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一篇。自古以来,对"齐物论"三字的理解和读法就存在歧异,有认为"齐物"连读的,有认为"物论"连读的,有认为"齐物"而兼"齐论"的,莫衷一是。显然,"齐物论"的读法取决于如何理解,而如何理解取决于全文的主旨要义。如果把《齐物论》置于内七篇的思想整体中来探究,会发现物我关系是《齐物论》行文的基本线索。物我对立是庄子力图要超越的,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万物齐一",而是从根本上做到"吾丧我",以臻于"未始有物"的至人之识度。经由"吾丧我"而来的,是根本无"物"可言。因此,"齐物论"只能理解为"齐同物论",相应地只能是"物论"连读。  相似文献   

2.
"三籁"与"吾丧我"两者间看来似乎毫无关联,《庄子》研究者均未注意到这个问题,实则三籁之喻正是庄子对于"吾丧我"情况之解释。本文尝试根据《齐物论》文本对"三籁"与"吾丧我"关系做以梳理。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以"吾丧我"开篇,理解它是把握庄子"齐物"思想的第一关键。如何理解"吾丧我"会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语言层面,包括从语法角度分析为何在同一句话中使用两个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从语义角度分析"吾"和"我"在含义上的差别。二是思想层面,从《齐物论》的逻辑脉络、内在体系理解"吾丧我"的意义。通过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把握"吾丧我"的内蕴。  相似文献   

4.
要把握<齐物论>的主旨不能仅仅限于此篇章的文字说明,而要透过文字表面达到与庄子思想的契合,用一种整体的观念对庄子哲学全幅的把捉才能真正契会得此篇的真意.庄子哲学是寻求人的精神满足,达到与道冥合,物我两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寻求人的精神家园的学问.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即不是一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以道观之,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5.
姚海涛 《文教资料》2005,(33):157-158
要把握《齐物论》的主旨不能仅仅限于此篇章的文字说明,而要透过文字表面达到与庄子思想的契合,用一种整体的观念对庄子哲学全幅的把捉才能真正契会得此篇的真意。庄子哲学是寻求人的精神满足,达到与道冥合,物我两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寻求人的精神家园的学问。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即不是一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以道观之,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6.
纵观《齐物论》,庄子开篇用“吾丧我”引出对物我对待的反思;而后通过“彼是方生”,说明物我其实为一;最后将“彼是方生”推衍开来,与“齐物论”这一标题遥相呼应,“齐物论”指的是物与论之齐一不二。整个《齐物论》中,探讨的都是物我对待这一问题,而最后物我对待的解决之道,依然落脚到开篇的“吾丧我”之上。  相似文献   

7.
庄子·齐物论》篇主要表现了"吾丧我"和"万物齐一"的主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吾丧我"是"齐物论"的前提,其本质是"万物齐一",至高的追求是"逍遥游"的无待境界,它启示人们摒弃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自觉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8.
“我”是指沾染了世俗气息的我,“吾”是天然本性的我。“吾”的质性经过外部和自身因素的施动作用而分化出“成心”和“有待”的“我”。庄子为达体道超脱之境界做出策应,主张“吾”通过“心斋”和“坐忘”来达到“丧我”。心斋的境界是虚,即虚以待物,以虚来强调心灵的涵容性,让自己摒除杂念,虚静纯一,内心复归于空明洁净,以凸显“吾”的存在;“坐忘”要求进入到物我两忘、是非皆泯、十方虚空、一灵独觉的境界,如此便可“同于大通”,达到心凝形释、神与物游、与物冥一的“物化”状态,“物化”之后,人的身心两方面俱得超脱,由此便实现了体道逍遥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齐物论》中的"吾丧我"意谓今日本真的、体道之"新我"即"吾"作别执于名利之心及为形而累的"情我"后臻于天籁之境。"三籁"阐释了"吾丧我"的根据、过程及其归宿等。庄子将其置于篇首是为提供人重返自然之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实现"心灵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庄子"吾丧我"智慧内蕴着跳出自我阈限、超越知觉直感、超越是非毁誉,继而虚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艘"空船"等丰富内涵,其逻辑旨趣直指与道相通为一的无待、无我的逍遥之境。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吾丧我"智慧与佛陀所倡导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思想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其共同的目标似乎都是要提醒世人,人如果要真正回归本自具足、完满、清净的道心或佛性,那么,就不应执着于自我、不应执着于自身的肉体形骸、不应贪恋于一时的富贵荣华、更不应媚俗弄权而为名缰利锁所捆缚,而应"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力"行正法善行",否则,将必不可免地永堕苦海、陷入无尽的"生死疲劳"深渊而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吾丧我”涵盖工夫与本体两个层面,其含义是“唯丧我才能见道”,又是“见道后的自然解脱”。庄子“大木”的形象是丑的,但“大木”意象是美的,“大木”的本质是庄子对个体生死意义的独到领悟,又是一种超然而可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庄子认为,心身认知的最大障碍是"我",要超越这一障碍,就必须对"我"这一障碍进行彻底的消解--"吾丧我".本文从庄子的<齐物论>出发,依据他的"彼"、"我"和"真宰"等范畴表述,对"我"这一范畴做了自我、本我和真宰等三个层次的区分,论述了三者的心身认知的不断超越关系及因不断超越而具有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般人都把庄子梦蝶看作一个美丽而空灵的寓言故事,但梦蝶故事却包含了庄子欲解脱人生苦难而不能的生存困境.人类深重的苦难使庄子对文明感到绝望,但人类倒退到原始蒙昧状态又是不可能之事,而寄情山水又不能真正消解心中的焦虑.只有当庄子梦中化为蝴蝶时,他才彻底摆脱了对时间、空间和自我的知觉,彻底做到了"吾丧我",达到了一种主客合一的纯粹的审美境界,因而快乐无比.但这种超脱是暂时的,梦醒后依然不得不再此面对令人窒息的现实,这是人生的悲哀与无奈,这也正是庄子蝴蝶梦的深刻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14.
"吾丧我"是《齐物论》中的关键词,前人的阐述中有不同的理解,然鲜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阐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齐物"是与何相齐,及"吾丧我"与深层潜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着重分析了《齐物论》文中所提出的"吾丧我"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力求从"吾丧我"的角度来解析《齐物论》一文的内在理路。认为,"吾丧我"概念中虽然包含了形、心两个方面,但《齐物论》一文主要侧重阐述的是"丧心"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庄子认知结构的分析,概括出庄学之“愚者——物”、“明者——理”、“神者——道”三种精神层次递进上升的认知境界。从中提出庄子虽然否定了在“愚者——物”、“明者——理”两种境界的认知可能,却肯定了在“神者——道”境界中完全可知的观点。换言之,庄子的认识论是一种可知论的观点。神秘主义并不构成庄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自然主义思想,目的是为万有的真性争取存在的空间,这可以归结为一个字——"见"。"见"即"现",意味着自我与世界之真性的出潜离隐。"真"的出场,需要个体通过"无"的工夫来破除"我"这一知、欲的载体。随着丧我显吾的达成,"我"脱去了遮蔽真实生命的种种束缚,同时也消除了控制占有他者的意志欲求。人与世界均还原出各自的本来面目,双方达成存在论上的合一,在此天籁境界中,世界与人一体自在呈现。这是一种非常可贵、极具现代意蕴的思想,其间透显着道家式的生命关怀与审美情调。  相似文献   

18.
庄子的颜色     
庄子是一位哲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明媚的朝气,追求自由逍遥,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境界。他的来去难觅踪影,可能在乡野间嗅着泥土芬芳,还可能于河边悠哉悠哉,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三种颜色,一曰白,二曰蓝,三曰红。白色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没错,这是乱世,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庄子,就是精神上的英雄,横空出世,于卷帙浩繁中吟诵出自己的理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对日常经验感物心动、情与物迁的情物关系进行了消解,同时重新建构了一种不为物转、情物相照的情物关系。情物关系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不仅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逻辑基点,同时也是理解《庄子》境界论美学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关节点。  相似文献   

20.
许立权 《学周刊C版》2014,(7):233-234
“吾丧我”是《齐物论》中的关键词,前人的阐述中有不同的理解.然鲜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阐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齐物”是与何相齐.及“吾丧我”与深层潜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