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诗宋诗风格不同,气象迥异。唐诗总体风貌昂扬向上,积极乐观,气度非凡,宋诗却毫无唐诗之雍容气度与豪迈气势。唐诗主兴象,而宋诗主理趣。  相似文献   

2.
(二)、清初之倡唐诗者 清初虽尚宋诗,而倡唐诗者尤众,以主张不同,故争论亦时起。略述如下: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学者称亨林先生。其为学博综六艺,主于通经致用,故有“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之语,其意与梨洲“士君子之不可为者有二”相同,皆激于明亡之惨痛而不欲垂空文以自见也。然其诗沉郁苍凉,力振唐言;其持论亦与梨洲之倡宋诗  相似文献   

3.
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议论化。严羽的《沧浪诗话》、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有所论及:“唐诗丰腴,宋诗瘦硬,唐诗如牡丹芍药,宋诗如秋菊寒梅”,“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宋诗扬弃了唐诗。“缘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诗画一体的风格,以文为诗,以议论入诗。唐诗多激情的抒发,宋诗多理性的探索、历史的回思。  相似文献   

4.
宋诗中的反讽现象十分突出。宋诗的语言反讽如矛盾语、悖论语和诙谐语与宋诗语言含蓄蕴藉的风格有关;宋诗的结构反讽体现为宋诗章法的转折和对比;宋诗的主题反讽则表现了宋代诗人出世与入世、浪漫与现实、悲观与乐观的辩证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与唐诗相比,宋诗在今天的流传程度要低得多,或许是因为那些人理而枯涩的诗句难以给予人们一种浅层的感发吧,但是流传在人们嘴边的宋诗佳句却是有着与唐诗不同的耐人寻味感。与唐诗一样,宋诗的佳作也多是蕴含着忧伤与惆帐,哪怕是在草木盛茂、  相似文献   

7.
宋诗与唐诗大异其趣,与唐诗相比宋诗的题材和语言趋于通俗化。诗歌中有鲜明的忧患意识,出现了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风格上追求平淡为美。  相似文献   

8.
唐宋诗词辨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已明确地指明了各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何在?却是自宋代以来历代学者聚讼争执了近千年的文学史上的公案。我以为能够从历史与艺术两方面探究其根源,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诗,宋诗及唐宋词是一个关键性的大问题。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两宋以词见长,宋诗逊于唐诗成了史家定评。唐诗与宋诗究竟差异何在?南宋严羽,明代杨慎,今人钱钟书,缪钺等大家虽然所持的褒贬态度不同,却一致认为唐诗主情,宋  相似文献   

9.
管艺婷 《文教资料》2011,(36):202-204
宋诗是我国古典文化长廊中的一份珍奇异宝,其别具一格的风格特征与处于诗歌顶峰高度的唐诗形成了较鲜明的对照。本文就首先通过略谈唐诗给我们的最主要的印象.从而引入宋诗异于这种印象的艺术魅力,并阐明了宋诗主议论、讲理趣、倾向散文化、好用典故的独特风韵,在这同时,也论证了严羽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似乎只能是唐诗的天字下闪烁的星光,后人常用“唐诗宋词”来概括两个时代的文学成就,认为宋诗只是唐诗的余响和尾音。实际上,宋诗既有对唐诗的学习与继承,又有许多新的开拓与创新。单就对文与道的理性认知这一方面来讲,宋诗就具有独特的面目。  相似文献   

11.
对于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历来褒贬不一。从该特点是否符合诗歌的艺术本质及规律、是否能被广大读者接受等方面,阐述了宋诗的议论特色出现及存在的合理性,肯定了“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在唐诗基础上的革新与发展,否定了因宋诗中某些粗浅空泛的诗作而对其一笔抹煞的错误观点;并以苏轼、黄庭坚等成功实践者的典范之作为例,论述了“以议论为诗”在宋诗创作中的具体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文人的世界"这一教学内容中曾经指出:"与侧重抒情的唐诗不同,宋诗最大的特色是讲求诗歌的哲理性。"阅读宋诗,品味宋诗,确实让人深深感受到宋诗以富有哲理而见长。  相似文献   

13.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文人的世界”这一教学内容中曾经指出:“与侧重抒情的唐诗不同,宋诗最大的特色是讲求诗歌的哲理性。”阅读宋诗,品味宋诗,确实让人深深感受到宋诗以富有哲理而见长。  相似文献   

14.
李静 《小学语文》2008,(9):54-55
以诗而论,唐有唐音,宋有宋调,两代诗风各具其貌。钱钟书先生于此论述颇为精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气骨思理见胜。”(《谈艺录·诗分唐宋》)缪钺先生也有着相似的见解:“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诗词散论》)以代表作家而论,唐有李白、杜甫,  相似文献   

15.
历代诗评家谈论唐宋诗之不同的人不少,例如严羽、杨慎、锱绩、谢榛、翁方纲、王士祯等都曾涉及到这个领域,但总嫌过于笼统、简略。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一文中论述较详,但没有系统地归纳、概括。我认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可概括为三方面:一、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二、唐诗自然,宋诗深折;三、唐诗蕴藉,宋诗直露。唐宋诗之区别大致如此,至于说孰优孰劣,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宋诗,在文学史上的成就是不可轻易抹杀的.对比唐诗,宋诗有着它过人之处,就是在于开创了与唐音截然不同的特色.宋调有着多方面独特美,是变化于唐诗、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一种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17.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这种刻意摆脱唐诗的藩篱,极力跳出唐诗磁场的努力.使宋诗呈现出迥异于唐诗的美学境界,获得了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宋诗的陌生化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出于唐又异于唐的宋诗,因其诗人的陌生化的尝试,使宋诗“表现的对象陌生,形式变得困难,”“打破了审美主体的接受定势,审美主体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美感。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文学界认识文学创作与宋代理学的关系时,无一例外地只看到其消极一面,把宋诗不如唐诗,甚至宋代诗歌的衰亡,都归结为理学之“障”所致;同时,宋诗的一个人所共知的特色,即所谓“理趣”,由于人们很少从理学对文学的深刻影响分析,也就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对其哲学根源很少深究。实际上,理学对于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题材、表现手法,以及人生观、审美观、社会意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弄清宋诗“理趣”何由形成,就不能真正把握宋诗的特质;不探究理学与文学千丝万缕的  相似文献   

19.
任庆 《文学教育(上)》2008,(23):108-109
唐诗和宋诗之优劣,在后代引起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对唐宋诗不同风格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大致激情发越者多喜唐诗,性格沉潜者多爱宋诗。唐诗太辉煌了,以至使人发出一切好诗皆以被唐人作完的感慨。它像一座座巍峨的高峰威压在宋诗面前,成为宋诗难以回避与超越的文化背景。但宋人又不甘心不超过它,于是有了种种考虑,种种安排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特点,种种利弊。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那么宋诗则是在唐诗基础上再造的新的辉煌。数量上,宋诗约20万首,是唐诗的5倍。诗人约11000人,称得上名家辈出,诗派林立,宋诗也因此成为中国诗史上唯一能与唐诗相提并论的一代诗歌。但是唐宋诗的相提并论,更主要是因其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