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思想界的"儒、道、佛"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影响是六朝隐逸诗流行的社会文化背景。动荡现实中,文人士子仕进无门,受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逃避社会现实,隐遁山林,隐逸诗风行。隐逸有三种类型:"身隐"、"朝隐"(仕隐)、"心隐",这三类隐逸的境界和精神旨向各有不同。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2.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3.
晚唐五代词人李Xun的渔隐词作是《花间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个亮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李Xun的遗世独立、风趣洒然渔隐词的形成原因,以及他为何成渔隐词创作之重心,具体为:李Xun个人独特的身份与经历;他较好地接受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他的渔隐词境界高出同时代人的同类作品。  相似文献   

4.
赵艳 《文教资料》2014,(30):14-15
老子“无味”之“味”是一种至味,其建立的思想基础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道”。老子的“无味”之境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是“道”境,具有无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向来被认为积极入仕的孔子确亦有"隐"的思想。细审孔子之"隐",其思想与庄子等避世的"躲藏"之"隐"是有区别的,孔子之"隐"为"储藏"之"隐"。孔子不仕而隐在于孔子志于己道,孔子的人生追求便是贯彻自己修己安人的仁礼之道。  相似文献   

6.
古代士人在处理"仕"、"隐"矛盾时,无法摆脱悬置头顶的"庙堂"观念。晚唐五代士人的"情隐"观将具有某种叛经离道色彩的"情"引入其隐逸价值体系之中,从而打破了隐逸思维"独善"、"兼济"的政治魔咒。这种"情隐"观由晚唐杜牧开启,李商隐、温庭筠在不同的方向上加以开拓,至唐末韦庄、韩偓得以最终确立。五代词人在深化其内涵的同时,也在背离着它的基本内核。可以说,在晚唐、唐末、五代三个时间维度上,构成了"情隐"观演进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7.
隐逸情怀与仕进之心是孟浩然诗歌的双重旋律,本文根据孟诗中两种思想的交错映现来分析孟浩然在不同人生阶段关于"隐"和"仕"的心态历程。  相似文献   

8.
《汉书》“隐以金椎”之“隐”训诂@吴蕴慧  相似文献   

9.
古代隐逸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代名家于“寻隐”诗几均有所作。贾岛《寻隐者不遇》作为唐人“寻隐”之冠,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将《寻隐者不遇》置于唐人“寻隐”诗和历代阐释史的双重视野中,对其走向现代之路作了全面考察。这对于让古典诗歌走进现代人的心灵,永葆其诗意青春,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收录在<道藏>里的唐末五代道教小说,出现了很多身份各异的隐仙形象.他们既寄形迹于凡尘,又以超凡的神通济世度人,具有避世和救世的双重特点.隐仙故事反映了道教神仙信仰在唐宋之际发生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出深厚的文化意蕴,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卢藏用是初唐时期“方外十友”的成员之一,他由隐而仕的行为与盛唐人为仕而隐的特殊隐逸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当时人对他走终南捷径的做法评价不高,甚至带有嘲讽的口吻。卢藏用交游甚广,与陈子昂、宋之问等人均是好友,同时他十分赞同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因此通过文献记载及其诗文的研究,对卢藏用的复杂思想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却有一些学者认为他有强烈的入仕之心.文章从文本入手探寻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情结是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5.
作品是作者心灵的记录,也是今人研究作者思想的窗口。何良俊的作品及生平事迹告诉我们,他的仕隐心态在入仕前后有明显的不同:入仕之前,仕隐冲突主要来源于志向与吴中隐逸传统、屡试不第无奈之间的矛盾,而其弟何良傅的中试使其背负的兴复家族的重担陡然减轻,乡间悠闲的生活使其仕进之心慢慢消退;入仕以后,青年时代的经国报复与官卑言轻的现实,又使隐逸成为何氏的理想,其时的诗歌又反复申说着对于归隐的欲求。  相似文献   

16.
以往学界大都认为“隐”为先秦道家老庄思想特色,并仅仅从出世的人生态度上来理解道家的“隐”.其实,只要深入先秦道家的思想,把握老庄思想真谛,就可以发现“隐”并非道家思想特色.先秦道家的“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现实、对政治的干预,是对腐恶政治的独特反抗,实现人的自然本真.“隐”,实为道家对人生处世的“独见独晓”,它具有超越世俗的情怀,独立自由的精神,重人轻物的价值追求,表现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被南朝诗人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白居易一生仰慕陶渊明,在思想上,他一方面对陶渊明洒脱恬淡、清高耿介的隐逸思想持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方面又受限于自己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观念,这种"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表现在白居易对待仕途折中于出入进退之间的"中隐"观念,通过比较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思想的异同,从中窥视白居易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隐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隐逸作家疏离主流文化,热衷传统,并融入了现代意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隐选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20.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