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柳永、苏轼的词作中均有大量的歌妓词流传于世,苏轼在继承柳永同类题材词的过程中有创新之处:在风格上,摆脱了柳词的"俗",化俗为雅,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上,有丰富的用典,以景喻人,描写了歌妓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在思想境界方面,走出柳词以歌妓代言自我的圈子,对周围友人有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变用典故是苏轼诗歌用典的特色之一,对于这一特色,研究者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并常常因此而误解苏轼。苏轼在登州任上写下的《海市》诗,后世学者认为存在对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的两点误解:一是对韩愈南迁经历的失考,一是对韩愈诗中“正直”的理解错误。笔者经过考辨,认为苏轼并未误解韩愈,是后人误解了苏轼。  相似文献   

3.
论苏轼诗的比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诗除讲究才学、讲究议论、善于用典等艺术特点外,善用比喻也是苏诗的一道亮丽风景。苏轼诗中的比喻不仅新颖贴切,生动形象,而且形式多样。本文试图就此略作探究,以期对苏诗的比喻有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像领会数学题意需要一定的语文知识一样,学语文也得懂一些数学知识。传说,宋代有个叫王祈的人,他把自以为很好的诗拿给苏轼看,希望能得到苏轼的赞赏。苏轼看完诗说:“诗写得不错,比喻很新颖,不过。就是十根竹子一片叶。”原来,王祈的诗中有“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两句。苏轼以诗人的锐跟,一下子就看出数词用得不妥。可见王祈在写诗时,没有过好“算术”这一关。如果说上倒是作者误用数词,闹出笑话的话,那么,有很多诗数词用得十分巧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昆体体现了中国诗歌从“唐音”到“宋调”的转变。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和西昆体关系密切。欧阳修早年是西昆诗人,他和钱惟演、晏殊交往较多,今集中尚存有不少“昆体”诗;王安石虽反对西昆体,早年亦学西昆,晚年“半山体”小诗更与西昆体渊源颇深;苏轼不但写西昆体,还对杨亿表示仰慕,更把钱惟演的轶事作为典故用进诗中;黄庭坚早年已学李商隐,其诗虽与西昆体不同,但在用典使事等方面化用了“昆体工夫”。  相似文献   

7.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创作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有画意、绘画有诗情的特征。在过去,人们大多是从王维的诗与画的角度来分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试从苏轼的诗与画的创作入手,来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苏轼诗画中的具体体现,这也指明了苏轼的诗画创作遵循了诗画一律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赋画诗主要运用想象、用典和以文为诗的表现手法,突破诗歌格律和绘画内容的限制,创作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内心生活,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第一次实现了诗与画在画面上的真正结合。聚焦苏轼题画诗,我们可以看到他以诗为传播媒介,阐释了画的意义。他既融会了诗画的相通之处,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种类丰富的苏轼题画诗向受众言传了画中之意,也表达了画外之意.同时还深刻阐发了诗艺观点。  相似文献   

10.
<正>《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经典词作,词风豪放,情感热烈,其中三次用典,传递出作者身处逆境却仍有建功立业的渴望。课前,我布置了两个预习任务:1.观看介绍苏轼的视频,再次梳理苏轼人生沉浮的经历,尤其关注苏轼与密州的渊源,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同时结合书下注释及视频中对“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三处用典的解说,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曾丹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07-108,111
苏轼初次外放到杭州所作的36首词,多处使用典故,且典故遍布经、史、子、集。从典故的内容来看,可以看出苏轼外表洒脱而心系百姓,并且已经开始由朝廷走向民间;从用典技巧来看,词中灵活地运用了多种用典手法,这无疑体现了苏轼娴熟的典故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诗歌创作与绘画创作所遵循的艺术规律有许多共通之处。在中国古代,较早的系统的将诗画两种创作观念结合起来的是苏轼。他提出诗画兼善,才能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在创作实践中彰显了其枯澹简古、传形之神的诗画风格。  相似文献   

13.
陈与义是“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但他对苏轼的承袭和吸收同样明显。陈与义的诗词同调,纪事题序的运用,词中大量用典,诗词句的化用,无不显示出苏轼对其的沾溉之迹。陈与义豪放之词风,使词论家不禁发出了“逼近大苏”之感慨。陈风格之清丽,也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学苏的痕迹。  相似文献   

14.
用典是唐宋诗常见的一种表达手段.唐宋诗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分。但无论明 用或暗用,只要有利于抒情就是用得好的,因为有的诗则非用典不能表情达意.当然也有用得 糟的。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5.
陈沆《诗比兴笺》通过分析陶诗比兴和用典手法,揭示陶渊明忠于晋室,反对刘裕篡位的政治态度。陈沆笺诗的“以意逆志”原则在探索陶渊明思想情感、作品的主旨寓意方面有成功之处,但他有时过于求深,把并无深意的陶诗归为忠晋愤宋之作。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把研究的触角指向谬误问题.归纳起来,它所论及的谬误大致有如下八种,即:文浮于理;矫诞谬典;穿凿傍说;用典不实;辞巧理拙;诋诃善骂;遣词不当;注释谬误.  相似文献   

17.
笔者按:我生于成都,长于成都。如今年近花甲,又有幸来在凌云山下工作。教学之余,读完《苏轼诗集》,深深为苏轼诗中的故乡情所感动。我热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自愿为家乡的繁荣兴旺尽绵薄之力。是以不揣固陋,从《苏轼诗集》(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版。以下不再注明)中选出怀乡之作二十六首(其中八首,只摘录了部分诗句) 自苏轼入仕起,至苏轼去世前止,按时间先后为序,略加说明,连缀成篇,并对诗中少数疑难词句,作出简要注释, 附于全文之后,想把它作为一份乡土材料,奉献给故乡的青年朋友。倘能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故乡的热爱,我将感到莫大的安慰。笔者水平有限,力不从心,谬误在所难免,切望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词作中突出的乐观旷达的精神赢得了众多学者的赞扬。纵观苏轼的一生,特别是经历过“乌台诗案”后,儒家理想的破灭、与亲朋的离别等种种苦难无疑给苏轼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苏轼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用智慧巧妙地化解了这种悲伤,他的人生智慧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是不朽的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19.
典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用典能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使难以明言的情意得以顺畅地表达。李商隐在用典方面是位大家,他的诗在用典方面有三个主要的特色,第一是用典的不着痕迹,第二是死典活用,第三是化实为虚。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他从绍圣元年(即公元1094年)十月抵达惠州贬所,到绍圣四年(即公元1097年)四月,被贬离惠州止,在惠州过了两年六个月的谪居生活,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苏轼寓惠作品的收集,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九四七年,张友仁先生也把这些作品编进了《惠州西湖志》中。一九八二年,惠阳地区文联、文化局、惠州市文联等三个单位合编的《苏轼与惠州》中的苏轼寓惠作品,就是以张老先生的收集为依据,做了大量的校勘整理工作而印发的。为了有助于对苏轼寓惠作品的阅读和理解,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师,根据上述两个本子所辑录的作品进行选注,计有诗二十六首,词四首,文十一篇。注解力求简明、通俗、生动,尽量避免繁琐的考据和不必要的引文。简说中有选注者的个人见解和粗浅看法,可能有不少谬误,仅供参考。选注是否得当,有待各位专家、读者雅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