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档案文献编纂的窘境说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出版完第11册(1956——1958)后,无声无息地,“告别了深爱它的专业读者”。此背景下,一篇题名为《纪念一项延续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学术事业》的文章在《读书》杂志2002年第4期发表了,文章的末端作者写道:“…进入以专著和论文为主的创作新时期,……  相似文献   

2.
竞争与同步     
想不到,我的一篇短文(见本刊第3期《记者要讲究个“信”字》)引出了不同意见的讨论。然而,袁建达同志文章的观点(见本刊第6期《何必“同步”》)我不能完全赞同。有一点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目前新闻界缺乏竞争,需要提倡记者、编辑发挥各自的特  相似文献   

3.
《朱熹年谱长编》2001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共105万字。这是著名朱子学研究专家束景南教授继《朱子太传》之后的又一部研究朱熹的力作。《朱熹年谱长编》第一次从全面收集、考辨原始文献入手,纠正前人诸多误说,逻辑演绎朱熹思想的历史真貌,是朱子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朱熹年谱长编》近获上海市1999—2001年度优秀图书一等奖。《朱熹年谱长编》出版@钟明奇  相似文献   

4.
“论说”     
《论说》是《文心雕龙》第十八篇。作者把论说分开来讲,认为“论”着重在发挥理论:“说”着重在打动人,要说得动听。这也由于论和说的来源不同,“论”是从诸子的学术文章来的,“说”是从战国策士游说之词来的,“论”偏重在学术,“说”更要讲究技巧。但这两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的。此方《孟子》是“论”,但其中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引用齐宣王不  相似文献   

5.
以《沈曾植年谱长编》为例,从年谱体例、材料搜集整理、年谱撰写者的学术修养对年谱学术水准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年谱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长编体产生并确立于宋代史学家利用档案编修当代史的过程中,在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创制立范的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对长编法略有所知,但对长编体却知之甚少。为此,本人略陈管见,以教同仁。一、长编体的创制历程长编体源于长编法,长编法创制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步骤是先作丛目,再作长编,最后删削定稿。由此可见,长编只是司马光组织编写《通鉴》的一个编纂步骤,其重点是依据丛目的规范和指引,对事目下附注的全部史料进行鉴别、筛选,并抄目排列,成为《通鉴》的史料汇编。长编既是作丛目的直接目的,又是撰写《…  相似文献   

7.
今年五月二十四日,《新华日报》在一版上刊登了《“马丁文章风波”得到妥善处理》的报道,受到读者们的好评。这是一篇针对性、指导性强的理论新闻。它的特点是:立意比较新——新鲜的主题思想;角度比较新——选择了新的报道角度,读者关心的报道角度。它用具体的事实说明:繁荣社会科学,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学术气氛。人们对“马丁文章风波”的强烈反响,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贯彻“双百”方针问题、学术民主问题、理论发展的障碍问题、理论研究方向的问题。随着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必将  相似文献   

8.
《文献》季刊2003年第3、4期,2004年第1、3、4期,2005年第1期,分六期刊载了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一文,读后受益匪浅。然该文有数处失误,现略加考辨,或可供作者参考。1.2003年第3期,《纪事》第2条:"太宗一即位,即大索明知天文术数之人",圆括弧注:"《通鉴长编》卷十四、十七、十八。"按,注文是用来说明资料出处的,查《通鉴长编》卷十四,并未发现有"大索"的记载。该卷所载乃开宝六年之事,此时宋太宗还没有当皇帝,当不会载有他"一即位"时发布的命令。  相似文献   

9.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1):114-120
清人黄以周等人从南宋人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摘录史文,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今残本《永乐大典》所收录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还残留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所未有的史文,凡计四条;亦有今辑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所未能收录的条目两条,共计一千余字。黄以周等人在利用《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时,未能从《永乐大典》里把此部分史文辑出。另外,黄氏亦未把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全部史文摘抄出,还是有所缺漏。经核对两书,发现近有二千五百字左右的遗漏,此部分文字集中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八、卷一二〇,应是黄氏等人之"无心的缺漏"。此部分遗漏的文字,抑或有益于补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  相似文献   

10.
陈江 《出版史料》2005,(2):97-100
笔者在去年秋天编完了编辑家谢六逸的长篇年谱,采用近似“长编”的格式,突出学术资料性,尽量把在寂寞、耐心、韧性中钩沉到的史料多加摘录,便于有心人采撷。本文便是《谢六逸年谱》的选刊。  相似文献   

11.
《湘山野录》《续录》和《玉壶清话》(又名《玉壶野史》)是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僧人文莹所撰,多记宋太祖至宋神宗时期的掌故,间亦涉及五代事。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中曾采拾该书的记载,足见其颇有史料价值。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该三书的点校本一册,不久,先后有钟振振同志撰《读(湘山野录)札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60期)、薛正兴同志撰《〈湘山野录〉(玉壶清话)点校本补议》(同上刊物第199期)、李裕民同志撰《〈湘山野录〉〈玉壶清话〉点校  相似文献   

12.
序志     
《序志》是本书的第五十篇,是全书的总序。古代书的总序放在最后,像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扬雄的《法言》,都是这样。这篇先解释书名,“文心”是讲作文的用心,这是一;“雕龙”是指作文要讲究文采、像雕刻龙纹那样,这是二。本书主要是讲文章的,文章有两类:一  相似文献   

13.
童根兴 《中国编辑》2013,(1):34-39,66
无论是学术的繁荣,还是学术出版社的专业化发展,都需要建立学术著作写作和出版规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制定和修订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分为法律规范、学术规范和技术规范三大部分。文献引用的标注方式是修订的重点之一,文章推荐了脚注—编号格式和作者—年份制两种格式。  相似文献   

14.
我认真读了刊载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1第3期上的陈尔泰同志《答蔡长宁同志》一文和雷跃捷同志《学术争鸣应有科学的态度》一文。我赞成雷跃捷同志的观点,并接受他的批评。《学刊》在发表上述两文时加了“编者按”说:“我们认为,陈尔泰、蔡长宁、雷跃捷同志的文章,涉及到广播电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等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出版的第1O0期《新周刊》发表题为《〈读书〉:一个时代的终结?》的文章,对曾经作为新时期中国自由思想者最重要刊物之一的《读书》杂志的“没落”进行了专题报道。 文章说,自1979年创刊之后,《读书》就成了中国读书人的经典。20年中,《读书》逐渐成为一种标志,一个符号系统。一些对它怀有深厚感情的人、一些惟恐被学界抛弃的人对它不离不弃,更多的是因为把它当作了抵御现实的最后心理底限。《读书》的影响远在读书界之外,在20世纪最后20年,以其坚守的人文光芒温暖了追求真知灼见的人们,以其学术的  相似文献   

16.
吴静 《新闻世界》2012,(5):223-224
当代中国新闻史应以“本体意识”为学科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要求以新闻业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本文以刘家林新著《新中国新闻传播60年长编(1949—2009)》为例,剖析“本体意识”在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史中应体现在研究立场、思路框架、个案分析和历史评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3):122-124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著,是一部公认的史学典范之作,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但是李焘著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讹误之处难免。就三处疑误之处略陈薄见,以期能够对研读和运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学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编长编短     
《中国编辑》2013,(1):87-89
本刊是一本充满编辑职业精、气、神的刊物。它凝聚编辑共识,廓清思路,推动编辑学术创新,促进编辑实务规范,繁荣编辑文化。自今年始,本刊新增《编长编短》栏目,旨在推出具有上述内容的经典"短长书"。同时,期盼大家自荐、他荐内容好、文字好的经典语句、段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宋会要辑稿》礼四一、礼四四涉及不少临奠、辍朝、赙赠情况,据此可考一部分宋人的卒年。方健先生在《〈全宋诗〉证误举例》(《学术界》2005年第1期)已对其作过初步查核,从136人的卒年资料中,发现其中18人为《全宋诗》失考或有误。今笔者重作查核,共检675人,又新考出6人的生卒年,可补《全宋诗》小传之缺。《全宋诗》册一卷五五页六○一马亮。礼四一之四六载“天圣九年八月”,《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一一○亦载“(天圣九年)八月丁丑,太子少保致仕、赠右仆射马亮卒”。而晏殊《马忠肃公亮墓志铭》(宋杜大=《名臣碑传琬琰之集…  相似文献   

20.
柳和城 《中国索引》2007,5(1):34-37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藏有一部孙毓修先生的稿本《书目考》。十几年前胡道静先生曾介绍过它,称其是一部搜罗宏富的“书目资料长编”[1]。2002年初,笔者为撰写《孙毓修评传》,有幸仔细阅读了这部未刊稿本,为其编纂主旨之鲜明、收辑之详博所深深吸引。现向研究藏书文化和喜欢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