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保存在云南省档案馆的有关抗战时期南洋华侨机工支援抗战运输的档案文献,是当时中央驻昆运输机关——西南运输总处与南洋华侨领袖组织华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运输的有关电、函等公文。该档案文献反映了1937年国民政府成立西南运输总经理处之后,南洋华侨积极投身当时唯一的国际运输线——滇缅公路的具体情况,人物涉及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以及国民政府的一些显赫人物,如何应钦、宋子良、余鹏飞等。该文献是抗战史料的组成部分,对研究战时交通及战时物资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战时重庆见闻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冬,我经汪英宾关系进了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总经理运输处(简称西南运输处.国外部分称为西南运输公司)工作。江英宾是洪门山主、请帮大字*汪高丞的儿子,我因汪禹丞关系,和汪英宾以兄弟相称。汪英宾是留美学习新闻的,曾任《申报》总经理和《时事新报》总经理,抗战前当过浙江省建设厅秘书。他又和宋子良是圣约翰大学同学,抗战爆发后来子良当军委会西南运输处主任,总处设在昆明,重庆、贵阳、昆明、缅甸、香港设有分处,宋子良任命汪英宾为重庆分处处长。西南运输处主任并在重庆设有主任办公室,就是主任在重庆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3.
"南侨机工"是抗战时期应国民政府请求由"南侨总会"招募和派遣的来自南洋的华侨青年组成。根据西南运输处的安排,返回国内的"南侨机工"分批在昆华师范学校的"西南运输处运输人员训练所"接受必要的训练,经过短期训练,南侨机工掌握了在中国承担军事物资运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为此后运送军需物资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晰 《浙江档案》2007,(5):36-37
浙赣铁路,东起杭州,西至湖南株洲,全长九百四十二公里,横贯浙、赣、湘三省,它是中国长江以南东西方向的主要干线,也是中国路网规划中“八纵八横”主框架中“沪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华东与中南、华南、西南的物资及人员运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抗战时期贡献巨大。从1937年底至1939年3月的15个月中,浙赣铁路共开用列车  相似文献   

5.
《湖北档案》2008,(11):F0004-F0004
该文献形成于1973年-1945年,共850卷,保存于云南省档案馆。该档案文献是有关抗战时期南洋华侨机工支援抗战运输的档案文献,是当时中央驻昆运输机关——西南运输总处与南洋侨领组织华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运输有关电、函等公文。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及其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抗战时期重庆出版机构的状况,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出版情况,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出版业的特点:政治性读物多、学术性读物多、文艺性读物多和“丛书热”;突出“时代主题”与“爱国己任”;寻求“夹缝生存”与“民众需要”的契合等。可以说,重庆战时全国出版中心地位的确立,在20世纪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沈玉莲 《新闻界》2024,(4):87-9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报界以救亡为职志,共举办了40余次报纸展览会。民族危亡之际,报纸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的政治意涵,成为抗战宣传和舆论动员的阵地。在仪式化的展演和观摩中,报纸展览会加速了各地抗战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建构并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共识与意志。此外,报纸展览会还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不仅客观地展示了战时新闻界的抗战成就,发扬了新闻抗战文化,促进了报界的团结与协作,还加强了报界与民众之间的血脉联系,为抗战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在此意义上,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可谓是对战时新闻战线的一次“总检阅”。  相似文献   

8.
任佩 《云南档案》2015,(8):17-20
上世纪70年代,我作为昆明铁路技术学校的学员,在昆明北站——石咀铁路线进行机车小运转毕业实习。当时颇感奇怪的是,这条线路为何仅有区区10多公里,且轨距与滇越铁路相同并延伸到了昆明西郊?经向一位铁路老职工打听,方知火车北站原称昆明总站,之后为了区别滇越铁路终点火车南站,才改为昆明北站。此段米轨铁路线,是抗战时期为运输援华物资,由国民政府实施修筑昆明至缅甸的滇缅铁路,是该条铁路仅存的唯一一段还在运行的铁路线。  相似文献   

9.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历史上馆务南迁、战时服务的时期,当时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对西南地区文献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搜访工作,保存下来大量的、十分珍贵的西南民族地区文献资料,如西南地区地方志、碑刻、少数民族文献等,本文试从抗战时期国立北平图书馆对西南文献访求的缘起、过程、成果等出发,展示图书馆人为守护民族文献、延续国家文脉所做的重要贡献,丰富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抗战时期馆史研究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程鹏 《陕西档案》2006,(2):42-43
安吴“战时青年干部训练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城北十六公里处蒋路乡安吴堡村,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泾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安吴青训班是抗战时期,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是教育青年、组织青年、动员青年参加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它的光辉历程载  相似文献   

11.
包亚兄 《青年记者》2016,(31):89-90
《新闻学季刊》(以下简称《季刊》)是抗战时期一份颇具影响的新闻学术刊物,对战时“荟萃名流学者”、战后“规划报业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该刊由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研究会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共出版8期,总计160余万字.除“特载”及“新闻界新闻”外,《季刊》共刊载研究文章115篇,汇集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对《季刊》的研究尚处空白,本文试通过研究该刊的创办背景及主要内容,来探讨战时及战后我国新闻学术研究的特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02年3月8日,经过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云南省档案馆申报的“抗战时期华侨机工支持运输档案文献”首批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48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之一,标志着重点档案的确认,这也有利于使重点档案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在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30多万卷历史档案中,1000多卷有关华侨机工的档案文献,世间独此一份,弥足珍贵。翻开一页页发黄的档案,65年前热血沸腾的华侨机工们,毅然离别父母亲人,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远涉重洋,回国投身于神圣的抗日救国服务工作,穿梭于滇缅抗战运输线上的火热场面…  相似文献   

13.
陈雷  陈闪 《历史档案》2005,(4):78-85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设立的特殊政治机构,其成员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是战时中国的最高“民意机构”。它自1938年7月6日成立,至1948年3月28日正式宣布结束,存在将近10年时间,共召开四届13次会议,其中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就达11次之多,对战时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述万是我国知名的图书馆专家,一生服务于国内多所图书馆,以其丰富的业务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学识耕耘于图书馆界。他任职国立北平图书馆,抗战时期驻留北平图书馆香港办事处,保护国家典籍,参与战时文献收集,功不可没。建国后,他担任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致力于图书馆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西北投资活动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大后方的经济活动,已日益引起史学界重视。《历史档案》1986年第2期已有专文评述其在西南地区的活动,本文拟对它在西北地区的活动作一论述。这一地区虽因国民党政府有先西南后西北的计划,投资额与规模都较西南为小,但由于大西北在抗战中的特殊地位,以及近代西北开发对平衡全国经济布局的影响,所以对全面研究战时大后方经济及国民党国家资本的历史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关于滇缅铁路的文章大量出现,有的撰文回忆滇缅铁路修筑过程,有的撰写重修滇缅铁路的调研报告。2005年,临沧市杨廷义、赵波等69名代表在省党代会上提出《关于请省委省政府将滇缅铁路祥云至临沧孟定段列入“十一五”计划的议案》,表明修建滇缅铁路一直是临沧和大理人民的迫切愿望,此铁路的建设对沿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至关重要。这条铁路如果能够建成,对于泛亚铁路西线建设规划布局将会产生积极影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将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新知书店总管理处迁往战时的西南文化城桂林。广州分店经理王益辗转撤退到桂林不久,又奉命到上海“孤岛”设立新知书店上海办事处(简称上海办事处)。  相似文献   

18.
陈锐  高卫红 《青年记者》2022,(4):122-124
《采访与写作》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应对战时新闻教育急需,由国际新闻社编辑出版的一份新闻业务刊物.该刊自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是战时极具针对性、操作性的一部"新闻采写教程",在中国共产党战时新闻人才培养上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是研究战时新闻学、抗战时期"媒介生态"、国际新闻社社史的宝贵文献.其间蕴含的历史智慧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揭示抗战时期创刊于浙江金华的新闻专业刊物《战时记者》创办的历史背景与动因,介绍刊物出版的概况,分析该刊在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新闻史、浙江新闻史与抗战史、战时新闻学等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桂林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人会萃,救亡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化城”而蜚声全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