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语》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圣人言行录,常于一问一答之间告诉人们许多为人为学的道理,其中就有不少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为人有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要为师先学做人,做人是为师的基础。为人到什么程度才能为师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做人就要有“仁”,“仁”是立人的根本。那什么叫  相似文献   

2.
(课前 配乐 播放 以“感受 美”为 主题 的系 列 图 片 ,营造“ 美 ”的氛围。上课铃响,停止播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显得无精打采) 师( 走 到 学 生 中 间 ):老 师 今天特别高兴。(生小声议论) 师:高 兴 ,不 是 因 为 自 己 参 加比赛,而是因为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 。 今天 的 学 习 呢 , 气氛 有 点 特别——后边 坐着很多听课的老师。—大家刚才已 经上了一节课,还紧张吗?(生小 声回 答。 有说“紧 张”的,也有说“不紧张”的) 师:其 实 没 必 要 紧 张 ,平 时 怎么学,今天照样怎么学。好吗? 生(小声地):好! 师:据 说 ,大 …  相似文献   

3.
利用MCAC优化教,在学教学观念上变“重师”而“重生”;在教学目标上变“学会”为“会学”;在教学策略上变“知识重现”为“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4.
语言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双边激动,是否能成功地进行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关键在于“师乐于教”和“生乐于学”,笔认为:“师乐于教”以教师个人综合素质为必要前提,而“生乐于学”则以学生学习兴趣为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师道论”震撼时局,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师说》中。“师”指传授古文、古道的“儒师”。“道”非完全的孔孟之道,亦非一成不变。“耻学于师”乃师道之不传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天下万世师”而实现“外王”;在讲学内容上,他注重把百姓日用之“人欲”与圣人之道的“天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成学”思想体系;在教育方法上,他注重案例式、启发式、榜样式的讲学创新,形成“百姓日用之学”的讲学风格;在教学对象上,他坚持“有教无类”,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平民化。  相似文献   

7.
《薛谭学讴》是《列子》上的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文中说薛谭向秦青学唱歌,“未穷青之技”而欲辞师回家。秦青为他饯行时“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大惭,“求返,终身不敢言归”。薛谭学讴,浅尝辄止,自以为足矣,几乎半途而废。在秦青“悲歌”之后,他  相似文献   

8.
声 乐 教 学 多 年 来 一 直 沿 用 传 统 的 教 师 与 学 生“一 对 一”的 教 学 模 式 , 这对于 培 养 中 学 音 乐 教 师 十 分 不 利 。 这 里 提 出 的“分 级 小 组 式 、理 论 大 课 、示 范 教学 、集 体 练 习 、个 别 辅 导”的 声 乐 教 学 模 式 , 很 好 地 贯 彻 了 先 进 的 教 育 思 想 , 对 提高 音 乐 学( 师 范 类) 的 声 乐 教 学 质 量 大 有 裨 益  相似文献   

9.
教育碎思录     
⊙教师要想 得到学生 的尊 重,应 该首 先热爱学生。因此,与其说“尊师爱生”,不如说“爱生尊师”。 ⊙教师要善于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倾听本身就是一种 教育,即使 你没有给 予学生 什么 指点或帮 助,但 有了 倾 听 ,你便 在 心 灵上 给 予 学 生 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了。 ⊙三 流 教 师 只 会说 ,二 流 教 师 善 于 听 ,一流教师不仅善于听,而且懂得问。 ⊙“让课堂充满问题”容易,“让 问题充满 思考”不容易。 ⊙让 学 生 全 面 发展 不 能 理 解 为 让 学 生均 衡发展。我 们的教育不 需要“哪 壶不 开提哪 壶”的补 短教 育 ,而 是需…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一方面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生的学围绕老师的教,形成了“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师给,生收。”的关系,学生成了机器。另一方面表现为以教师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学.复制老师讲授的知识。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越厌学。在《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要而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人文意蕴,必当以人为本。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将个体作为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特殊的人物个性下,以特别磊落的史家胸怀作了辩证人文的观照。其可谓是认知和弘扬人文精神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清代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传承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前期武进蒋氏家族杜诗学可称繁盛,从蒋金式、蒋鸿翮到杨伦,杜诗家学绵延百余年不衰,且贡献出《杜诗镜铨》这样影响巨大的杜诗注本。勾勒出蒋氏家族杜诗学的传承链条,厘清其继承和发展情况,可以例证清代杜诗学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家族传承。  相似文献   

13.
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之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继《“故国神游”尚不宜下“确解”》而运用以苏注苏之方法,认为可以确解为苏轼神游故乡,亡妻王弗多情而惊怪其早生华发。表现苏轼之“不思量,自难忘”也。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东晋佛学与玄学的发展而言,支道林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他综贯内典外书,援庄入释,又引佛入道,不仅创立了即色宗,而且领袖玄谈。本文拟以《世说新语》所载支公事迹,对其玄、佛之思想及魏晋之社会风气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三+三+七”和“七+七+七”两种句式的渊源,历来考证颇多。程千帆先生认为来源于汉晋以来的民歌。实则,秦汉古书中已经具备了这种句式的雏形。“三+三+七”句式是先秦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句式;“七+七+七”句式的形成则是诗歌从三七杂言过渡而来的,始于刘邦的《大风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程朱理学与桐城派研究论文不多而且研究力度不够。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内容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桐城派的文章内容方面多是宣传程朱理学。桐城派的文章的成功之处在文学方面的创新,尤其在语言方面体现出"雅洁"。对"义理"、"考据"、"词章"三者诠释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程朱理学对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的影响罕有,正确看待桐城派散文美学追求,需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作较全面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王士性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王士性之游亦有其道,他将“游”划分为“人游”、“天游”、“神游”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并且举例说明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他认为天游是在神游基础上培养出的情景交融、天地化育、作逍遥游的游境奇观。“神游”又称为“梦游”,就是在梦中游历日夜思念的景点,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旅游景象。人游,是指一种领悟到隐藏在景物形式背后美的内容、未形成旅游意境的旅游境界。另外,王士性还提倡广游,并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旅游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8.
李洪财 《家教指南》2016,(6):119-123
"莫食"是秦汉简中比较常见的时称,过去有不少出土文献将此时称读为"暮食",作为下午的时称看待。通过本文梳理可知,莫食应确定为上午时称,并表示"不食"之意,含义和时间范围大致相当于出土文献中的廷食、食坐。秦汉出土材料显示,至少在西汉中期仍然是一日两餐,并无材料能明确证明,此时已经开始出现早中晚一日三餐制。  相似文献   

19.
释“食”     
(食)字由“(亼)”和“ (皀)”两部分构成。当我们结合“(食)”→“(即)”→“(饗)”→“(既)”这一系相连贯的古人用食动作,或者“”→“(飤)”→“”这一过程分析时,就会明确食字所从的“(亼)”象盖形,本义为盖子。食字所从的“皀”字甲骨文作:,其象:食器中堆满饭(小米饭)的形状(上部的数点表示饭散发的热气或香气)。食字由这两部分构成,但又不是如《说文》及《注》所认为的:食是会意字,意思由“亼”与“皀”两字所会。实际上(食)为象形字,象:食器中堆满饭并盖上盖子之形;它与(皀)字的意思相同都指:食器中堆满饭,二者仅有的不同在于(食)有盖子(皀)没有盖子。这是食字的本义,由这个意思可引出仅指食器中的饭食之食物,食物是供人吃的,由此又可指食用之食,如甲文(食麦)。在吃食的过程中食器中堆积如小山般的饭食会逐渐缺少,这就有了缺损义,由此又可指日月食,如(月有食)。吃食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由此又可指时间,如(大食)(小食)。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四始"之说在四家《诗》及《诗纬》中各有不同的解释,后世学者对此多未详加考论,或简单解释,或混杂而谈,或单执一面。通过具体而详细的文献考证,可以看到真正有明确文献记载和根据的只有以《诗大序》说为代表的《毛诗》说、以《史记》说为代表的《鲁诗》说和《诗纬》说。《毛诗》与《鲁诗》说通义在于立足于《诗经》四部,而《诗纬》则杂糅了阴阳五行、律历等庞杂的内容。从中也可以看到各家解《诗》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