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伟 《新闻知识》2006,(2):73-75
近年来,随着经济区域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全国报业市场上也由此出现了报纸区域化发展的现象, 如燕赵都市报立足石家庄,渗透整个河北地区:南方都市报立足广州,辐射整个珠三角地区;海峡都市报立足福州,也面向整个闽南地区的读者,等等。在都市报的区域化道路上,各地的地市报由于文化上、距离上与当地读者的贴近,成为了都市报强有力的对手,而一些全国性大报纷纷在一些中心城市推出子报,也给都市报的区域性扩张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都市报一方面要固守省会城市的报业市场,即“守得住”; 另一方面又要向周边非省会城市的报业市场扩展,即“走得远”。  相似文献   

2.
都市报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报纸新品种,不觉间已经20年了,而且已成为报业中的一个支柱,如果写报史不该忘记这一段历史。 “都市报”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当当响,其实当初是无奈之选择。上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市民文化大发展,许多城市纷纷要求增办晚报。但当时思想还不很解放,规定一个城市不能办两张晚报。于是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还是晚报的内容。不想口子一开,倒出现了一个新报种,给报业带来新的繁荣。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新闻体制十几年来的改革发展,为在广告市场中争得一块蛋糕,几乎全国各个城市都在保留一份机关报为党政机关服务的基础上,将原来的报纸办成了都市报,或者重新办了都市报。有些集团化的报业甚至办了几份都市报,多数省会城市都出现了几份都市报。  相似文献   

4.
世纪华文对全国都市报零售市场的监测,已由几年前的不到十个城市,至今已扩展到全国大中小40个城市范围,郑州都市报也在长年监测范围之内.2008年郑州都市报与多家城市一样,同样经历了因新闻纸涨价而上调价格的过程,与其它几座城市同城涨价有所不同的是,<大河报>率先调价至一元,其他几份报纸尚在酝酿与观望之中.郑州都市报零售市场格局是否有所改变?竞争呈何种态势?下面我们对2008年下半年郑州都市报市场竞争格局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随着市场化的都市报迅速崛起,不少城市晚报经营生存状况十分艰难。城市晚报与市场化报纸在观念上、体制上和机制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但从本质上讲,城市晚报作为新闻信息资源的载体,与都市报都共同具有的报纸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城市晚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准确认清自身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而不是表面性差距;必须对改变自身行为的成功值充满自信而不能是束手无策。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创新观念和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地市都市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都市报的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因为地级城市受地域、城市经济水平、人口素质等要素的制约,加上市场竞争激烈,都市报在发展中遇到很多困难。在有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都市报甚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新媒体的冲击,平面媒体的发展遭遇瓶颈,。应运而生的社区报,也许是目前不少都市报尝试的一条新路。本文以河南地区第一份社区报《郑州晚报?社区报》的出生和成长为切入点,探讨社区报发展过程及盈利模式,为城市都市报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谌贻春 《新闻界》2004,(6):30-31
当前许多都市报(指省级都市报,下同)在省会城市的发展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发展空间紧缩,导致恶性竞争不断,报业利润摊薄;都有向外扩张的意图。但全国各省的都市报都已日趋成熟,基本上没有当地报纸很弱的重要地区;都市报省外异地办报,对外扩张举步维艰。为了进一步发展,都市报纷纷“强行登陆”本省的二级城市。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2013,(1):62
集团年经营总收入超过4亿元,所属都市报以不足10万份的发行量创造了1个多亿元的广告收入。很难想象,这些事实属于一家向来"低调"的地市级报业传媒集团。徐州,这个在人们眼中并非热点的"内陆"城市,报业何以有如此发展?徐州报业的发展经验能给地市报纸同行们提供哪些借鉴?能为我们寻找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带来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崔江红 《传媒》2011,(10):28-31
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报刊零售发行市场也是最为繁荣的一座城市,其中都市报更是一支活跃的力量。对于北京的都市报市场,世纪华文常年监测。近年来,在经历金融危机、纸张涨价、新媒体冲击、报纸涨价等一系列市场冲击与变化后,2010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北京都市报依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1.
<正>在这次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用户黏度,是众多都市报掌门人口中提及较多的一个热词。怎么增加用户黏度?如何保持用户黏度?许多都市报都做了自己的探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陈剑文:转型发展、做大平台从党报到都市报,陈剑文总编在"转身",而此时的都市报也面临着"转身"。"媒体生态变了,传统的盈利模式断了,逼迫着我们必须得改变。"不过,在陈剑文看来,要改变,都市报依然拥有改变的资本,"品牌影响力还在,读者对品牌的认同还在,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都市报也积累了人  相似文献   

12.
许刚 《记者摇篮》2009,(7):24-24
时下,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而言,一个核心的焦点论题就是如何应对因互联网飞速发展而带来的行业发展危机,更多的论点倾向于互联网已经并正在加速传统报纸(区别于电子版、电子报)的衰退乃至消亡。然而,笔者认为,就目前的国内传媒市场而言,这个论题和论点涉及的对象是特指位于直辖市及省会中心城市的都市报,而对于众多中小城市都市报市场(注:本文所指中小城市都市报,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地市级都市报,也包括省会等中心城市都市报合作创办的或独立创办的各种形式的地方版。)而言,却因互联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3.
上海的发展举世瞩目,但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却缺乏与其城市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重量级"媒体。本文对上海主流报纸的社论进行考察,并与《南方都市报》进行比较后发现,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上海主流报纸都远逊于《南方都市报》。这一现象值得上海反思。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对都市报造成了巨大冲击,使之无论在发行量还是广告份额上,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本文从媒介生态位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都市报在生态位营养源、生态位功能等方面的优势,指出未来都市报在生态形式上要借势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媒介生态圈中找准自己的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15.
周景飞 《新闻实践》2003,(12):67-68
近几年,都市报发展迅猛,不但在发行量、广告额上占有很大的市场分额,而且在受众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同时,也有一些都市报发展势头有所减缓,甚至出现停滞状况。作为新兴媒体,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每一个都市报人面前的新课题。笔者根据温州都市报创刊两年多来的实践,结合分析国内城市类报纸的发展态势,就都市报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创主流媒体作些思考。舍得大投入获取"独家新闻"纵观眼下媒体市场,一个城市办有3-5张城市类报纸并不少见,如都市报、晚报、商报、生  相似文献   

16.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7,(19):29-30
70后是最有都市报情结的人群,求职和买房、买车等,都曾深受都市报影响.在济南这座城市,报摊上曾经回响着播报当天都市报新闻的“小喇叭”,楼道里满是几家都市报的报箱.如今大街上报摊锐减,“小喇叭”早已消失,报箱里也少见都市报的踪影.都市报还好吗?  相似文献   

17.
一、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头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  相似文献   

18.
贾华 《传媒观察》2006,(10):33-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稳步、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将从2004年的41.8%上升到2020年的近60%(发达地区要高于这个数字),有3亿以上人口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①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任何有关发展的探求和思考,都不能脱离我国城市化这样一个大背景。同样,对加快报业发展来说,需要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城市化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文化内涵、特色创新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因此,晚报(包括都市报等)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怎样抓住机遇,不断创新,为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共融共进,是一…  相似文献   

19.
报业“拐点”中都市报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二伟 《新闻界》2006,(3):83-83,77
2005年被称为中国报业的“拐点”,平面媒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据中国人们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的抽样统计,国内报业集团今年上半年营业额大幅下滑,广告收入大都下跌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不在少数,平均跌幅超过15%。①作为平面媒体主力军的都市报更是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影响,很多过去经营状况良好的报纸今年惨淡经营、入不敷出,“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②关于都市报生存危机及其发展走向的讨论不绝于耳。一度风光无限的都市报究竟怎么了?为什么遭遇如此尴尬境况?能否走出目前的困境、延续辉煌?困扰都市报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2001年4月上旬,“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协作网首届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这标志着全国省级早报(都市报)开始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报业市场上“亮相”,并显示了其进一步蓬勃崛起的良好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国报业市场空前繁荣。前些年,我国各省市的省级党委机关报都陆续创办了第一份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晚报(都市报)”。近几年来,由于我国报业市场的迅速扩展,新的办报空间继续被发现,全国大部分省级党委机关报又纷纷创办了第二份仍以城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都市报,统称“省级早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