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熟语的角度,考察台湾客家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同时将之与大陆客家熟语中的思想观念比较,以此展示台湾客家人与大陆客家人思想观念上的共同性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熟语是一种重要的民间语文文本。客家熟语作为客家方言词汇系统中的一类特殊成员,不仅记载了客家民系的许多民俗事象,体现了客家人对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有认识和思维方式,而且包含了客家人的教育思想体系,反映了客家人传统的大教育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内涵是:崇文尚学;修身立人;勤勉务实;以巧求效。对这一教育思想体系的呈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客家人文化人格的形成过程,还有助于我们解读客家教育的现状与特色,为教育的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7,(9):10-15
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客家菜作为广东客家菜的代表,其饮食食材选配、菜肴特色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人地环境孕育背景;面对"冷湿"、"湿热"、"燥热"以及水土不服环境,梅州客家人从人地环境出发,充分利用本土地道中药药材,运用中医药知识,总结出了大量日常饮食食材选配的品种与方法,以达到清热祛湿、润肺排毒等功效,摆脱"冷湿"、"湿热"、"燥热"的侵袭与困扰;梅州客家饮食食材选配根植自然地理环境因子,就地取材,彰显"树头草根"乡土气息,传承中原饮食遗风和寓医于食中医文化,突出"药食同源",讲究"四季五补"。  相似文献   

4.
广西客家群体庞大,是中国第四大客家人聚居区。当前对于广西客家饮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的制作方式,食品形成的来源、传说、记录,菜品中的禁忌文化和菜品中的寓意解释方面,未能更深入地揭示这些饮食文化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通过对广西客家饮食中的典型食品特征的研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意识观念,挖掘客家饮食文化中的深层含义,使其制作方式的特点与文化的深层关系能够得到有机对接。  相似文献   

5.
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的客家人自中原南迁,并于近代陆续迁居东南亚甚至欧美。在异国他乡的客家人,除了要面对生存的挑战之外,还要面对异国文化对客家文化传统的影响甚至排挤。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切纳的小说《夏威夷》展现了客家民间信仰和基督新教信仰的生动画卷,讲述了海外客家人坚守客家传统文化的艰难历程,并揭示了客家民间信仰在海外客家人文化身份认同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7,(3):12-18
明清以来,粤东客家人漂洋过海去谋生,是无奈之举。"过番谣"反映了客家人的这种心路历程及其泪痕。程贤章的《挽水西流》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为去南洋而抛妻别雏的悲惨境遇与诉苦、诉情和异地生活的情形,体现了客家华侨集体记忆在形成客家移民文化中的重要影响。它真实地反映了客家华侨在异国他乡生活创业的艰难历程,也从文化认同的视角重现客家华侨对故土文化的确认。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7,(10):16-21
粤东客家人"过番"的历史由来已久,明清达到高潮。"过番"是客家族群文化中的一道烙痕,它成为了客家人深刻而永久的记忆。"过番"之行牵系着客家妇女的累与痛、爱与恨。客家妇女为血泪"过番"的历史做出了牺牲:正是客家妇女坚强不屈,不畏生存的困境,而为客家人漂洋过海在异国他乡谋生、发展,提供了后方保障与精神支柱。同时,客家妇女的"过番"又为现代客家人侨居南洋甚至广袤的世界而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前期基础,为国家的昌盛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相似文献   

8.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9.
客家文学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同时也是客家人对现实的思考。客家身份的认同是客家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种主题不仅成为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客家身份认同是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10.
客家文献是具有"客家特色"的地方文献,它能够完整地反映客家人的历史及文化传承。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客家文献,无论对客家研究还是对客家文化的传承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客家文献的定义、类型及如何建设客家文献资源体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青海饮食文化的区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区域民俗学的角度阐述了青海饮食文化的相关问题,主要对青海饮食文化的区位归属、饮食结构、饮食礼仪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青海饮食文化兼有农业和牧业的饮食结构,因为民族和文化体系的多元化使得饮食结构和礼仪也呈现不同一般的特色,青海饮食文化可自成一体,代表了多元的高原饮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2.
宋小说已深入到大都市、小市镇的市民日常饮食生活中,使其具体、直观呈现并形成了系统,像酒楼茶肆等题材,对后世文学影响甚巨。以《东京梦华录》为代表的城市日常生活笔记文学,为宋代饮食文学构筑起一个平台,使宋代城市市民日常饮食生活独立出来。宋小说笔记的饮食生活内容已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并互相融合,从而构成了宋代乃至宋之后无比生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长河中,由于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客家地区产生了内容丰富、特点鲜明的"廉洁清正、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它主要通过客家人喜闻乐见的匾额、堂联、族谱、史志、谚语、格言、山歌、民谣等形式加以传承,同时又在杰出人物的身上折射出熣灿光芒,激励着客家人奋发向上,净化了客家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是富民兴黔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特色山地经济的创新之路,是贵州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有益探索,是符合贵州自身实际且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相似文献   

15.
客家菜的形成及其特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客家菜起源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区域,明清时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味型以咸辣醇厚见长,清淡味重兼具;原料以禽畜、河鲜、山珍蔬果为主,广取博采;烹制技法众多,精妙而独特;其人文内涵丰富,美食名食众多。  相似文献   

16.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节庆饮食是台州府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府治特征,是临海风土人情的展现.在传统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更要发掘节庆饮食背后深藏的特殊的人文意象,使美食永恒,节庆长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享有“冬至大如年”重要地位的冬至节,演变为现在相对单纯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各项节俗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本文主要梳理和探讨冬至节俗中饮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饮食散文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与同时期或稍后的其他饮食散文作家相比,周作人的饮食散文创作有明显的特殊性。这既与其丰厚的学养有关,也与其复杂的思想背景有关。周作人饮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充满知性,二是富有人情味。事实上,这两个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散文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9.
蒲风的诗深受客家文化的影响,不但内容上如实反映了客家农人的血泪心酸,语言、结构上也借鉴于客家山歌;同时,客家人民勤劳、勇敢、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其诗歌中也有突出表现。蒲风诗歌可以说是生动的客家文化民俗风情史,是世人认识、理解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珍贵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