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古代乐舞教育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从原始自然形态到自觉化过程.从娱己、娱人到娱己、娱神,又到育己、育人的教育流变,使我们看到古人乐舞的教育观、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实践等所经历的历史蜕变。古代乐舞教育从萌芽走向成熟到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美育教育雏形。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古代舞蹈教育源流溯变的探索,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原始乐舞作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古老艺术文明的结晶。探求原始乐舞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对于发展人类艺术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原始乐舞的基本概况入手,简要分析了原始乐舞所代表的文化心理,揭示了文化与生活之间不可分离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3.
乐舞以它独特的功能,曾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先秦的乐舞教育,主要是指西周统治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的,充分体现“礼”的精神,为“礼”服务的一种艺术教育。它是礼乐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下面就先秦乐舞教育思想作些探索。一、先秦乐舞教育的形式先秦的乐舞教育有其完整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法。它大约在西周得以确立,孔子及儒家学者最后使它更加完善,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宫廷乐舞是中国古代宫廷的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意识形态输出和传播的工具之一。对于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的衰亡,首先就中国古代宫廷乐舞作中国古代为宫廷的产物来说,由于中国古代宫廷的灭亡,宫廷乐舞作为它的文化载体自然也就没有了栖息之所。其次,中国古代宫廷乐舞,未能在封建王朝灭亡前夕脱离宫廷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传承下来。宫廷乐舞的衰落不仅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它的背后更是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东夷地区最早的艺术活动——原始乐舞,体现了古东夷人整个社合群体的文化意识,其原始的文化发展必然促进其原始乐舞的发展,大量的考古说明了他们在音乐文化上的不断发展,现代的科学手段也证明了古东夷五声音阶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的乐德、乐语、乐舞之教的粗略回顾,阐释了从古到今音乐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及乐德、乐语、乐舞之教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古代西域就是今天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龟兹古国是西域36城邦国之一.龟兹古国位于西域的中部,由于西域是古印度文化.古罗马文化、古中国文化和古波斯文化在世界上唯一的变汇处,所给我们带来了独有的文化.龟兹乐舞是以历史悠久的石窟壁画形象为原始素材.本文是从龟兹乐舞的文化背景的源头出发一直走进龟兹乐舞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程,舞蹈,从最初被赋予政治功能具有教化作用的大周,到普遍兴盛快速发展的汉代,再到乐舞文化空前繁荣,人人善舞,以舞为荣的盛唐,一路蓬勃发展的乐舞在宋代出现了转折。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鼎盛期,那么,宋代就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转折点。从整体上看,民间俗乐舞蹈空前兴盛、宫廷雅乐舞蹈趋于衰落这样的"雅俗之争"形成了宋代乐舞"盛衰兼具"的时代特征。舞蹈与戏曲的融合为后来的戏曲表演艺术做了积极的贡献,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舞蹈表现形式,增添了舞蹈动作元素,使得民间俗乐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力图把握中国原始制陶工艺概念与先民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工艺概念的文化解释力和涵盖力,从研究工艺概念的视角来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思想特征与发展脉络。将与制陶工艺概念相关的古文字作为典型形式来进行研究,探讨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种典型形式和深层结构的深入研究,拓展陶瓷工艺文化的外延,加深对中国古代工艺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的认知。这种研究对于中国原始文化研究、原始制陶工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乐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并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在我国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古代乐舞发展历史及不同时期乐舞的特征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中国古代乐舞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兰陵王可谓"战神"。《兰陵王入阵曲》成就了兰陵王的英名,它在民间广泛传唱。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廷舞曲。唐朝时期盛行,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称之健舞,后来一度被唐玄宗禁演。宋时失传。至今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坐落着高大的兰陵王墓碑。以兰陵王乐舞表演时的面具为线索,进而对《兰陵王入阵曲》舞蹈进行溯源,借以论述《兰陵王入阵曲》具有的与原始乐舞不可分割的集中特点。  相似文献   

12.
原始社会的生活是原始艺术萌生与发展的土壤。原始诗歌伴随劳动产生,其最初阶段,劳动、音乐、诗歌互相紧密联系,三位一体。原始人类以石头、陶器、骨牙器等为物质依托,创造并发展了绘画和雕塑艺术。原始艺术的发生和初期发展,又与原始宗教、原始巫术关系密切。在原始人的宗教信仰中,图腾信仰带有普遍性,其对原始艺术的影响亦带普遍性。原始神话把远古人类的图腾信仰表现出来,带有行为和道德规范化意义。原始的。c理冲动导致原始歌舞的发生。原始先民的“自意识”发展成熟起来,原始艺术便从单纯的自娱性质进入到既自娱又娱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秀山花灯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和谐共生互存的历史“百科全书”。它是一种集歌、舞、戏、吹打乐、琴弦乐和民间纸扎工艺以及民俗礼仪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跳花灯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经历了从“跳团团”、“门斗转”(男围女),到“二人转”的漫长过程。“跳团团”是跳花灯得以形成的原始基因,也是跳花灯的原始形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音乐美的起源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可从中国原始图腾歌舞的“神人以和”的分析开始,探讨中国音乐史上的音乐美起源的问题。春秋战国“乐”破“礼”而出,标志着音乐形式美的独立,到了魏晋,王弼提出“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标志着音乐美真正的理论发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在中国音乐学比较舞蹈学的研究中 ,求证中国古典舞的基本特征。以音调组织的五声性与舞蹈形态的内倾性 ,乐音的带腔性与舞蹈律动的拧、倾、曲、圆结合 ,节拍节奏中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和大量运用非均分律动与舞步轻、重、缓、急结合 ,织体思维的横向性与舞蹈组织的点、线结合 ,说明音乐与舞蹈四个方面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音乐的传播路径及其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人类早期原始的传播形态,到现代计算机及网络的传播方式,音乐的传播路径脉络鲜明,即早期口传心授的传播、乐谱的传播、现代媒体的传播和计算机及网络的传播四种路径.这些路径展示了音乐从原始传播的粗放性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开放性.  相似文献   

17.
讲述了满族民间音乐的悠久历史,介绍了满族民间歌舞,音乐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闫盼盼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5):64-65,68
唐朝是一个流光溢彩的时代,乐舞尤为辉煌。雄厚的国力成为宫廷乐舞繁荣的强有力支撑;相较宫廷乐舞这股庞大的洪流而言,民间乐舞如潺潺细流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本文借助全唐诗指出,乐舞作为一种资本,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并成为部分人谋生的手段,而这正是唐代乐舞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莉 《成才之路》2021,(13):94-95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指出口风琴融入音乐教学课堂的意义,阐述口风琴融入音乐课堂的策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结合口风琴的特点创新音乐教学方式,通过拓展口风琴音乐教材,采用与舞蹈相结合的方式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起源来看,舞蹈早于音乐;音乐从舞蹈中产生,独立发展之后,又提携舞蹈,使舞蹈受惠于音乐。从具体的艺术实践来看,舞中有乐.乐中有舞,舞蹈乃音乐之源,音乐乃舞蹈之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