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刘熙载的论词主张以品格论为核心。品格论可概括为4个方面:第一,“论词莫先于品”;第二,词品“莫要于有关系”;第三,词品本于人品;第四,苏、辛词品格最高。品格论密切了词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进一步把词推向了言志抒怀的轨道。它的局限性是:否定柔性词时表现出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和轻视词的艺术特征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皇艳敏 《文教资料》2013,(12):10-12
古典文学中,诗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而和歌是最具有日本民族性代表的文学样式。本文以中国的唐诗与日本的《古今和歌集》为对象,比较了唐诗与和歌在爱情诗这一共同的主题上表现出的异同及与此相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首先提出《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存在“陋儒补入”的现象。笔者详细地梳理了词话本一百回的情节、回目和结尾方式。比勘了词话本和绣像本的异同。文章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论断的正确性:一是词话本这五回中大量存在和其他九十五回相互抵牾之处;二是绣像本对词话本的改写方式在这五回中显示出不同于其他回的弥补缺陷的特征;三是这五回的回目和结尾方式和其他回相比表现出差异;四是这五回征引小说、话本和戏曲的方式和其他回相比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是笔所《学系统论》中的一章:学的特质。此章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学的特质;第一,学的表征:它是独立的人系统;第二,学的目的:它构建情感时空,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第三,学的运作:它组织和传播社会-化-心理信息;第四,学的组织:它以特有的方法-虚构,以特有的媒介-陌生化的语言,构成特有的表现形态-本。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详细地探讨了我国转型期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及其特征。本文认为,转型期我国中央与地方高等教育权力博弈的性质共有四种,即非规范性、强制性、非均衡性和层次性。在不同阶段,权力博弈性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非规范性和强制性,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则以非均衡性和层次性为主。  相似文献   

6.
本对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认为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概念教学研究;第二、专家与新手比较研究;第三、思维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第四,科学教师研究。  相似文献   

7.
这首诗的首联写孤桐的第一特征,枝繁叶茂,高大挺拔;颔联写孤桐的第二、第三特征,正直伟岸,虚心中空;颈联写孤桐的第四特征,它虽然老,但根长得更加壮实,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树叶更加茂盛,树荫更浓;尾联则是抒写孤桐的理想和报负。前三联描其形,第四联点其神。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对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常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作了较为详细深刻系统的阐述。首先,对案例概念作了分析说明,得出了教学案例的若干特征:其次,对教学案例的结构结合国外最新案例研究事例作了介绍;第三,对案例教学法的教育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第四,对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实施环节作了说明,便于该方法的实际运用;最后,鉴于上述认识,论述了在我国教育界引进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从小野小町的“花色句”看和歌的幽玄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野小町作为《古今和歌集》的六歌仙之一,借鉴六朝诗歌的艺术手法,在其代表作“花色句”中,通过巧妙地运用缘语、双关词以及拟人等修辞手法,在短短的一首和歌中蕴含了丰富的寓意,充分表现了和歌的幽玄之美。  相似文献   

10.
刘烁 《贵州教育》2012,(18):32-33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内容,本单元的内容可分为2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为第1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三年级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作准备;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角、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11.
声情是形式中的审美,重言叠章造成《诗经》诗乐形式审美,使情感被反复清淘,磨砺,成为富有情韵的经典情感。《诗经》以有文之言,绵绵流传;以不同于日常话语的声情形式,表现丰富的审美内容,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歌的审美倾向,成为泄导人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3.
鲜明的中西羡学比较、丰富的美学实例分析和构建中国美学体系和审美范畴的自觉意识,三者紧密联系,共同铸就了宗白华美学批评的理性特征,宗白华美学批评的理性特征与其美学批评的诗性特征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14.
审美形式的意蕴来自世界象征之网中的客观对应,“象罔”神话揭示形式的这作用审美形的生态本质主要在于其节律特征所具有的动力性,它使形式的意义通过美感体验而为生命所持有。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兴”揭示了审美形式的动力性本质。  相似文献   

15.
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天性喜爱游戏,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游戏精神作为儿童文学的一项重要审美内容,是形成儿童审美态度的一个重要来源。快乐欢愉、自由恣意、趣味幻想是游戏精神的突出表现,它们相互融合,尽展着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游戏精神的审美特征,对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与审美情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元素,为我们展现了充满传统文化内涵的审美境界。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既有蕴含儒家道德审美特质的“气象”人物品藻观,也包含理学视域下“平淡美”的艺术创作审美,同时也概括为“德性相关”的审美旨归。使品评人物和文艺作品既有原生的道德依托又具备很明显的艺术趣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道德的和谐统一。朱熹的审美品评观成为品评艺术风格和境界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作为当今影响力广泛的数字化媒体,以一种崭新的审美载体和审美方式影响当今的艺术审美。与传统的艺术审美相比,网络的艺术审美呈现出审美媒介的技术化与综合化,审美范式的大众化与世俗化,审美感兴的感官化与功利化,审美品读的视觉化与快餐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冀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1):60-65,93
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和消费社会的形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在这种背景下审美对象更多地表现为影像与符号,形成了审美泛化的现象,导致了普遍性的审美失落,从而使人们的心灵无处安顿.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该积极地以形式为基础进行多种方式的审美建构,可以在观看消费文化中的符号影像时保持一种无利害性的态度,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19.
兰宁 《辽宁高职学报》2013,(11):47-48,54
在高职版式设计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学习和运用好版式设计,就需要我们教师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深入浅出地辅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水平,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审美方法。运用“三度空间”的审美规律的设计理念,多探讨,多积累,勇于创新,让我们把平面上的“三度空间”设计得更为丰富多彩,让人们阅读时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以美育代宗教”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美育命题之一,对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命题的形成源于两种资源,即中华传统的审美主义思想和西方现代审美主义,其中,后者主要源自卢梭的美育思想。救亡的时代背景使得这一命题明显带有实用审美主义的倾向,它吸收了卢梭美育把宗教、美育以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情感,把美育的最终目的落实于社会道德的内容,但同时又带有更多的古典形态,忽视了美育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