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2.
李喜 《军事记者》2004,(2):18-18
新闻“求短”不是新话题.但却是个难题。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中央党报就带头倡导“短些,再短些!”如今看来.“求短”之路,仍显艰难。新闻写短好处多,这个“理”大家都懂;求短之“术”.也有不少专论成书。这里“老生常谈”几点,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是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艺术创作如此.新闻工作亦然。可以说,新闻记的第一技能不是写作,而是发现。发现.是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关键一步,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4.
摆脱评论中的“八股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舍先生说:“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这是就学作品而言的。其实.新闻评论也一样,要赢得更多的读,取得更好的效果,既要有好的思想内容.也要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相似文献   

5.
社会新闻.是当今各媒体拼抢的主阵地之.也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个主要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除去媒体常没的新闻热线外,记者该如何挖掘社会新闻?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只要用心.把身子沉下去.社会新闻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6.
近读一则关于写作方面的故事,时新闻写作颇有启发意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前总爱先蒙头大睡.睡醒后方展纸搦毫而写,一挥而就。笔以为,王勃的“大睡”是假.“大思”是真,因为有了“睡”中的反复思考,烂熟于心,才能有“醒”来后的如泉涌。假如他真的是“大睡”。恐怕醒来后等待他的不但不是“一挥而就”.而可能是“一筹莫展”了。  相似文献   

7.
有关新闻的定义.国外专家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表述.美国约特斯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德国多维法特则说.新闻就是把最新的现实的现象在最短的时间距离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而从当代西方新闻学看.新闻则是记者相信的、读者所需要的信息,等等。  相似文献   

8.
石翼 《军事记者》2004,(7):71-71
在本届新闻函授学员的习作中.也有不少是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总体来看是不错的.但失之于平。即:事迹平.人物平.用光平,构图平.说明词也写得平.这就在大量摄影作品涌入报社的形势下,失去特色,失去竞争力。下面.结合学员的来稿做一点具体分析,未必准确,仅供学员们在学习摄影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人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写好短新闻.做到长话短说.长短做。同时,也要求广播人要按照广播的收听特点.善于用尽量短的篇幅.尽量少的字.在对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场景、一个问题、一个观点的表述中.将更多更广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听众。  相似文献   

10.
“新”是新闻的第一要义,新闻不新便不成其为新闻。求新、求异.是读普遍的阅读心理,稿件不新,可读性就无从谈起。因此.“新”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工作报道比较难以出新.但是.从事军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通讯员,不能不把新  相似文献   

11.
李晓东 《记者摇篮》2005,(10):48-48
新闻视角,是指采写者选择把握新闻角度的着眼点。在相同的新闻事件中,由于选择的视角不同,作者写出的新闻作品就会大不相同.表现出新闻价值也是良莠不齐、有高有低。因此,选择好新闻视角.是新闻采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对外报道中,选择好最能引起国外读者共鸣的角度,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赵秋实 《记者摇篮》2004,(4):23-23,58
导语不是对新闻简单的总结.不是笼统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它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实和亮点.它将新闻关注集中到一点上。好的导语体现的是新闻事件中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导语写得精彩.就能抓住读者,否则读者就溜掉了。  相似文献   

13.
县级电视台新闻栏目作为沟通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如何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既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有效的舆论支持,又对区域内“新近和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进行全景式的报道.有效地为群众传播资讯、释惑、排疑,是新形势下县级台肩负的双重责任。因此,开设社会新闻类电视栏目.为社会新闻提供展示的平台也就成了基层新闻媒体近年来纷纷尝试的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很容易贬值,“今天的新闻是金子.到了明天就成了银子,冉到后天可能就成了垃圾”,可见新闻掉价之快。但这也仅是对一般的新闻作品而言,而精品级的新闻作品则是例外。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报是企业自己创办的报纸.这就决定了它的基本风格.即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中心、服务于企业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于职工群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从而呈现出生动活泼、令人喜闻乐见的面貌。然而不能不看到.一些企业报办报人的思想观念仍囿于旧有的条条框框.在宣传报道中往往是常年唱“四季歌”.而且由于企业报生产经营性报道多,专业性较强.社会  相似文献   

16.
写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免不了要和数字打交道.因为数字往往是新闻事实的佐证,也是传播观察和报道新闻的一个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数十年的摄影实践中.军事新闻摄影界的老前辈总结出的一系列军事新闻摄影理论,较好地指导了军事新闻摄影的实践.使军事新闻摄影在我军夺取革命战争胜利,以及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当今在军事新闻摄影领域还存在着拍摄题材陈旧重复、思维方式单一循环、手法技术老套呆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谢纳 《记者摇篮》2004,(10):42-42
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群众喉舌”的功能不断强化,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和喜爱。但是从近年来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张君案”和“马加爵案”的报道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新闻审判”的现象在报道中时有发生,既危害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妨碍了依法治国观念在公众中的普及。  相似文献   

19.
凌翔 《军事记者》2004,(8):10-10
曾看过不少关于新闻与学区别的章.但由于其术语太专业,基本上没在笔脑海中留下什么痕迹.惟独下面这段描述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新闻是健美比赛中的运动员,尽量要少着装,以突出体格的强健。学是台上的舞蹈演员,必须借助服装灯光.以表现美的韵律、韵味。新闻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学是‘花簇锦绣满园春’。”这段话之所以在我脑海中留下印记.就是因为它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通俗化了术语。  相似文献   

20.
广播要抓住听众,就应当发挥自身的长处,以最快的速度真实、生动、具体、形象地传递发生的新闻事件.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增强广播的“可视性”。而广播是听觉艺术.要让广播具有强烈的“可视性”.就应在文字和音响上下工夫,让听众听出画面、听出意境、听出美感。而要增强广播新闻的“可税性”.就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重视音响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