品进行意蕴分析,从而使小说教学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要求。  相似文献   

18.
陈夏燕 《语文天地》2012,(24):10-11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很明确,其中第八条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和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了达到《标准》要求,在实施小说教学中,应该重点突出细节描写的鉴赏。  相似文献   

20.
朱年强  陈琳 《山东教育》2020,(3):112-113
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自主欣赏"。关于"自主欣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取默读、朗读、精读等方式反复诵读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