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学教材中,"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血液循环途径变化是"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在听课学习后,深受感触,就两种风格迥异的教师对这一课的精彩教学进行赏析,具体说明如何在日常初中生物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侍野 《中学生物学》2002,18(1):28-28
血液循环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生命活动之一.在课堂上老师为了我们掌握好这一知识,运用了挂图讲解,还演示了多媒体动画辅助教学,我似乎听懂了血液循环的意义,也能在图解中指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但是对于血液循环过程及血液究竟是怎样在血管中流动的等知识还模糊不清,感到很抽象,学的很费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用何种活体材料观察血液循环效果最好"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采用传统讲授式或微课等教学方式阐释血液双循环途径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通过绘制"8字形象限法"概念图来突破血液循环路经的教学难点,能促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构概念,习得方法,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在七年级学生中,总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理不清楚血液循环中体循环与肺循环如何交织,不明白心脏收缩为何能推动血液循环。于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设计制作了以下教学用具,使用后发现这一设计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度能大大提高。通过动手与观察,能直观感知心脏与血管和血液循环的关系,让学生轻松识记血液循环知识,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材料与用具  相似文献   

5.
1 前言 "心脏和血液循环"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中"呼吸及血液循环"中的第3课.学生在学习了"测量呼吸和心跳""肺和呼吸"基础上对人体科学知识进一步的学习,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课和总结课.本课将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体.  相似文献   

6.
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公认的重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电动模型演示、电脑动画视频播放等,此类方法虽然直观,但多数学生由于只能观察还是不能深刻理解,很难真正掌握。根据血液循环知识链条设计血液循环路线棋游戏,学生通过游戏对弈,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会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44):147-148
为了解决生物史教育的问题,笔者采用实验法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微视频来提高学生对生物史的认知,以"血液循环的发现"为例,利用动画和快剪辑制作微视频,由此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与整合,加强了关于生物史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沈英 《考试周刊》2014,(2):156-156
<正>提问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和必要的手段,巧妙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而思维的火花一旦迸发,学生就会"动"起来,课堂就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涌动着智慧的活力,充满求知的乐趣,反馈着教学的信息。如何通过"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的"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如下图)的复习课为例,介绍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出  相似文献   

9.
血液循环是初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普遍认为:血液循环难学,与血液循环有关的问题更难理解.一些城市中学可用多媒体形象且生动的展示血液循环的过程.而对于广大农村中学来说,没有条件安装多媒体,有的城市中学的多媒体也形同虚设,不是设备陈旧,就是坏了也不能及时修理.另外,多媒体展示的血液循环非常复杂,令人望而生畏.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时候,没有条件的学校可用一种简易板图讲解,会使这部分内容化难为易、迎刃而解.血液循环简图看似复杂,实际上注意了一定的规律与技巧,画起来也并不难.  相似文献   

10.
《人的血液循环》属“解暗箱课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血液循环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建立血液循环的概念,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教育儿童注意血液循环器官的卫生,增进身体健康。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如下的程序。 1.用置疑法导入新课。一上课,教师便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人血吗?人血为什么是红色的呢?它对人体有什么重大  相似文献   

11.
本节课是苏科版《生物》教材8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4章的内容。血液循环是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及时运走,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是靠血液循环来实现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关键要讲清楚血液循环的途径,使学生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由常规教学效果可知,人体的血液循环知识抽象而难以理解,往往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使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建构人体血液循环模型,进行操作与演示,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化静为动,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思考,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模型的制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促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物教学》2017,(16):52-53
<正>"血液循环"是初中生物学的重、难点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通过建立三维模型或采用多媒体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观看体循环途径和肺循环途径,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教学指导依据本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鼓励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式研究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生活  相似文献   

14.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更注重了观察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勿庸置疑是成功的。从实际教学中我想对血液循环这一细枝末节提点建议。 初中《生物》第一册(下)99页关于哺乳动物血液循环路线的表达是:  相似文献   

15.
陈著成 《湖南教育》2003,(17):38-38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也是血液循环的起始和终止部分,对其结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着对血液循环的理解。教学中,我采用一看、二摸、三比、四做的四步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看。主要是看外形和结构。先把准备好的连有八条血管,并除去血管间的组织,让血管彼此分离开,其中一半已解剖好的新鲜的猪心,  相似文献   

16.
血液循环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概念把握不够准确,对教材的编写存在误解。通过对该误解进行辨析,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这一概念,从而落实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联系具体案例,介绍了通过建构模型,突破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血液循环途径、尿液形成过程、复杂食物网中食物链问题、变化趋势问题、需要通过计算做出判断的问题等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1 案例背景 (1)“人体血液循环”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第二节的内容,包括心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共2课时.该内容涉及到的科学概念繁多,对初中生来说,掌握知识的难度颇大.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心脏的结构,笔者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结合猪心脏的解剖实验,使学生基本掌握心脏的结构及特点,为第二课时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本案例主要是叙述第二课时“血液循环”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利华 《生物学教学》2010,35(11):70-70
血液循环知识是初中生物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若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并与数字进行结合,会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相似文献   

20.
从1996年我校初创时,学校即着手组织队伍积极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将它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就生物学科研制的《脊椎动物五纳血液循环)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成效,谈一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作用。一、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血液循环的内容是初中动物学部分的重点,又是难点。如鱼纳的血液循环,学生通过解剖活鲫鱼,发现心脏跳动这一事实,并理解了心脏的结构。可是,心脏究竟是如何推动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呢?根据由感性→理性、由具体→抽象的认识特点,加上初一学生抽象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