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组成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历史告诉我们,民族团结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因此,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既是全国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传播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对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政策变迁的梳理中,一方面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变迁有两个特点:典型时代特点、发展对外传播;另一方面提出个人对于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相关思考,在我国新媒体发展迅猛与媒介融合的关键转型期,给民族文化传播的后续保持与研究提出可参考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将不可避免地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支持,新媒体时代,更要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拓展传播形式与渠道,全方位、多维度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发挥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扩大了信息鸿沟,尤其是在网络媒介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文化传播现状亟待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恩施地区民族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非常有限,对信息的使用形式单一,整体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大大影响了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为增强这一效果,本文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品牌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改变当前该地区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娜 《新闻传播》2014,(3):134+136
从新媒体时代背景着眼,在梳理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意蕴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产业链,借力新媒体平台,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和新媒体传播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汲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文化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理应承担起宣传中国传统节日的重任,发掘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和精髓,同时结合时代发展、地方特色创新传播内容和手段,通过专题报道、专家访谈、大众评说等多种新闻报道形式,让社会大众清晰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现实状态及其未来发展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下,优秀民族文化以网站为载体,结合微博等新兴社会化媒体进行不定向大众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站发展的现状认为网站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过程中呈现后喻文化、消费文化、技术文化、个人文化等特点,作者试图通过此研究,为今后网站能够更好地传播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西藏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是中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民族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从新媒体的时代背景着眼,在梳理西藏民族文化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意蕴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西藏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产业链,力求借力新媒体平台探索西藏民族文化和新媒体传播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应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状况,保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步伐,加强与市县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重视地方文献工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在开展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图书馆应尊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语种特色、学科特色,保护文化遗产并正确认识其原生态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始从原来的边缘状态走向前台。媒体对民族地区原生态歌舞、民俗、旅游、"非遗"文化等方面的大量报道,向大众传播了民族知识和文化,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但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显示出猎奇性、倾向性,或由于对民族宗教的无知,也在传播中产生了一些"负能量",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12.
文化戍边就是用戍边文化引导和教育人们在思想上建立牢固防线,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安全。在新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戍边的任务则是教育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保护边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坚定信念,时刻警惕三股势力的破坏阴谋,有效地抵制并反击各种西化、分化边疆的企图。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建立文化戍边网络传播阵地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传播视野下的文化戍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戍边就是用戍边文化引导和教育人们在思想上建立牢固防线,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安全。在新疆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戍边的任务则是教育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保护边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坚定信念,时刻警惕三股势力的破坏阴谋,有效地抵制并反击各种西化、分化边疆的企图。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建立文化戍边网络传播阵地则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其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媒体。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在新媒体的叙事环境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呢?本文试图从以上问题入手,阐述在全新的语境中对文化传播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李世举 《当代传播》2013,(4):59-60,88
随着传媒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价值取向无法适应多元的社会系统。民族工作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应以更为丰富的内容服务于更为多元的受众,以有效的新闻传播实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核心使命。  相似文献   

16.
李闻 《新闻窗》2013,(5):56-56
一、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概况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由过去简单的民族知识介绍向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转变,由过去的乡村传播走向更大的国内和国际舞台,各类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网站鳞次栉比。其中涉及民族文化传播的网站类型主要分为四种:新闻、门户网站;相关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开设的网站:主题网站、论坛:个人网站、博客。网站有网站的话语权,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也必定有其话语权。所谓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话语权,就是捐为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各权力方赋予不同的传播目的,通过突出少数的被选择的民族文化符号,达到使受传播者接受权力方的传播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王鲁铨 《新闻窗》2013,(2):37-38
电视作为现今社会的主导媒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习惯,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显得尤为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程度、作用和形态发生着快速的变化。电视媒介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便利的通道。近些年来,贵州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这种文化传播现象显示出了种种的势头和趋向,我们在被改变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融入这种趋势中,以自己的力量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陈瑞琪 《今传媒》2024,(3):86-89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应用的普及,不仅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传播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需要我们加以重视。本文以广西百色地区壮族文化传播为例,通过分析其传播现状,发现该地区的传播人才、传播形式、传播机制、传播内容存在问题,基于此,提出培养文化传播人才、运用新媒体技术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整合资源并增强地方合力以及加强文化传播内容创新性的针对性解决对策,旨在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并借助文化传播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卿志军 《传媒观察》2011,(12):33-35
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研究主要是指针对民族地区内部以及与他民族之间进行跨文化传播现象的研究。民族是一个居住于特定区域,有相同生活习惯、语言风格的群体集合。民族可以是指宏观的国家民族,即国族;也可以指居于国家民族之下的民族,即族群,我们这里主要是针对后者来进行研究。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形成和识别,最根本的依据是文化。因为一个民族一旦形成,就会对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形成一致的认同,并且这种认同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时北京奥运会前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形式的分析入手,结合我们所傲的"北京奥运会传播效果"的问卷调查,开展奥运会民族文化传播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