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年前,我从地方史志部门进入媒体界,开始做副刊编辑.多年日积月累,心得有一些,经验教训也不少.我的感受是:要做一个好的编辑真不容易. 我编辑的副刊版面,差不多每期都有一篇主打文章,然后围绕主打文章组织版面.要是其中某一篇主要文章被老总毙掉了,或是删得“惨不忍睹”,那我一定会推倒发稿计划,重新组版.  相似文献   

2.
不知怎么了,二十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这几年十几年,大家突然对鲁迅有意见起来,鲁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了。最奇怪的是有人只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甚或在报纸杂志上看了一两篇别人或是评论胡适或是评论鲁迅或是评论胡适时带评论鲁迅的文章,就立即对鲁迅不满对鲁迅有意见起来。我觉得这不好。尤其是有人恐怕没有读过多少鲁迅著作,或者说虽然也读了一些,却并没读懂,也在那里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跟着瞎起哄,我觉得这更不好。 我虽然很尊崇鲁迅,但知道他毕竟也是人,而是人就难免有人的缺点。但鲁迅又确实不是一般的人,他的伟大,其实并…  相似文献   

3.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写短稿难;写短而好的稿子更难;写得又快又短又好,那就难上加难了。笔者常常为此而苦恼,总想写短而精的文章,但总是写得又长又平淡。特别是刚当企业报记者那阵子,一篇消息动辄洋洋千言,经编辑改来改去,才勉强见诸报端。一度时期,我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论及文学翻译时曾经说过:“译者要向原作者负责。作者写的是一篇好散文,译出来也必须是一篇好散文;作者写的是一首好诗,译出来也一定(要)是首好诗。所谓好,就是读者读完以后要愉快。”(转引自刘重德《浑金璞玉集》许渊冲序)胡适在这里为文学翻译提出了一个标准:译得好才是对原作者负责。但怎么叫译得好呢?读者读完之后愉快才叫好。乍一看,胡适这段话也跟他的为人一样随和,宽容。一个“好”字作为对原  相似文献   

5.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6.
一本好的书,必须有好的设计包装,使商业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才会引人注目,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个好的设计又必须贴近书籍思想内涵并留给读者更多的想像空间,这需要结合美编与文编双方的专业水平和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由于文编与美编的分工不同,彼此又缺乏沟通,导致了双方在书籍设计问题上分歧很大。美编花了很多心血做出来的设计,不被认可,还常被问道:“这本书怎么设计成这样?哪卖得动?我不喜欢这颜色,给我换一种,这么老土!……”碰到这种情况,其中的因素之一,可能是美编忽视了对书稿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市场需求,只顾“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7.
范江怀 《军事记者》2006,(12):39-40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们也一直在强调“三贴近”,这说明要写出好稿,就必须做到“三贴近”,中外记者概莫能外,这已经不是什么理论上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现实的采访中,如何避免贴而不近、贴而不实、贴而无意,真正贴近你的采访对象,写出贴近读者的好稿来,应该说还是有不少学问的。去年1月和今年4月,我接连写了两篇关于八一男篮的长篇通讯,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在此谈谈自己的采写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贴近实践的要诀。时空上的贴近——何时贴…  相似文献   

8.
报纸有个尽人皆知的传统,那就是评论文章不署名.被称为报纸的灵魂--评论,其作者都是什么人呢?读者往往称赞某篇评论写得好,但却不知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因此习惯上都称这些作者是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9.
宋庆祥 《青年记者》2002,(11):25-26
我经常看到这种场面:一位读者手拿一张报纸,眼光在纸页上匆匆掠过,搜索到好的标题,停下来,再看开头一句话,有兴趣,看下去,没有兴趣又翻过。我的结论:一篇好的稿子,首先要有一个好标题,然后要写好开篇第一句。没有一个好标题,读者常常不看这篇文章;写不好开篇第一句,读者往往不会耐着性子看完。  相似文献   

10.
前年夏天,我对新闻写作还是门外汉,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都始终拿不出手。有一天,我鼓足勇气,掂上自己得意的力作敲开了宣传科的大门。宣传干事宰先珍同志正皱着眉头写文章,他仔细地看完我的文章,笑嘻嘻地举起大拇指:“好,写得好,以后多写吧!”我心里暗想自己也许真有两把刷子。谁知等见到《河南石油报》登出后,我怎么也认不出那是自己写的文章,百把字短文,只有两句似曾相识。好坏也算是自己写的文章见报了,经同事鼓励心里热呼呼的着实感激老师宰先珍.从此劲头十足,三天两头找老师请教。时间一长,我深深感到老师的严励和认真.记得前年在朋友家闲谈,听说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要想写好文章,就得读书,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书读得越多,文章也就写得越好。试想,如果一个人知识贫乏,又不愿意读书求知识,他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我在这方面有所体会。十年前,看到一位朋友写文章不费吹灰之力,而我一篇篇稿子投出去,几乎都“泥牛入海”,是何原因?知识贫乏也。我决心读书。十多年来,我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哲学的,历史的,还有散文集、杂文集、写作知识等。愈是读  相似文献   

12.
春节放假邀了几个朋友小聚。言谈中,我拿出一篇稿子请他们“斧正”。其实,我是在炫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谁知,这几个三杯酒下肚的“工人老大哥”,却真事儿般地开始评头论足。老赵最踊跃,他喝了一杯酒拍打着稿件:“啊,主观愿望是好的,可怎么看着有点像文字游戏?缺真实感和现场感啊。”啥?看着这个属于“粗人”类的家伙,我心想他怎么还能说出如此的话,可脸上还得挂着笑容:“说得好,请继续指教。”老赵还真来神了,他又喝了一杯酒:“邵我就语重心长了。你们这些‘土八路’,得跟人家正规记者学,去采访啊。”好,  相似文献   

13.
悟! ?     
(一) 创优期间。某记者特赴省城向一位对优稿颇有研究的德高望重的专家请教如何写好现场目击式短新闻。这位专家连忙从案头找出一篇佳作念给他听。念毕问来访者:“这篇如何?”记者恳求:“你能否给我分析一下这新闻好在何处?”专家于是又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说:“这新闻就好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榆林记者站王忠杰采写的通讯《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是一篇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生动具体、反映问题深刻的好通讯;是一篇清“左”破旧、搞活经济的生动报道。这篇通讯,曾受到编委会领导的表扬和读者的好评,荣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2等奖。这篇通讯有哪些新鲜、浓郁的陕北特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在选择主题和材料上,具有陕北新颖而独特的特色。凡是熟悉陕北  相似文献   

15.
严元俭 《新闻实践》2003,(11):26-28
今年7月24日,浙江日报的独家报道——《揪心事引出500万元助学基金》,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好评。当天上午,浙报还没到衢州,市政府就有干部打电话给我,说他在网上看到了《浙江日报》的这条消息,很感动。当天下午和过后几天,我又接连听到了不少读者的反映。有的说,"这篇报道全文没有一处提到‘三个代表’,但却让人读到了领导干部真正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动人事迹";有的说,看这篇稿子时,眼睛也湿润了……衡州市领导也对这篇报道连声称好。然而,读者哪里知道,这篇独家报道的前身,竟是一篇只能发简讯的通稿。今年7月22日,衢州市政府办  相似文献   

16.
为了报道北京申办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结果,首都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作了两手准备。得,发这一套稿子;失,发另一套稿子。人民日报也是一样,充分作好两手准备。撰写评论的任务交给了我。得,发一篇社论;失,发一篇评论员文章。总之,得也评论,失也评论。 接受撰写这两篇评论的任务之后,我到北京奥申委采访新闻发言人吴重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他是权威人士,是专家,必须虚心向他请教。我问:“能不能给我透个底,得,或是失,”他不敢下结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谁也说不准。毫无疑问,我热切盼望申  相似文献   

17.
多写点矛盾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矛盾着的过程。我联想到有些典型报道等对矛盾发展的过程写得不够。例如,对先进的一面,成绩的一面讲得多,似乎他们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对如何取得成绩的,遇到什么矛盾,矛盾着的双方怎么样斗爭,怎么取得胜利的,这方面就写得简单笼统了。读者不仅要看它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如今学术界尤其是弄文史的要讲究学术规范了。例如过去有些人引用文献不注出处,承用人家的说法不提其姓名、书名或论文题目,这都被公认为不规范,不纠正不行了。  但我还发现一个更为常见的不规范做法,即一篇学术论文写得像书的某章某节那样,只就题目作平铺直叙地讲说,而不交代清楚:(1) 此题目没有人做过,我现在做了是填补空白;(2) 或是此题目某某人做了,但有错误,我现在是来纠错并提出正确的东西。其结果是使读者不知道这篇论文里哪些真是署名作者自己的东西,哪些只是别人前人的东西,甚至全部是因袭人家的,当然也许真的全部…  相似文献   

19.
我写文章向来不大注意效果,我想那是读者的事。一言既出,见之报端,成败利弊、影响大小,都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读者自有公正评说。可是,有一次我听到一位读者对我的一篇文章的“公正”评说后,心里大为吃惊。那是一篇发表在报纸上的通讯,写的是某单位领导抓廉政建议,严肃查处违法乱纪案件,对腐败干部决不姑息迁就。这位读者一见我就  相似文献   

20.
1993年10月16日的《陕西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张明利的“名片攻势”》,读者反映比较好。10月27日,《陕西日报·经济特刊》又发表了我写的评论《学点市场心理学》。这两篇文章应该说是姊妹篇,都是呼吁人们重视增强市场意识,学习、研究和应用市场心理学。 回味一下,我认为这两篇文章之所以能尽快见报并取得读者的好评,是由于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采写的,并向人们提出了如何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即使只是一点浅浅的启示。 采写稿件怎样才能选择一个较新的角度呢? 我以为,首先在采访前不要定死框框。有些通讯员同志往往在采访前就拟好了标题,确定了自己要报道的中心。这样就自己限制了自己,采访也显得浅而简单。我在采访张明利时没有给自己定框框,而是和他及他身边的几个老熟人闲谝。他发牢骚说自己卖苹果时可吃尽了苦,又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他是怎么获胜的。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