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情节高潮部分的划分,应把小说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性格的极度虚荣和丢失项链的尖锐矛盾冲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小说结尾部分的争议,应该从文学欣赏和艺术的"再创造"角度分析,应用"实"的情节高潮,而不应用"虚"的小说情节高潮.读者想象的"虚"的高潮,不应纳入小说情节结构划分.  相似文献   

2.
“议项链”,是《项链》这篇小说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从情节看,小说从“借项链”写起,经过“失项链”,写到“赔项链”,故事已经结束,主题已经体现,结构已属完整,为什么还要写“议项链”?按照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来看,的确,创作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它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写了“议项链”这个情节,点破了钻石项链是假的,使情节发展出现了新天地,使作品更具有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结构更加奇特、完美、自然。这…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项链》的情节收煞,新颖别致.它“把女主人公遭遇的悲剧性推到了新的高潮.”(人教版《教参》)小说第二部分,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戴着借来的项链,艳压群芳,大出风头,丢失项链后,突然从感情的沸点降到冰点,是故事的高潮。怎么在结尾又涌现“新的高潮”呢?而且这新的高潮又究竟是如何推上去的呢?其实,这新的高潮是一个“倒高潮”.“倒高潮”,“从戏剧创作手法中的‘倒高潮’一词引申而来.指剧作者故意使表面激昂慷慨的剧情最后归结为出人意料的平淡无奇或荒诞可笑的结尾,而收到讽刺幽默的效果.”(《肖伯纳传》)玛蒂尔德丢了项链,赔了五万六千法郎的巨款,便“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小  相似文献   

4.
《项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写的脍炙人口的一个短篇。名为短篇,实则篇幅较长。原教学参考书定为三课时讲完。过去,我按常规教学,介绍作者、划分段落、处理生字词、分析人物、总结主题与写作特点等,也曾用过三四课时进行教学,结果课堂效果不好。现在我自觉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地处理教材,仅用一个课时,就能突出重点,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个课时中,我着重处理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围绕这条线索有哪些情节?2.小说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启发、点拨,同学们明白:线索是“项链”,围绕线索形成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等五部分,构成了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尾声。而这些内容的讲授,仅用十分钟。接着重要的是对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小说理论认为,小说以情节取胜,完整的情节是小说必备的。一般来说,小说可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但是不少中外优秀小说并不具备完整的四部分,有的小说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尾,情节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模式,读透文本,关键在于能够利用情节去探究文本潜在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试图用外国小说理论分析曾经教过的两篇有争议的文章,对小说的情节发表一些看法。《林黛玉进贾府》侧重分析除了情节和主要人物该如何讲解,而《项链》着重分析文章的生发部分以及情节基本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项链》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组织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基本情节。它深刻而又辛辣地嘲讽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  相似文献   

8.
从经验出发,我以往教《孔乙己》习惯从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环节顺层依次分析课文,剖析人物形象,归纳小说主题,但效果并不很好。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今年再教《孔乙己》,试着反弹琵琶,从结局的“死”入题,溯本求源,分析课文,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做法是:   让学生用 10分钟快速将小说情节划分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并陈述各自划分的理由。课前阅读认真扎实,划分并不难。讨论中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把握住了上下文之间…  相似文献   

9.
中午,我坐在安静的教室里啃小说。正看到高潮部分,一阵响亮的欢呼声把我从小说的情节中拉了回来。“我们赢了!”哥儿们宇冲进了教室,“我们赢了,我们赢了!”他兴奋地对我喊着。  相似文献   

10.
《项链》的形式美表现为曲折之美和起伏之美。《项链》的曲折之美首先体现在情节设计上。《项链》全文不过四千字,却写得变化莫测,让你不时感到有意外的别有洞天的发现,其原因之一是情节安排曲折。情节曲折是小说引人入胜的必由之路。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对“曲折”孜孜以求。金代大诗人元遗山和清代诗论家袁子才,都主张诗文宜曲不宜直。评批《西厢记》的金圣叹和评批《红楼梦》的脂砚斋,都说到“文章之妙无  相似文献   

1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情节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载。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我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具体步骤一般都是抓住“三要素”这样设计的:一、了解分析情节结构;二、鉴赏人物形象;三、分析环境。一、分析情节结构情节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有矛盾冲突的具体事件组成,矛盾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就构成了情节。小说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12.
那个春色十分的日子 ,我款步走进高二(1)班教室 ,将与学生共度两个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玛蒂尔德的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因此决定由此入手 ,通过分析情节 ,了解人物命运 ,把握决定命运的性格因素。在简单的导入之后 ,我转身挥笔板书了五个小标题———“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 ,在相应的地方分别填上它们。接着我“指导”学生逐层研读 ,讨论我精心设计的问题。如“梦项链”部分 ,我提出两个问题 ,并要求学生寻读相关语句 ,了解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梦境以及梦境萌发的土壤…  相似文献   

13.
“突转”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戏剧创作的一条重要的创作技法。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必须要有“突转”。而“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情势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包括“由顺境至逆境,或由逆境至顺境”。作为一种创作技法,“突转”不仅适用于戏剧创作,而且对小说创作也同样适用。因为小说作为叙事文学,同样讲究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可以说在注重情节安排、讲求情节效应的传统小说中,“突转”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一、“突转”是情节形成高潮的重要一环,没有“突转”这一环节,高潮无法形成。很多小说的情节“突转”之处便是情节的高潮所在。高潮是情节发展过程中最扣人心弦、最具有震撼力的阶段,它往往由这样一些“突转”因素促成:事件的突然转折、人物命运的突然改变、人物心理的巨变、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人物活动场景的突然切换等等。如果缺乏上述的种种“突转“,小说便难成为小说。以契诃夫的《胖子与瘦子》为例。在火车站,两个自幼相好的老友胖子和瘦子不期而遇。二人互相辨认之后便各自讲述了别后几十年来自己的生活境况,主要以瘦子的讲述为主。瘦子非常兴奋地向胖子介绍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胖子也愉快...  相似文献   

14.
由果溯因教《项链》,即在大体了解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人物和情节的“结果”入手,仔细研读课文,通过思考和讨论,去追溯人物性格的“成因”和情节发展的逻辑。一、大体了解小说的情节让学生自读课文,给课文各部分(课文已按空行分成7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小标题可以根据主要情节或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或其他因素来拟就。例如:主要情节路瓦栽夫人的心理(1)梦寐以求悲哀与梦想(2)天赐良机懊恼与希望(3)欣喜若狂忧愁与惊喜(4)乐极生悲陶醉与惊恐(5)债台高筑愁苦与担心(6)十年艰辛懂得与回想(7)久别重逢感慨与得意二、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方从小说结构体系、人物描写两方面,分析《红楼梦》中傻大姐“一笑一哭”的两次出场,不仅是故事情节的联结点,而且是推动故障情节高潮发展的必然准备。  相似文献   

16.
导演巴兹·鲁赫曼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但电影的主线情节、影片氛围、人物形象和叙事等方面与原著颇有出入.导演对情节的把握失误,将“美国梦破碎”的主题庸俗化;情节的高潮部分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也不够严谨.其中既有自身才能的原因,也有迎合市场需求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的小说名作《项链》易给人技巧性太强的印象,表现之一:玛蒂尔德丢项链之后没及时向朋友说明真相。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此处似乎确有斧凿的痕迹——作者为了使情节按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而有意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玛蒂尔德的心理活动,紧接着便是十年苦难生活。  相似文献   

18.
“非表现”的表现──“五四”浪漫小说抒情风格论张忆中国现代小说,有相当部分作品由于淡化情节而呈现出“散文化”倾向。“散文化”的本质是小说由叙事向抒情倾斜。在这类小说中。一情节的中心地位程度不同地削弱、作品的结构核心与叙事线索,常常不是情节,而是叙事主...  相似文献   

19.
王丽梅 《现代语文》2009,(8):108-109
教学设想: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情节入手,分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但是,很多的小说在情节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分层,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去分析,就没有多少说服力。本文是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爱国”主题的,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统一事件。按照教参卜的“课前——上课——下课”的情节入于来分析,显得有些牵强。“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本文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20.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有很多阐释。有一种观点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作者对玛蒂尔德是讽刺和嘲笑的态度。而我认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另外,小说中有一些情节似乎让我们觉得马蒂尔德是虚荣的,正如她参加舞会前的刻意精心修饰,她为自己生活的寒酸和居室的简陋而痛苦不堪等等,这些表现出来的看似虚荣,笔者认为其实是外在的,这些东西向我们呈现的应是她的内在的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