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由于儒家的人性观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性论的主流观点,而性善论基本上代表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理论,所以探析内容丰富的性善论思想对当今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人性论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假设。人性论是儒家心性之学的中心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理论的形上依据和理论基石。由于儒家的人性观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性论的主流观点,而性善论基本上代表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理论,所以探析内容丰富的性善论思想对当今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人性学说主要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为代表,他们的人性假设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分别提出了“内求说”和“外砾说”,这些教育思想和方法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中积极的充满教益的东西对于今天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仍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与其他先秦诸子的德育思想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深厚的德育根基。孟子在著作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孟子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点,提出了著名的"四端"学说,论述了德育与物质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他重视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教育,并进一步提出了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的德育方法体系,通过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路径的论述,来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人性都是善的,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认为人性是道德的本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孟子的性善论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已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而以此为基础的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使之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人,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而孟子的人性向善理论,旨在使人们能够在后天通过道德教育把“四端”发展成为“四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孟子“性善论”的影响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性善论”的指导下,使道德教育的目标、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得以进一步完善,使受教育者不仅可以接受正统的教育,而且可以运用德育的标准进行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悖论是一个由来已久,已经被中外思想家多次提及和反思,隐含在道德教育活动内部,并带有颠覆性、根本否定性特征的特殊矛盾。悖论一:“性善论”的人性假设引起的悖论。任何道德教育的理论和观念都内置一定的人性假设。性善论是我国道德教育的基本假设,这一假设形成的对“性恶”的遮蔽使道德教育承载了“不可承受之重”。重教化,轻法制;重人情,轻规则;重正面教育,轻反面惩戒等就是性善论传统所造成的文化积弊。道德教育在屡教不改的“痞子式”学生面前,在“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公然宣示面前的无奈或无力就是这一文化积弊的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先秦时期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的孟子,以良心本心论、赤子之心论和天爵人爵论为理论基础,深入阐发了包含仁、义、礼、智“四端”为题中要义的“性善论”道德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挖掘人的善性,肯定人的自身价值,丰富中国教育思想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人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形成人们的“大丈夫”人格和促成人们善言善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10.
卢梭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针对当时封建教育的弊端,基于“性善论”道德哲学观、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消极”道德教育思想。卢梭虽然主张到青春期才进行道德教育,但在青春期以前仍然应当注意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作用,避免环境对儿童道德品质的消极影响,这些主张对现今的道德教育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密切,需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人文教育是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基础,它为后者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没有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政治教育是方向性教育,它为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指明了政治方向.道德教育为人文教育提供价值判断的标准,为政治教育提供道德基础.另外,本文就"三项教育"的落实提出了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心理禀赋.这一结论可以从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找到依据,加以证明."新性善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道德教育可能性能够得以说明的前提条件.因此这一理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杜威是教育史上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把学校的现实生活、课程和教法称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强调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杜威德育思想为我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和借鉴,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檀传宝教授2000年提出"新性善论",认为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社会性文化心理结构的遗传存在,这为我们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长达10余年的论争,形成了三种立场的观点。这些争论一定程度上廓清了道德教育的部分问题,但是对于"道德可教性源自何处"的问题始终没有给出答案。从神经伦理学的视角切入,以脑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据,经过分析可以认为,道德教育有着一定的神经科学基础,但是由于这一基础具有明显的后天可塑性,具有视觉思维和直观本质特性,道德教育应遵循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人性论即导衍了不同意义的道德教育。孟子“仁、义、札、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的性善论折射着主体性德育的思想,对于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性善论"是论述"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问题的重要前提,强调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践的作用而使得人类个体具有先验性的道德禀赋。该理论的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近年来,该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学术质疑。在论证"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这个德育基本命题时,如果不能形成对"新性善论"较为一致的认识,则会形成制约我国德育理论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孕育了孔子深刻的道德教育人学思想,对于现代的道德教育意蕴重大。通过对孔子的相关思想进行甄别,取其精华,为现代道德教育理论提供科学成分,为道德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巨大作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善、向善、为善几个环节,其宗旨就是通过道德教育,使人们能够在后天把"四端"发展成为"四德".现代德育在"性善论"的影响下,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功能与道德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德育的背景下,终身运用德育去完善自我的"善端".  相似文献   

20.
对人性本质作形而上的探寻,自古至今,从未消停.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主张,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主流思想,孟子的性善论思想集中于《孟子·告子章句》之中.孟子和告子通过激烈辩驳,张扬了各自的人性论思想.他们的思想,各有其可取之处,也都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