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杨  小浩 《出版参考》2006,(12):12-13
第一愿是取消籍贯 在三十年代之前.中国人见面.往往问曰:“老哥,吃饭了没有呀。”于是被洋大人讥为吃饭的民族。有些中国同胞自己觉得脸上挂不住.认为洋大人见面时那一套.才是经典之作,美不可言。大洋大人见面,昔之时也,还多少有点关心,所以曰“好都有都”。前之时也,已退化为没话找话,曰“哈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的洋网红短视频有利于建构并传播良好的中国乡村形象。作为典型的短视频案例,洋网红运营的抖音“rose”通过画面与内容向世界呈现了正向的中国乡村形象。洋网红短视频为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本文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洋网红“rose”短视频如何建构中国乡村形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石屏县图书馆在2007-2011年间将得到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每年捐赠505万码洋的图书。用于支持县图书馆建设。2007年12月12日,首批捐赠价款505万码洋的18.3万册图书到位,这批图书将分配到各村委会“民兵之家”图书室,图书按制度定期流动。同时,2008年全县115个村委会都要建设“民兵之家”图书室。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举办一批“洋大学”,按照世界通行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教学模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其意义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低成本“本土留学”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期望“洋大学”发挥“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许多外国人活跃于中国的互联网平台,成为“洋网红”。本研究从批判学派的视角出发,以“洋网红”传播行为的经济动机为起点,着重分析受众通过戏谑式评论与二次创作等方式对“洋网红”传播策略的反抗,同时指出这种反抗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韩敏  敖利 《东南传播》2022,(11):80-83
近年一批在华“洋网红”的自媒体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以及海外的YouTube等社交平台走红,他们为西方互联网用户开启了“近距离”“全景式”观察中国的一个新的信息渠道。本文以在华“洋网红”与西方主流媒体的论辩视频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对话与论辩策略。“洋网红”视频作品以“我”在中国现场的真实生活经验有力破解西方偏见,并且通过对话主体多元化、对话视角全面化、对话身份多重化等多重对话机制与西方媒体展开论辩,为国际用户知晓真实的中国图景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7.
崔鹏  杨牧 《新闻战线》2022,(6):107-110
借助“洋网红”开展国际传播工作具有许多优势。“洋网红”比较了解海外受众的喜好,更倾向以平视镜头聚焦百姓生活,能够以更细腻多元的视角展示中国。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借助“洋网红”开展国际传播,同时以更加严格的标准选择合作对象,充分发挥“洋网红”善于讲故事的优势,通过清新明快、传播力强的新媒体产品,更大程度地利用社交平台进行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方刚 《出版参考》2007,(2):38-38
讲究绅士风度不仅仅是英国人的事情.但英国男人的绅士风度却被视作典范.视作楷模.视为经典男人的标准。“英国绅士”已演化成一个古典美学名词.随着嬉皮士的出现更成为一种理想.中国人在二十世纪第二次睁开眼睛看世界之后.才惊讶地发现.资本主义制度下竟也存着这样一种“好男人”。想嫁洋人的中国女人.眼睛里盯的可能并不仅是钞票。还有中国男人没有的那么一点“洋男子汉”风韵。  相似文献   

9.
曲升 《兰台世界》2007,(11S):69-70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为不同的“势力范围”。欧洲士兵的凶残、商人的剥削以及中国人眼中最邪恶的传教士的文化宗教侵略……随着外国势力的深入.亡国灭种的阴云笼罩在华夏大地上。然而,腐朽的清政府对此不仅束手无策,而且也似乎无动于衷。中国人起而反抗时,他们完全是自发的。1900年,一场源于下层民众、由干百万农民发起参与的名为“义和团”的运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义和团以“灭洋抗官”、“扫清灭洋”等为口号。其目的就是把外国势力从中国驱逐出去。他们手持刀剑、长矛以及占式的滑膛枪等各种传统武器,同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用先进武器武装到牙齿的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您看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纪录片吗?您一定知道那个勇救中国难民的德国博士卡尔.京特吧?他就出生在河北唐山.他名字的另一个译音是卡尔·昆德.他的父亲就是开滦历史上的洋技师汉斯·昆德.号称“中国洋灰技术鼻祖”:而他的伯父和睦·昆德.则是为当时中国大型煤矿——滦州煤矿引进大量设备的著名商人。  相似文献   

11.
一百多年来 ,各种各样的西方发明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和“洋”字挂上了钩。洋车、洋房、洋油、洋火、洋布……这些打上了“洋”字印记的舶来品 ,几乎占据了我们的全部生活 ,连上海等地的商业街道 ,也被称为“十里洋场”。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洋”界限的消失 ,新一代的人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许多东西的来历。很少有人会问 :这些东西是谁发明的?它们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形下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是怎样看待这些舶来品的?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就更少。西方的发明不仅改变了中…  相似文献   

12.
书业内外     
谁来给“洋读物”内容把关?据《文汇读书周报》报道:近期接到读者反映,在一些正规书店出售的“洋读物”中发现政治错误,如在地图集中将“台湾”标为“中华民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来解释;出现题为“中国镇压法轮功”的章节,等等。而在另一些由国内正规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影印版  相似文献   

13.
何凯军 《大观周刊》2012,(38):278-278
义和团运动是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相似文献   

14.
“米家军”在韩日世界杯战绩不佳,引来足球界与媒体的“大反思”,而反思的题目之一便是“中国该请怎样的洋教练”  相似文献   

15.
姜红 《新闻大学》2005,(2):23-25
2004年底.美国耐克公司广告片“恐惧斗室”在中国引起广泛争议,该片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致使它最终被广电总局叫停。实际上, 在耐克之前,2003年12月的“丰田霸道”广告和2004年9月的立邦漆广告,都因其带有“侮辱性”色彩而引起轩然大波。[1]无论出于民族自尊还是自卑,民族主义这根敏感的神经是被“问题洋广告”们重重地拨动了一下。当我们把目光过多聚焦于“洋广告”的时候,不妨也审视一下自家的“土广告”。  相似文献   

16.
书业内外     
书业的“洋”皮与“洋垃圾”据《文汇报》报道:现在的一些书商,把本来并不怎么引人的东西,用畅销的“洋”皮一包,想“洋旗高张顺长风,坐引读者入掌中”。然而,戳穿这层“皮”相,露出“洋”皮下的名不副实,读者就会“不屑一顾”,宣告这种炒作噱头的破产。不论是扯“洋”皮作大旗  相似文献   

17.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洋学府”恐怕要数“莫斯科中山大学”了,这所由苏联人出资创办并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的异国学堂,在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曾聚集了一大批中国青年的精英,中国政界要员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上海百年来的历史,想到的是历史辩证法,是“开放”和“竞争”四个字在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上海开埠后,外国侵略者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攫得的特权,将上海变为侵略中国的基地,魔爪伸向长江两岸以至全中国。他们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在租界范围内中国完全丧失了主权,所以租界被人称为“国中之国”。租界之外的华界也因上海的被迫开放而比其他城市更明显地半殖民地化,来自各国的“洋大人”混迹沪地,发财机会俯拾即是,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犹如哈同之流的“洋瘪三”,也在这个冒险家乐园中暴发成为亿万富豪。但上海滩这座“洋化”了的城…  相似文献   

19.
名刊要览     
锦江的“洋当家” 面对改革的迫切要求,中国众多的庞大国有企业集团该往何处去?中国最大的旅游企业锦江集团的办法是,引进能干称职的国际酒店人才。于是,在世界著名酒店集团喜来登工作23年之久的美国人克里斯多夫·巴克兰成为了锦江的首位“洋当家”。巴克兰表示,酒店组合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业主们的重托和远见,为他迎接挑战提供了出色的舞台。  相似文献   

20.
杨捷 《中国编辑》2005,(4):62-64
近年来,“洋教材”纷纷抢滩我国高校教材市场,已经对我国不少出版社(特别是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开发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随着教材市场格局的变化,作为出版人,应敏锐地在这些变化当中寻求生存的战略,其中,编辑思路的创新至关重要.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客观地认识“洋教材”和本土教材,以及二者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