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认为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供给结构、供给制度不适应我国社会需求结构转换升级的需要是导致供需错配、结构失调等问题的根源所在。一是在教育机会供给上,研究生教育机会供给滞后于需求,引发“供给不足”与“需求无应”矛盾;二是在教育产品供给上,研究生人才供给与需求错位,导致“一职难觅”与“一才难求”并存;三是在教育制度供给上,研究生教育制度供给滞后于需求,存在“体制遗留”和“误用工具”问题。指出要推进研究生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需抓住教育供给方式转变、教育供需衔接调整、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三个着力点,通过改善结构、制度层面的有效供给,破解局部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供需错配的困局,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过度教育"和"不足教育"这两种矛盾的现象并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当中,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失衡。而"需求教育"是达到职业或工作对从业者数量和质量需求的教育,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实现"需求教育"的过程,就是使高校的专业结构更加适应人才的社会需求结构的改革过程。  相似文献   

3.
技工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着重要解决的是“怎样做”和“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因此,我们又可以把技工教育称之为“有实用目的的教育”。正因为技工教育在全社会各类教育体系中,在人才结构和培养目标上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技工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必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工种岗位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反映出人才结构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从企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变化出发,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改革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德育要从三个层面着手,重视“软文化”与“硬制度”的建设,把“授业”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整体跨越。  相似文献   

6.
市场对高职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带来了高职物流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此过程中却出现了高职物流人才“不好用”和“相对过剩”的问题.这主要是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缘故。在分析市场对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中三个理论问题及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什么是高职教育?为什么要办好高职教育?怎样办高职教育?这三个有关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近年来在理论界被反复讨论至今尚未完全明晰.本文根据社会人才结构分析认为,高职教育属于高级技术型人才教育;办高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结构变化及人才结构现状的需求;而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是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内涵及其意义所谓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和“应试教育”弊端而提出来的一个形象化比喻和重要命题,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1999年6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要着力调整宏观教育结构,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竟争的压力,加快非义务教育的发展,构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此之前,他也曾多次提出并强调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问题。显然,人才成长“立交桥”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系统。鄂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包括:建设适应鄂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外服务子系统”、建设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外衔接的人才培养子系统”、建设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立交结构成长的“职教内部结构子系统”。  相似文献   

10.
肖福玲 《教育导刊》2009,(11):51-53
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办学定位有趋同化、同质化的倾向,没有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进行正确的定位,把握市场的需求,做到“高”与“职”并重,“产”与“学”结合;要走产学结合办学之路,在专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树立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办出自身特色;要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建立相对稳定的多元的经费投入渠道;要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优、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复合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1.
高职“双创”教育通过培养农村、农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通过重构高职“双创”教育教学体系及支撑体系,设置适应乡村振兴生产发展需求的教育专业结构,构建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丰富“双创”教育的内涵,促进高职“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2.
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己任的我国第一批研究型大学,在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保证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应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扩大研究生招生培养规模,积极稳妥地推进研究生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为国家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真正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研究生教育追求卓越,需要一种开放性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熏本文试对此作一粗浅的阐述。一、人才观念、人才结构的开放性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疑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而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需求,相应要求研究生教育逐步由单一培养教学科研型高层…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专本联合”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本联合”办学是优化教育资源,改变高等教育结构的有效途径。“专本联合”办学对于满足人民日益追求高层次教育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专科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办学历史仅20年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教育观念,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基于“平台 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学校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5.
会计教育的“产品”是人才,如果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一教育“产品”就找不到销路。当前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面临着结构性过剩,就业压力较大。与市场对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要改变这一现状,会计教育就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就要进行市场需求与会计教育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当前,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结构,其中包括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目标既体现我国现阶段对人力资源的数量需求、类别需求,也体现了质量需求。人才的单一模式无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即使像“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这样前沿的科技成果,也需要学术人才、工程专家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合作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7.
黄芳 《华章》2012,(36)
二十一世纪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更深的内涵,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各项活动,加以引导,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四会”教育,要求学生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双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理科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必须对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要贯彻“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大力促进理科人才流向经济技术和生产部门,流向厂矿企业和其他应用单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之需求,培养适应性强的应用性理科人才,是高等理科教育摆脱困境的一条重要出路。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了解地方人才供求结构,调整专业结构。既要注意应用性理科教育的地区化发展,又要注意人才内在素质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供给结构与经济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技术型人才供需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规模结构不匹配,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培养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脱节。本研究在剖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及中等收入阶段的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及技术结构等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技术型人才的供需结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契合的内生性,并由此剖析了我国现阶段技术型人才的供需结构性偏差。从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及规模结构等供给结构、提升技术型人才的供给质量和效益、建构人才供给结构对社会需求结构具有动态适应性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三方面,论述了如何推进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逐步增强。目前,教育部门输送的人才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需求。教育消费具有巨大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少有的一个“卖方市场”。因此,必须调整消费政策,扩大教育产业的供给,刺激有效需求,逐步实现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投资主体从国家向个人和社会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